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职业共同体出发的工程师职业伦理是欧美开展工程伦理研究的主要进路,从工程活动共同体介入的广义的共同体伦理则是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的新形态。在工程活动共同体层面,工程伦理学存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工程伦理的微观层次所聚焦的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集中反映了其作为实践伦理的本质。立足当代中国工程实践,从工程活动中的"工人"入手,分析他们的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是工程伦理微观向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据此分析当前工程实践中"工匠精神"的阙如与重构,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工程伦理研究进路及范式。  相似文献   

2.
北洋大学是近代中国开启的第一所工程教育的现代大学,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材。该校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训练学生深厚的科学基础和刻苦耐劳的习性,养成学生注重实践、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其贡献还在于提出了工程教育应有的人文内涵,在工程教育中没有忽略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工程合理性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物"工程本应是能全面满足和实现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实践,然而,现实中的诸多工程活动却因为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而致使它的精神价值维度被遮蔽了,成为一种偏重于满足物欲的不合理性活动.这种不合理性可以从社会学那里找到它的根源,"交往合理性"也正是从社会视角去试图弥合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背离.与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一样,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给融合这两种理性的努力作出了哲学基础上的保证,然而单凭道德上或是哲学上的重构并不足以消除工程的异化现象,工程理性的实现还须诉求于一定的制度与法令.  相似文献   

4.
人类建造的巨型工程不仅具有其具体的功能即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而且因其巨大的精神象征意义而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所指",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此,巨型工程不仅仅是一种造物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实践。传统对于意识形态和工程的割裂,不是将意识形态单纯地理解为理论说教,就是将工程理解为毫无价值意蕴的造物活动。唯有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统一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巨型工程之具体功能与抽象意识形态的统一;也唯有符合公众利益的巨型工程,才能使公众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与政府,从而实现工程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工程精神是大运河文化的灵魂所在,是在大运河开凿、贯通、疏浚和漕运实践过程中,大运河共同体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精神风貌,和谐性、整体性、文化性是其主要特征。大运河精神在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务实精神和功利精神;在社会关系层次主要表现为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价值观层次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研究大运河工程精神对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国大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彤教授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托,邀请了几位在科学实践、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正在成长的学生,对"科学实践"、"技术实践"、"工程实践"和"产业实践"及其"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讨论,组成了这组笔谈,现成组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吴彤教授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托,邀请了几位在科学实践、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正在成长的学生,对"科学实践"、"技术实践"、"工程实践"和"产业实践"及其"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讨论,组成了这组笔谈,现成组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吴彤教授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托,邀请了几位在科学实践、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正在成长的学生,对"科学实践"、"技术实践"、"工程实践"和"产业实践"及其"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讨论,组成了这组笔谈,现成组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吴彤教授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托,邀请了几位在科学实践、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正在成长的学生,对"科学实践"、"技术实践"、"工程实践"和"产业实践"及其"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讨论,组成了这组笔谈,现成组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当前,工程伦理呈现为一种规范式话语系统,它主要以职业伦理章程的形式表达了对工程行为者如何"正当行动"的指导和约束。但是,工程伦理的哲学实践仅仅关注"正当行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以实现"好的生活"为最终诉求,在面对"我"、"我-你"和"我-它"关系的生活亲证中,权衡各种道德义务,平衡各种责任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的工程伦理,应真诚地以"我"、"你"、"它"存在之"是"为伦理行动的起点,主动探究"我"在工程-人-自然-社会整体存在中如何"是其所应是"的行动和生活,即,维持和确认工程与人的生活世界的统一,实践并实现工程与人、自然、社会的繁荣共生、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产业实践——社会自然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彤教授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托,邀请了几位在科学实践、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正在成长的学生,对"科学实践"、"技术实践"、"工程实践"和"产业实践"及其"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讨论,组成了这组笔谈,现成组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通过哲学精神的反思完成其精神实践。这是一个从"本我"到"自我",最终上升到"超我"的过程。他的精神实践,其实就是对幸福的追问。在探讨幸福观的问题时,波爱修斯借助了数学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幸福,那么何为幸福?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至善,不需要去外部寻找,而是需要内省。通过对波爱修斯精神实践过程的论述,反思幸福观,对当代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工程规则是工程实践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客观知识。在客观知识视角下,工程规则是工程活动主体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为实现工程目标而运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显性知识体系;工程操作指南、手册、规范、标准等是工程规则主要的具体形态;"如何去做"的知识和"做的尺度"的知识共同构成工程规则的知识体系;工程规则具有客观性、自主性、进化性、工具性、层次性、社会性等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4.
国家战略工程是国家主体实践具有价值取向的战略理论的物质实体。工程文化模式是指特定时代的工程共同体与自然、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历史的形成多因素联系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工程科技、工程规范和工程价值等。从历时态看,主要西方国家战略工程曾出现过古希腊罗马的王权神圣与世俗精神,中世纪的封建诸侯与信仰主义,文艺复兴的宗教理想与世俗精神,近代英国的资本工业与清教伦理,现代美国的知识经济与新保守主义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思想家、哲学家的视野。然而,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论工程精神     
工程精神是人们从工程活动过程及工程建构成果中凝炼和升华出来的为工程共同体及工程人自身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质,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工程从业者对工程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本文首先介绍了工程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工程精神的6个特点和6种功能;然后,从认识论层次、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这三个递进的层次,重点探讨了工程精神的10个构成要素,即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理性精神、学习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风险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和进取精神;最后,提出了培育工程精神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将西方工程伦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理论分析和逻辑整合发现:西方工程伦理形态沿着三条螺旋式上升的主线演变,即"德性-规则-德性"、"道义-功利-道义"和"经验-理性-经验"。西方工程伦理形态的演变,实质是西方工程伦理在思想理念上的演变,在价值行为选择上的演变。伦理形态的演变规律,对于当下工程伦理的理论研究以及工程伦理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早研究工程伦理的专家之一,迈克·W.马丁创立和完善了"工程作为社会试验"的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伦理内涵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他首先倡导并发展了工程伦理个人承诺的研究视角,解构了工程伦理研究的"共识范式",主张以"社会实践"为框架整合、重构这一"共识范式";积极推进工程中的道德创造研究,诠释工程活动中"何为善"、"善何以可能"等伦理问题。迈克·W.马丁的思想为工程伦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推进和深化工程伦理学、特别是尚处在崛起中的中国工程伦理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程哲学研究有两个主要视角:一个是以"工程"为核心范畴去阐发社会工程哲学,可称为规范性社会工程哲学;另一个是以"社会"为核心范畴来探讨社会工程哲学,可叫做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对于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而言,它有三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即社会工程的本体预设、社会工程的认识基础和社会工程的价值维度。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去解决社会工程的根源性和基础性问题。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体现了辨证理性的实践自觉,对于超越工具合理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工程与哲学之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评析工程师和哲学家对工程与哲学交叉领域的代表性观点,表明工程师完全有能力通过思考工程哲学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工程,更好地建构工程/塑造社会;哲学家们应该切入工程实践塑造出来的社会现实,重建自我认同以赢得社会的承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三结合"传统仍然是促进"工程走向哲学"和"哲学走向工程"的现实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