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消解"剧烈而倔强"的欲望,诉求个体生命的身泰心宁,实现肉体享乐主义与理性禁欲主义的整合与超越,这便是科学知识的终极诉求,也是伊壁鸠鲁科学价值论的核心旨趣。如此解读伊壁鸠鲁,不仅弥补了伊壁鸠鲁科学价值论研究的空缺,而且赋予了伊壁鸠鲁哲学以强烈的现代性蕴含。  相似文献   

2.
语境主义是目前解决怀疑主义难题最流行的策略之一,语境主义以语境的高低标准来划分知识的高低标准,非常圆融地回应了怀疑主义对知识的种种诘难,然而这种思路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缺陷,因为这种策略修正了知识论中"知识"与"知道"概念的内涵,导致"知识"与"知道"概念的相对化。针对语境主义的这种困境,新摩尔主义应运而生。与语境主义相比,新摩尔主义最独特的理论优势就在于:它采用一种不变论的立场来消除语境主义关于语境高低标准区分的困境。在这项工作中,普理查德和布莱克的成绩卓著,他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新摩尔主义策略。  相似文献   

3.
自由优生学是优生学在新生物技术时代的复兴,它主张个人生育权利和自主选择,甚至要求"制造"完美的下一代.哈贝马斯批判自由优生学,认为它模糊了治疗与增强、自然与人造之间的界限,造成了人的自我理解困境.这种对自由优生学批判的新意在于,它不是将人性理解为一个本质主义的概念,而是将之作为人的类伦理的自我理解和道德平等身份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4.
精英主义下的民主参与强调的是由公众代表人的集体意志表达出的标准科学图景的镜像,而参与式民主的公众参与是从社会视角对争议性议题分析而表征出的常识,两者的分歧在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诸多困境。早期的代议制政府主张的精英主义限制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平等权利;科学划界在科学知识与替代性知识之间形成的界线,引起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的分歧;公众参与在实现政治合法化之后,却引起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范围界定的问题。通过分析"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分歧的渊源,认为基于自由主义的认知分工,遵循"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功能导向的差异性,依据"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的知识规范体系的协同分析模式,建构多元利益攸关群体之间的良序的互动机制,能够增强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有效性以及政治决策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18-122
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采取一种哲学上的"最小主义策略",是沿着自然主义方向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重新定向的努力,但法因本人的理论也陷入自我循环,没有解决长期困扰自然主义者的自然与规范的二元悖论的问题。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最终并没有清晰地阐明规范性与因果性的关系问题,没有找到一条走出当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自然与规范的两难困境的出路。"实践的规范自然主义"的合理性模式或许是一条走出当前理论困境的出路,但其内容和细节尚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无欲说是老子欲望论的主旨。其实质是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性法则提出对反自然地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的行为有所不欲的哲学主张。整理和开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当代意义在于能为现代人在自然观上、社会道德观上和个人生活观方面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两次概念抽象化的结果,人类纪话语无法克服其本质上自我解构的人类中心主义、例外主义和至上主义逻辑困境。将当前的生态纪元正名为"资本纪"可以更好地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欺骗性和破坏性,为生态问题的症结找寻答案。资本纪话语探求资本主义末路演进的规律,分析生产关系在环境生成过程中的显性和隐性作用,借此改变由强权资本杜撰的生态历史。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资本纪话语希望通过文化修复来缩小资本主义和环境危机之间的裂隙,达成从危机向持续发展的理性过渡,从而实现共同栖居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的辩护主要分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针对两者各自的理论困境,哲学家们提出了基础融贯论、无限主义、文本主义(contextualism)等理论,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而将融贯主义的辩护运用到经验科学领域中会出现最大的难题--"辩护的循环".哈索克·张(Hasok Clrang)从早期温度测量的案例研究着手,揭示出此段科学史中融贯主义的"辩护的循环"难题可以通过认知迭代得以解决.认知迭代的两种机制--丰富和自纠的交互作用,使创造温度显现出一种传统主义和多元主义结合的科学进步图景.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伦理学、社会学都从各自理论视角出发对传统的"共同体"进行了满怀追忆色彩的回访,由此构成了"生命共同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整体主义站在"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上对个体主义进行了嘲讽,而个体主义则从"个体的固有价值"视角进行了反击,二者的论争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发展的逻辑主线。从整体与个体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引入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范式,消除分歧,整合思想;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出发,消除困境,开展行动,是超越西方生态伦理学"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意识的高阶表征理论"通过高阶的心理状态与一阶的心理状态间的外在的表征关系来解释现象意识。不过,它们面临着一个"来自亲密性的异议"。克里格的"自我表征主义"试图诉诸"构成表征"观点对此异议进行回应。他的回应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地解决"误表征"问题。然而,在面对"极端的误表征"和"温和的误表征"两种情况时,"构成表征"仅可以回应前者而对后者却无能无力,因而克里格的"自我表征主义"的回应策略同样面临着异议。  相似文献   

11.
我们"随身携带"的自我究竟是什么?我们"呼之即来"的自我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对于当代心灵科学哲学高度关注的这一重要论题,美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魏格纳基于实验论证了一种极为奇特而又颇具影响的自我理论:自我是意识意志制造的魔术戏法引起的幻觉。然而,本文的考察则表明,这种魔术幻觉论自我理论既面临诸多困境,又存在内部矛盾,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2.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科学哲学越来越关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因果作用和科学说明,形成了介入主义与机制论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因果理论。对机制论观点的辩护有赖于"生成"概念的澄清。目前已有的对生成概念的刻画深陷于某种"两难困境"。而"事件属性论"的观点——即把生成作为事件的某种特殊属性来刻画——则提供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方案,进而有可能为因果机制理论提供更好的辩护。  相似文献   

13.
诉诸自然齐一性反驳休谟关于归纳问题的怀疑论立场,需要自然类理论研究的支持。蒯因提出一种关于自然类的"消去主义",他潜在地接受一个无需诉诸自然齐一性回应归纳问题的立场。然而,蒯因的立场依赖投射性概念,不可能避开自然齐一性;类本质主义可以反驳"消去主义",为自然齐一性提供一定的辩护。康布里特基于"自我平衡性质说"回应归纳问题,他接受一种弱的自然齐一性,但是他的方案难以摆脱关于归纳的解释循环。类本质主义和"自我平衡性质簇说"都采用描述自然对象性质的方法解释自然类,而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它们都存在解释划分或使用自然类的实际的问题。关注关于自然类的新解释,有可能为研究归纳问题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反怀疑主义者认为,不仅全面的怀疑主义是自我反驳的,而且局部的怀疑主义也是自我反驳的。然而,限制论、特权论、层次论和派生论对反怀疑主义者的自我反驳论提出了批判。  相似文献   

15.
席文的"文化整体"通过考察古代科学的资助雇佣模式,指出研究者具有在利益导向下的动机,而自然和政治作为工具性资源存在着相互利用,即《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注》及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利用政治修辞获得知识合法性,同时也构成了统治者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资源。席文将古代科学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的建构物,构成了SSK编史学的中国版本。这种"人类主义"在自然/社会的二元论框架下用社会实在论取代自然实在论,其历史解释则根本上忽视了中国科学的生成特性,将天人合一、主客双泯的熔融贯通之态拆解。新近的"后人类主义"的历史生成论超越传统二分法,为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技术社会学视野中,技术决定论由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和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构成。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者形象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化过程中的观念误构,这源于决定论思维对辩证法思维的挑战、现代性的技术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替代以及意识形态论争对学术论争的干扰。技术决定论历史困境的实质是将技术系统从社会系统中抽离而出的本质主义困境,具体表现为技术工具化假定或技术实体化预设。与境论纲领和早期社会建构论侧重批判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技术编史学与后建构论深入反思了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由此,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论立场有助于超越当代对各类技术决定论的迷思。  相似文献   

17.
个人自主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然而关于自主的定义却一直存在许多争论。非实质主义认为,个人自主是一种内容中立的概念,任何欲望只要得到行动者的反思认可就是自主的。实质主义则认为个人自主是一种实质的价值理念,对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欲望内容都有独特的要求。这两种主张的根本分歧是个人自主是否必须响应理由。响应理由构成了所有自主欲望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个人自主也因此是具有实质要求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土著继续过远离文明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件异常困难的事,上世纪的澳大利亚政府强迫土著儿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这些孩子后来被人们称作"被偷走的一代"。从1890年前后到1970年间,澳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和解释方式的讨论,可以大体上划分为自主论和还原论(或称之为"分支论"),两种观点在对"突现"的理解、解释方式的看法是相互对立的;而对于"突现"问题和解释方式的讨论,最终可以归结到对进化现象的解释.对进化过程给予公理化解释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计算描述是还原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计算解释遭受到即使不是无限也是巨大的复杂性的困境.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仿真实验成为解决计算困境的突破口,以康韦(J.Conway)证明了细胞自动机与图灵机完全等价为契机,导致了对生命过程的计算主义理解的兴起并产生了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带有还原论的色彩,但是,并非完全地支持还原论,实际上弱化了还原论,因为主张从部分到整体的突现过程的可计算性与可预言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强纲领是SSK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旗帜 ,但其内在的理论矛盾和实践困境 ,不但招致了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强烈批评 ,而且还日益成为SSK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爱丁堡学派在 2 0世纪末提出一个新的研究纲领———社会学有限主义。本文在系统阐述社会学有限主义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梳理了强纲领与社会学有限主义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探讨了爱丁堡学派研究策略的变化 ,及其对SSK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