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家社会形象的良好形塑是充分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科技创新文化沃土的重要基础.研究中国科学家社会形象的历史演变与当代现状,分析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必要元素和科学家社会形象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抗疫背景讨论科学家形象塑造的一系列工作及其社会影响,并对后疫情时代如何讲好科学家故事进行深入思考.这些研究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好《关于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科学家在美国的核武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度作为代表参加政治谈判。美国的核科学家们通过这一过程被纳入到政治范畴。在政治斗争中,他们也会利用自身的专门知识占据优势地位。这些科学家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反过来,政治决策活动也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家的职业发展。冷战后,美国科学家参与到核电发展之中,经济因素与核安全文化因素直接影响核电公司的运行与技术操作,进而影响到核电科学家的职业行为。科学家表现出追求功利以及社会责任与道德认识多元化等倾向。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多元性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知识界发动的以民主与科学为主题的启蒙运动。本文试图分析知识界中科学家群对这场运动的影响与贡献。从儒士到科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家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一个人若成为科学家,他就必须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去从事研究工作,以他的科学活动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同,社会也由此承认他的科学家角色。当我们把亚里士多德、盖伦、张衡、葛洪都当作科学家时,实际上是只着眼于在今天看来是有科学贡献的一个方面,同时却忽略了科学共同体和虚拟了社会承认,结果给哲学家、医生、太史令、道士都加冕为“科学家”,这是用回溯法研究科学史所不可避免的。但毕竟应该把史学意义上的科学家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科学家加以区别,后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4.
20 0 0— 2 0 0 1学年第一学期和 2 0 0 1— 2 0 0 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公共选修课———《哲人科学家讲座》。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 ,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科学家———尤其是集伟大的科学家与伟大的思想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的生平、成才之路、科学贡献、科学思想、哲学思想 (科学哲学、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 ) ;掌握哲人科学家独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以及他们从事科学发明的与境和心理机制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洞察创造进路 ;展示哲人科学家的百科全书式的出众才华和在各个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 ,肯定他们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中的独特地位 ,使学生认识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在日后科学实践中的突出作用 ,自觉地沟通文理 ,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阐释哲人科学家的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 ,揭示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气质 ,使学生注意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增强这些未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价值观 ;剖析科学的文化内涵 ,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使学生为建构 2 1世纪的中华新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好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本课程以2 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先驱、哲人科学家马赫 (E .Mach)、彭加勒 (H .Poincar啨)、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科学文化重新兴起,体现为一系列科学文化事件,科学家评价的变革是其中重要内容。八十年代对科学家的评价打破了习用的理论模式,转变到从科学家的成就和思想本身来分析并得出结论。科学家评价的变革给予了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思想进步以科学文化的引导,对于此后中国科学文化的演进也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申报》中的科学家报道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申报》中展现的是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热爱科学事业和科学真理的科学家形象。《申报》中科学家形象的构建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这样的科学家形象实际上是受到诸多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入科技公民身份理论,透过分析持续十数年的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争议,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所不断涌现的由科学技术(研究和运用)所引发的社会争议。科技公民身份理论认为公众拥有知识权利,在科技的治理过程中拥有正当合理作用。面对日益增多的科技争议,政府部门需要转变对公众的认识,正视、尊重和适应这样一个理性、有知、能够挑战官方叙述的有知公民群体的出现;推动科学公民身份教育走入课堂,提高社会成员对科学技术知识作用的批判认知。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形象影响着公众对科学家社会贡献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关系到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科技工作者的不良形象,可能使得许多青少年拒绝选择科学技术职业作为其未来的就业方向,从而削弱科学技术的发展潜力。科学家形象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政府和科技界的重视,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和多种不同的观点,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整理。本文对科学家形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可以厘清科学家形象的概念和内涵,评价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家形象研究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科技时代社会对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期望在不断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面临着新的挑战:科学自主性受到的威胁、学术自由的失范、科学精神的丧失都严重影响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必须重构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科学家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提倡科学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挥国际科学家组织的积极作用、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督的相互整合是重建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这些途径会引导科学家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规范,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哲人科学家:站在时代哲学思想的峰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0年初,我在对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以及20世纪科学革命的主将爱因斯坦作了近十年断断续续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论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一文(载《求索》1990年第5期),详细论述了哲人科学家(或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或科学思想家,他们是第一流的科学家,一直涉足哲学等诸多领域并大有建树,往往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界定、特点和作用。当时,我就明确认识到,哲人科学家是人类思想史上路标的设置者,沟通科学与哲学的桥梁,科学家和哲学家联盟的纽带,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承载…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科学的社会影响加大,科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增强情况下,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在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反映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深。  相似文献   

12.
普朗克原则指出,年老科学家比年轻科学家接受新理论的速度更缓慢。本文试图在社会语境下分析年龄在科学创新接受度方面的影响,包括认知和动机因素、结构因素以及科学评估的语境。研究认为,相关实证研究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普朗克原则,年龄并不是抵制新科学理论的强相关因素,在新科学理论被接受过程中年龄的影响受其他多种因素作用,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家对新理论的接受和选择,但其选择的背后因素是认知的差异。年龄效应的复杂性体现在,年轻科学家和年老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差异使其在接受新理论时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及认知语境不同,或者还有其他影响科学变更的因素。因此应该摒弃"年老科学家必然导致对新理论的抵制"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理想,这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创新活力的最大源泉。对此,整个社会应该予以积极回应。“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科学家?”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直言:“创新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他同时称,科学家不是“神”,因此要打破科学家神话,让科学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外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差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比较研究。在定性上,比较了中外杰出科学家的行政任职概况;在定量上,选取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分别作为中外杰出科学家的典型代表样本,对这两个杰出科学家群体的行政任职状况进行计量统计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中外杰出科学家在行政任职时间、任职规模、任职类型、任职岗位流动及其流动特征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异化在当代社会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由于不良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失范的共同体小环境的熏染,以及科学家个人因素,致使部分科学家背离科学活动的宗旨与初衷,做出种种违背科学规范和泯灭科学良心的事情,从而发生异化。科学家要防止被异化,就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永葆科学良心,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家口述具有史实、记忆、事迹等相互联系的定位与功能。作为史实的科学家口述是现当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但口述过程及整理方式对历史还原度有所影响。而在口述史学“集体记忆”理论的视角下,科学家关于个体经历和历史进程的记忆是在社会框架中不断调整的。中国科学家口述呈现出的集体记忆,使得科技人物研究能够在提供细节的同时,更成为趋近历史的研究方法。此外,中国科学家口述还被挖掘为模范事迹,在沉淀为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实现着科学共同体乃至全社会的价值规范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公众对科学家形象,尤其是对榜样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固化,既表明公众的认知局限,也代表了其对特定形象范式的认同和内化,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而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又与科学传播中的科学家形象构建相关.故本研究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科学家形象传播的代表性文本《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予以模块化...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经济的爬坡转型,科学界责无旁贷,尤其需要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在灿若繁星的科学史中,人们曾试图总结不同时期科学巨擘的特质。不论是情怀、担当、求真还是创新,均是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激励后世。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都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经济的爬坡转型,科学界责无旁贷,尤其需要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在灿若繁星的科学史中,人们曾试图总结不同时期科学巨擘的特质。不论是情怀、担当、求真还是创新,均是弥足珍贵的精神力璗,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激励后世。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都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即日起,《科学大观园》邀请您共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经济的爬坡转型,科学界责无旁贷,尤其需要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在灿若繁星的科学史中,人们曾试图总结不同时期科学巨擘的特质。不论是情怀、担当、求真还是创新,均是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激励后世。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都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即日起,《科学大观园》邀请您共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