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陈晓平1.休谟问题所谓“休谟问题”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对归纳法的合理性提出的质疑;休谟问题也叫做“归纳问题”或“归纳合理性问题”。在休谟看来,归纳法是从已观察的事实推知未观察事实的“经验推理”,因而不可能由完全...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定律研究中,长期存在休谟主义和反休谟主义两大对立阵营。前者否认必然性,主张定律是规则或满足某些条件的规则。后者承认必然性,主张定律是共相间的必然关系。两派共同承认的是,一个恰当的定律学说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回应直觉;二,为科学定律提供恰当的形而上学基础。反休谟主义认为休谟主义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休谟主义则指责反休谟主义将诸如律则必然性、共相间的概率关系等当作初始概念是莫名其妙的。分析表明,虽然两派都面临严重的批评,但是通过引入共相和必然性,反休谟主义为定律学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3.
归纳推理的基石“将来和过去相似”,可以从贝叶斯决策论找到一个理论的基础:尽管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事件的评估(即主观概率赋值)很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为了避免陷入必输无疑的荷兰赌困境,就同一个主体而言,他/她在进行概率赋值时应当保持融贯,即有必要假定将来和过去是相似的。这个方案强调的是形式的分析,因此可能被批评缺乏对经验事实的关注。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形式和内容并重的休谟难题的解决方案,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归纳推理研究方法:基于证据的贝叶斯主义进路。  相似文献   

4.
休谟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问题自提出以来,不少思想家从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兴趣和独特的理论视角来理解和阐述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模式和解决方案。休谟问题的解读模式主要有,在价值论或者道德哲学的维度把休谟问题解读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论或者逻辑学的维度把休谟问题解读为科学知识何以可能问题;在知识论维度把休谟问题解读为知识的接受问题。解决方案可大致归结为三类:辩护方案、否定方案和消解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从现代归纳逻辑的诸多问题中选出休谟问题、经验主义概率归纳逻辑、逻辑主义概率归纳逻辑、主观主义概率归纳逻辑、贝叶斯定理、无差别原则、相关变项法、非帕斯卡概率归纳逻辑、局部归纳逻辑与整体归纳逻辑等九个问题加以讨论,展示出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脉络及其前景。笔认为,局部归纳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绕过谟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疑难问题的,因而尽管它对于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过于宽泛的局部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主观贝叶斯主义主张,只要不违反一致性规范,一个理性的认知主体对一个假说的先验概率的赋值不再受其它限制。其批评者认为科学的客观性会因此被遗失。这就是主观贝叶斯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先验概率问题。回应此批评的方案可分为两种:(1)先验概率的确不体现科学的客观性,但是随着经验证据的累积,不同认知主体后验概率的收敛则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2)用主体间概率代替主观概率。科学共同体的主体间概率是客观性的体现。在分析上述回应方案面临的困难后,尝试提出共同体概率,用共同体概率代替主观概率,以期解决先验概率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人性论》的附录中,休谟称自己在《人性论》第一卷中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很有缺点",他的"全部希望都消逝了。"休谟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严重的问题?Yumiko Inukai和Galen Strawson新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但他们都没有抓住真正困扰休谟的问题。休谟人格同一性理论中的真正问题在于:休谟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必须依靠一个与一束特殊知觉不同的自我观念,而受制于休谟自己坚持的经验主义原则,他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个自我观念。  相似文献   

8.
休谟问题与因果关系的逻辑关联,因果关系与概然性的内在交织,使得概然性与休谟问题、因果关系三者息息相关,这是休谟的概然性思想与洛克的概然性思想的最大区别,也是休谟论概然性的独特致思路径。在休谟哲学中,由休谟问题与因果关系所析出的概然性理论,是概率理论的原初状态,它实现了因果关系与概率的第一次联姻,也开辟了一条用概率来描述因果关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休谟首先对归纳法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给以否定性的结论。在康德看来,休谟问题的产生是传统哲学自身的缺陷所致,即让人的理智符合经验。康德则把这个次序颠倒过来,让经验符合理智,是理智把因果必然性加到前后相继的两类经验事件之中。这样的因果性属于康德的先验范畴。康德自认为他的先验哲学已经对休谟问题给以完满的解决,然而,许多学者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本文进而把"随机性"和"统计性"作为先验范畴,同因果性构成一组。同时提出两条范导原则即"普遍因果性原则"和"普遍随机性原则",并为之进行辩护,以此作为关于休谟问题的康德方案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休谟问题组与浑沌理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休谟问题是一组与因果性有关的问题,而归纳问题是派生的,休谟机智地区分了命题“同因同果”与命题“相似的原因导致相似的结果”,认为两之间没有严格推导关系。当代浑沌理论证明休谟的观点完全正确,浑沌运动并不违 反因果律,只对操作性困晨律施加了限制。  相似文献   

11.
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被认为对我们的实践理性或者理性能动性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乃至不相容的解释:休谟主义被认为不仅得出了一种关于实践理性的怀疑论,而且也对道德原则或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造成威胁,相比较而论,康德主义则被认为维护了实践理性的"自主"地位和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本文旨在表明,一旦我们澄清了休谟主义的两个构成要素——它对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说明以及它对工具合理性原则的基础地位的强调——的本质和地位,并给予康德伦理学以一种适度的"自然主义"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义地缓解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被认为存在的张力。本文也试图表明,放弃对实践理性的一种康德式的、基础主义的探讨,转而采纳一种以实践承诺为核心的语境主义探讨,或许是值得向往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休谟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休谟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陈晓平在文[1]中我们讨论了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本文将给出笔者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文[1]的结尾处曾谈到,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休漠问题的"解决"虽然不很成功,但却颇具启发性;可以说,笔者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  相似文献   

13.
经验推理问题是休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此问题又分为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休谟是从对因果问题的质疑入手的,从而把因果推理归结为恒常会合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进而得出结论;恒常会合“推理”其实只是人们的心理习惯,因果推理也是如此。休谟指出,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继续存在”像是人们感觉到的,其实只不过是人们出于思维方便而作出的一种假设。这样,休谟认识论的两块基石即经验和理性便被休谟本人摧毁了,而他却以心理主义或情感主义的自然主义态度泰然处之。  相似文献   

14.
由格莱莫尔(Clark Glymour)于1980年提出的旧证据问题,是对贝叶斯确证理论合理性的质疑。自旧证据问题提出以来,多种解决方案被相继提出,最具代表性的是豪森(Colin Howson)的反事实策略和盖贝尔(Daniel Garber)的学习策略。文章通过分析旧证据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从逻辑全能认知的角度和学习策略入手,来梳理Garber型学习策略这类消解方案,探究这类消解方案在哪一层面、何种程度上达到消解旧证据问题的目的。学界对这类方案存在的异议或赞许纷争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从而并未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旧证据问题同时保留贝叶斯理论中的合理成分的目标。对Garber型学习策略的探析或许能为更彻底地解决旧证据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基础研究导致了数理逻辑的兴起和公理化浪潮。作为科学发展的哲学反响,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科学研究活动的理性重建纲领。由于逻揖实证主义者过于注重科学理论和科学评价的逻辑学、语言学特征,忽略了社会、历史因素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影响,因此,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历史学派的攻击下,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性重建纲领被搁置起来.但几乎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把人工智能研究提到日程上来了。它要求进一步认识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方法论规则,同时也表明了启发式规则在问题求解、机器学习及其它智能模拟过程中的方法论意义;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开始重新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研究的结果使一部分科学哲学家认识到;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十八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休谟怀疑由特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或由已观察到的事件过渡到尚未观察事件的推理的合理性,认为归纳推理的概括结论或关于未来的预测是不能够证明的,概括或预测陈述的真是没有保证的。换句话说,归纳方法的成功是没有保证的。休谟提出的这个归纳推理的辩护(justification)问题,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因而也有各种各样的解答。我们把“归纳”一词按照古典用法解释作“由经验进行概括”,即指称下述的推理规则:  相似文献   

17.
休谟在《人性论》的附录中承认,自己之前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说明存有缺陷,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此陷入困惑。这个反省引发了一个问题:休谟的困惑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解释认为,困惑的根源是休谟意识到自己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对这种解释作出修正,指出休谟对个人同一性的说明为什么需要区分自我与他人,他又在多大程度上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表明,休谟的困惑并不在于他完全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而在于更弱一点的困难:他有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出这个区分,但是仍然留下无法区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传统科学哲学中规则系统式定律观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分别代表了定律形而上学观点的最弱与最强的两端,而休谟式随附可以被看作处于这两端之间。这三者构成的定律形而上学谱系,都首先需要承诺对象及其属性的本体论优先性。可是,这时这一谱系的内部区间划分其实并不清楚。于是,对这三种观点尤其是休谟式随附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的哲学分析就是必要的,并且有可能在结合对实际的科学定律案例的分析后获得一种超出了已有形而上学观念的定律观。  相似文献   

19.
最佳解释推理(IBE)在其表述上存在很大的歧义性,这使它与归纳推理特别是贝叶斯推理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立性问题成为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将IBE作了狭义、中义和广义的区分,并引入决策推理加以比较,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狭义的IBE相当于贝叶斯认证的似然推理;中义的IBE相当于贝叶斯条件化推理及其初始概率的确定;广义的IBE相当于决策推理,其接受规则(可爱性原则)相当于最大期望效用原则。总之,IBE一旦被给予严格的表述,要么相当于贝叶斯推理,要么相当于决策推理,因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主观主义概率论中,概率被解释为置信度,置信度被解释为公平赌商。这一做法得到一个定理的有力支持。即所谓的“大弃赌定理”。由大弃赌定理进而得出一条合理性原则,即:一个置信体系是合理的,当且仅当,该置信体系满足概率演算公理。主观主义概率论据此为归纳合理性进行辩护。本文认为,大弃赌定理与归纳合理性并无实质性关系。大弃赌定理的真正意义在于表明,把主观置信度作为概率的一种解释是恰当的、但是,恰当的解释并非只此一种,而可以有多种,如把概率解释为相对频率等。经典主观主义概率论的错误之一是把概率解释的恰当性与概率归纳的合理性混淆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在为归纳法进行辩护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