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从1948年王振铎提出古文献中的司南是磁勺后,此观点即被普遍接受。笔者从1956年开始对此提出质疑,1985年又提出司南可能既是北斗又是官职之说。最近戴念祖着重引经据典以证明司南确是磁勺,并批驳北斗说。但是他的分析和对文献的理解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以对戴文的答复方式进一步阐明司南为磁勺说的质疑和北斗说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意司南释为“北斗”或“官职”,对此说提出简要质疑。  相似文献   

3.
"司南到底是什么"是科技史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我国古文献中的"司南"是磁性指南器,但是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全面详细的分析有关"司南"或"指南"的古文献,并对最近发表的有关司南文章的评论,认为中国古文献中的"司南""指南"二词其实是北斗,指南车,或标准、准则等抽象名词."司南"词语的最初来源应该是北斗.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科技史界不少人认为汉代王充《论衡》中"司南之杓"是磁性指向仪。近年来,孙机先生据宋残本《论衡》中"司南之杓"的"杓"字写为"酌",从而训诂"司南"为指南车,并对前者观点加以抨击。文章指出宋残本《论衡》中"酌"为错字,孙机的训诂不成立。"司南"为磁性指向仪之说未为撼动。  相似文献   

5.
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司南之酌,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以往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观点认为司南是放在青铜地盘上的磁石勺。然而,作者首次发现,古代司南是以磁针为主体、小葫芦瓢为载体的水浮指南针。中国最早的水浮指南针——"瓢针司南酌"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发明。作者亦制成了"瓢针司南酌"复原模型,并成功通过了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6.
王振铎构拟的勺形司南受到一些人的否定,但否定者对原始文献的解读问题更多,难以成立。尽管我们今天还未能用天然磁石复制出可以指南的勺形司南,但不能因此而轻易否定勺形司南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可能性,毕竟《论衡》的那几句话最合理的解读就是"天性"指南的勺形司南。纵观世界古代文化,难解之谜比比皆是,若因今天难以复制就加以否定,显然不符合科学探索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司南”的诞生1952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金属物理研究的钱临照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要去访苏,需要带一件象征中华文明的礼物送给苏联。礼物确定为仿制一套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司南”。  相似文献   

8.
指南针史的重要标志——8世纪僧一行观测磁偏角已获确认,本文以此为新的立足点,进一步探索司南酌、盘针和指南鱼等问题.磁针指南的发现早于磁石指南.司南酌的磁针最初得自"磁石引针",后来革新为"以磁石磨针锋",方家的师承家法和朝廷的禁令使其长期秘而不宣.沈括的《梦溪笔谈》之前,北宋堪舆家廖瑀已明文记载"以磁石磨针锋".唐代磁...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通过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及其现状的分析,引起人们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关注,进而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1945年王振铎提出司南复原方案,并制作"磁石勺"司南,其他研究者一直未能重复实现此方案,导致对唐以前是否可能发明磁性指向器存在长期争议。磁石是古人对具有显著天然剩余磁性的矿石的统称,其磁性较强者有磁铁矿、磁赤铁矿与磁黄铁矿等。采集到与古文献记载磁性相近的磁石,制成了具有良好指极性的磁石勺。通过新研制的"磁矩测量装置",发现按古代工艺切割、摩擦等造成的退磁非常轻微;加工后形状变化导致磁化强度略有降低,数十天后恢复稳定。古地磁学研究表明,两千多年来以洛阳、天水、北京为代表的中原、关中和华北地区地磁水平方向分量呈显著M形变化,先秦至唐中期正处于高峰期,此期间磁石勺指向性显著提升。实验显示磁石水浮法、悬吊法及"铜勺盛放磁石"等有一定可行性,但缺点明显;"铁勺盛放磁石"、"钢勺磁化"可行性差。古文献中"司南"、"针"词频变化与地磁场水平分量的演变高度对应。磁石指向器的制作方法决定其不易辨别地磁偏角,不能以未发现地磁偏角否定天然磁石指向器的发明。唐以前发明磁石指向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磁石勺是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与世界共享     
正说到北斗,不少人或许会问,北斗到底在哪儿?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目标。实现全球组网后,北斗将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服务。那么,我们如何能感受到北斗系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吴鲁衡罗经老店长期秘密用磁性极强的"天然磁陨石"磁化钢针制作优质罗盘,说明罗盘磁针并非一定直接用天然磁石加工制作而成。笔者关注到这一发现,以其作为古法复原司南的重要事实依据。用普通钢经传统打铁方法制作了6个汤勺,再用传统工艺打磨其勺子底部,用强磁铁及普通碲形磁铁分别对其进行磁化实验。发现用碲形磁铁就能使钢勺饱和磁化,普通钢饱和磁化后剩磁Br与天然磁石饱和磁化后的剩磁相差不大。由于普通钢打制的勺子较薄重量轻、勺体长度大小接近普通汤勺,转动力矩变大,对饱和磁化的钢勺进行定向实验发现能有效指南。这为"天然磁陨石"磁化钢勺实证复原古代司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规划、设计、建设与应用的高技术项目的一面旗帜。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7月31日,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并宣布正式开通。本文梳理了中国卫星导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决策的背景、北斗系统各阶段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创新之处。在简述北斗系统建设过程后,对北斗系统发展中体现的工程与技术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前不久,一个关于北斗的消息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有报道称,北斗地图APP预计5月1日上线,其导航功能可精确到1米以内,能够清晰定位到具体车道,还有报道辅以"5月起,导航就用中国北斗"等标题。一时间,北斗地图APP将上线的消息形成刷屏之势。之后有专业人士辟谣,指出"北斗地图"的说法纯属忽悠,官方也及时利用新媒体渠道推送北斗的科普知识以正视听,终于平息了这次借北斗之名行商业炒  相似文献   

15.
正闻人军著:《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373页,88元,ISBN:978-7-5325-8348-5《考工记》堪称中国先秦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科技经典文献,其影响长盛不衰。近代以降,该书更受到科技史界的重视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为数可观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从各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考工记》,至今方兴未艾。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已家喻户晓。近年来,围绕着与指南针史密切相关的司南之谜,学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0,(14):32-35
正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据统计,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随着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北斗将如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又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成功的背后,众多"90"后也开始绽放光彩。北斗系统的成功,是一代代北斗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结果,这些成就是北斗人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航天人挥洒汗水拼出来的。在这些北斗人、航天人中,不乏"90后"的身影。据统计,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巡天测地,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为人类提供一流的卫星导航服务。今年6月23日上午,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推迟一周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旁,乳白色箭体上的"中国航天"四个大字与火箭整流罩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的搭配显得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19.
王振铎先生是著名的博物学家和科技史家,还是科技考古和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作中复原并陈列于诸多博物馆的古代器械,总数达76种之多。在指南车、水运仪象台、冶铁鼓风机、司南等复原研究中,他善于把史学、考古学、考据训诂与科学素养及传统工艺的践行结合起来,提出了研究和复原古代科技的三条准则。他为人真诚谦逊,治学严谨,是一位道德文章堪为楷模的前辈学者。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20,(6):24-27
正面对疫情暴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响应,一个个大数据相关产品陆续上线,让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高效精准。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系列创新技术派上了大用场,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响应,融入多项防控工作之中,担起了抗疫的科技先锋。随即上线的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同行查询等创新应用在加强联防联控、疫情态势研判、城市智慧管理等方面,为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