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责任过度是指责任主体的行为大幅超出了责任对象的需要或责任标准的要求,导致有损责任对象发展、责任结果与责任动机背道而驰的现象,其表现主要有主体性霸权和溺爱式关怀两种。责任过度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至少有二:首先要防止欧洲中心主义,因地创新;其次须破除创新迷恋,适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的探讨,给出了构建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条件与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2,(10):78-78
德鲁克说:"在流水线上,个别员工的技术太强,对其他同事和整个体制,反倒是种威胁。然而,在知识型的组织中,让体制有生产力的,却是个别员工的生产力。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为体制服务,但在知识型组织中,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很多工人在一条生产线上作时,他们会成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的  相似文献   

4.
同一行动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动机。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后学院科学文化情境下大学科技合作中主要利益相关者——教师、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管理部门——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动机。研究认为,对知识资本化的追逐成为促进后学院科学情境中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创新的共同动力。  相似文献   

5.
同一行动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动机。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后学院科学文化情境下大学科技合作中主要利益相关者——教师、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管理部门——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动机。研究认为,对知识资本化的追逐成为促进后学院科学情境中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创新的共同动力。  相似文献   

6.
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试论尤纳斯《责任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79年,尤纳斯(1903—1993)发表了他的《责任原理》一书。20多年来,书中提出的惊世骇俗的观点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咱,亦引起不少争论。按照尤纳斯的看法,在现代技术社会,人类的群体行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技术已不单纯是改善人类生活、促使人类进步的工具,技术造成的“厄运”已经威胁整个人类与自然。人类征服自然的目的已不再是保护自身免遭来自大自然的威胁。伦理学以人的行为为对象。行为涉及的范围,特别是行为的性质的变化要求伦理学做出相应的回答。为此,尤纳斯认为传统的伦理学已不能适应人类今天面对的新的情况,康德的只问动机不问后果的动机伦理亦显得苍白无力。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责任”为中心的道德标准。责任的对象则包括自然界与未来人类。更甚之,尤纳斯认为人类有义务恪守这一原理,因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如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以自己的简单存在呼唤成年人的保护那样。尤纳斯提出的具体要求似乎是明确的,理论上却含有一系列哲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从简单的真实描写,哪怕是对世界末日的描写,如何引伸出改变这一状况的道德要求?人类为什么要继续存在?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自身尊严与价值?如果自然界有其自身价值,其价值目的又是什么?这样的话,怎样解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则必须借助于某种形式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甚至神学。尤纳斯的责任伦理实际上是带有信仰性质的本体伦理。最后还有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单靠哲学家与伦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显然还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7.
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构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 ,其创新行为和过程与单个企业相比 ,存在其自身特性 ,这种特性集中反映在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系统上。集群创新系统相对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而言 ,正是由于其内部要素、结构和联结模式的特殊性 ,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本文试图在考察创新系统演进历史的基础上 ,揭示出集群创新系统的内涵 ,以及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要素联结模式 ,构建起新的创新系统范式  相似文献   

8.
<正>华为从曾经的小企业成长为如今与ATT和阿尔卡特三分天下的世界名企,任正非也曾如同秦末的陈胜,因曾想"苟富贵、无相忘"而受同伴哂笑。如今,凭着肯干、实干和苦干,任正非逐渐把吹过的"牛"、画过的饼都变现了。坐了30年的冷板凳,在一些研究者眼里,华为已经是一家以知识型员工为人力主体的公司,比起高度,在商业之海的航行,任正非更想走得远。  相似文献   

9.
正新研究揭示了前额叶皮层抑制性神经元在社交行为中的活动规律,并发现了其调控社交行为的神经网络活动机制。近日,《科学进展》刊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徐晗课题组最新成果。新研究揭示了前额叶皮层抑制性神经元在社交行为中的活动规律,并发现了其调控社交行为的神经网络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在科学知识经济学概念上达成共识,但在其规范性和与新科学经济学的关系上还有分歧。汉兹对规范性的坚持缩小了科学知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文本分析对象的不一致造成新科学经济学的概念模糊。新科学经济学和科学知识经济学都关注优先权规则,前者利用囚徒困境、资源配置研究科学家行为,后者利用期望效用模型分析理论选择问题。它们在科学动机、研究方法、解释方式上存在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2,(1):44-44
与大多数动物相比,人类似乎更乐于进行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打击的行为。比如,人们撒谎、欺骗、偷盗、在自己身上进行穿孔和文身等具有破坏性的装饰、紧张过度并自杀,当然还有杀人。美国《现场科学》杂志目前载文,揭开了人类8种自毁行为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提升知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问题.由此引发了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三个主导变量组织的技术能力及知识存量、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辩证关系的研究.本文以知识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态能力为基础,建构了知识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发展模型,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了三个主导变量对知识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相互关系,分析这种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进而提出了提高知识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揣着“能力选票”挑选企业的人才成了企业之间竞相争夺的宠儿。为了笼络一流人才,绝大部分公司都在自己的薪酬体系设计上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激励措施可谓是层出不穷。然而令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疑惑不解的是,企业花费巨资引进来的只不过是人  相似文献   

14.
创新文化是指使可支配资源和力量得以有效组合的理想、价值观和信念,需要借助其表现形式才能把握。民众习惯行为、政府政策法规,以及资源与力量组合方式和组合效果等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创新文化系统,并为环境变化和人的需要的变化所推动。  相似文献   

15.
内在主义认为一个人如果真诚地提出第一人称的规范判断,那么必然能够激发行为动机。外在主义通过VM患者的案例表明腹内侧额叶皮质受损的病患可以提出规范判断,但是没有任何行为动机,所以内在主义是不成立的。但是外在主义无法保证VM患者确实在实验中提出了真诚的规范判断,把SCR作为测量受试者动机的指标也很可能是一种误解,所以VM患者的案例并不能真正驳倒内在主义。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规范理论研究的旨趣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特点,所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只能帮助人们理解规范判断、规范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并不能构成对该理论的直接反驳。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的外部条件是社会为企业提供充分的创新激励和广阔的创新空间;其内在根据是企业同时成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体,并拥有一个企业家群体,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过程的四个环节是:企业制度安排规定了员工的技术创新激励和技术创新空间,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险和约束机制、信息机制、整合机制;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制度的不均衡将要求进行特定层次的制度创新;进而为技术创新建立新的制度平台;从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的知识、化、人才以及展现出来的发展远景,既为企业制度创新规定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和资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果奠定了制约企业下一步创新的制度与技术基础,两种创新的互动正是重建其技术/制度特异性的适应性过程。本提出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技术活动是以“利害人己”为目的的伦理行为。道德目的与道德价值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伦理行为的道德价值是动机、意志、道德实践能力、环境影响力诸因素非线性互动的结果,其互动模式为E=M.V.(A+C)。该模型既能说明技术活动道德价值实现的多种典型情态,也能为实现技术活动道德价值的最大化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一些论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84周年,本文介绍了他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创新的动机和效果,关于创新持续的过程和机制,关于需求作为创新的社会条件,关于企业家——经理阶层的作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情境化、创新型文化与创新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同性质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新的不同性质知识的创造过程.由于知识资源的价值与日俱增,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知识的情境化特性出发,通过分析知识型企业赖以运作的创新型文化的内涵,建立起创新管理的基本框架,以期为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1687年,牛顿出版了他的集大成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这位科学大师在他的三卷宏篇巨著中,把伽利略“地上的”物体运动规律与开普勒“天上的“星球运动规律天才地综合起来,建立了牛顿力学(也称经典力学或古典力学)的完整理论体系。牛顿力学的辉煌成就,使其得以决定后来物理学家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原理》主要处理的是质点力学问题,后来经过其他物理学家的努力,被顺利地推广到刚体和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