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日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选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真正继承者和开拓者,是当代民族英雄。中国文化赋予王选浩然的民族气节、昂扬的生生之道、和谐的人文精神。王选卓有成效地推进汉字文化迈上伟大的复兴道路,以自主创新的科技文化、义利并重的儒商文化和甘做人梯的道德文化,弘扬了中国文化。必须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造就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重视杰出科学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要加强国学教育,继承东方科学,摆正义利关系,使中国本土涌现出更多的王选式的科学大师。  相似文献   

3.
王选生前一直思考我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一个有所成就的科技人员的成长需要正确的科研动力、综合的知识结构、民主的学术风气和良好的情商。这些忠告是他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切身体悟,也是他对大量世界科技创新事例的经验总结。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关于促进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未来15年(2006—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型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应对世界科技进步挑战,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指导下,实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转变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自主创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才能实现自主创新--包括实现自主创新的条件和模式是什么?关键是什么?自主创新与非自主创新的根本区别在哪里?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由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地区、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两个案例出发而得出的"三螺旋"理论,可能会给研究高技术区域创新带来灵感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基础研究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全至关重要 基础研究对于尽快实现我国科学和技术由模仿、跟踪向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这一战略转变至关重要.这样说主要有三个判据.其一,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  相似文献   

7.
技术跨越理论述评及其对我国技术跨越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现实可能性、时机、方式和技术类型选择方面对有关技术跨越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结论有:资源禀赋、技术演化特点和技术能力是决定技术跨越时机、方式和技术类型选择的最为关键的三个因素,特别是技术能力它还直接决定技术跨越能否最终实现.在技术跨越的前期,应该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通过FDI等方式引进技术能力要求低并且变迁速度慢的成熟技术,从成熟期进入;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和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技术跨越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贸易直至自主研发方式进入变迁速度快的技术,从导入期进入,最终进入技术的最前沿,成为技术领先者.此外,结合我国的实践,本文特别说明了技术跨越研究及结论对于我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中国第一条实现"无人驾驶"的高铁面世……近年来,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创新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三级跨越.背后是200万铁路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总结发展经验,赓续努力,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为铁路高质量发展夯基筑台,推动我国高铁在"十四五"实现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5,(19):10-11
"十五"期间,我国交通科技在节能环保技术、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有效地提高了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我国交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与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科学自主创新是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先导;技术自主创新为科学自主创新提供先进的物质技术手段和强大的需求动力。同时,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是我国企业提升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把握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概念的现代含义,深入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模式,揭示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探讨我国提高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就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
跨越天堑     
正在世界桥梁业流传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中国桥梁建设逐渐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北盘江大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等都成为一张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桥梁建设者们凭借扎扎实实的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勇担重任的勇气,让"中国桥"不断迈向新的征程,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代数学家徐献瑜教授,是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学科和第一个国家级计算中心的创建者之一,还是我国第一个"数学软件库"研制和建立的主持人。他是献身教育的早期海归,主要从事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教70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在他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涌现出了王选、杨芙清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他热爱数学、崇尚数学的精神,淡泊名利、高洁睿智、达观超脱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2,(5):4-32,36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科技事业不断跃升、创造非凡业绩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4.
"自主创新"一词一度在学界和社会使用频率极高,但对其理解和认知的偏差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其辨析和论证。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阐明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渗透了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民族自强等理念,是国家领导人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所提出的;其次,梳理近十五年来国内自主创新研究的演进包括四个阶段:萌芽期、爆发期、深化期、衰退期,强调围绕自主创新内涵和概念的专门研究还很稀少;再次,剖析现有自主创新概念中存在的特点与不足,构建自主创新片面认知的消极影响模型,并尝试给出自主创新概念的认知框架。最后,论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自主创新二者间的关系,指出当前对自主创新应进行调整或者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1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全国科技大会明确要求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借鉴已有政策量化研究成果,结合政策的基本构成要素,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力度三个维度,构建了自主创新政策量化的"T-O-P"三维分析框架,并制定了具体的量化标准。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346项自主创新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我国自主创新政策供给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政策规定缺乏强制性规范,颁布机构表现出较高协同度,政策工具以环境型为主,政策目标侧重自主创新管理能力和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是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各项战略任务的开局之年,按照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在科技界和各方面的努力下,通过国家各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重点领域,前沿技术领域以及基础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胡月  宋佳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80-80
他是肿瘤界的中国拓荒者、自主创新医药的领路人,在由医学与制药的跨越中,他把自己的医学技术,贡献给了医药事业。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是指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本文主要从3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一是自主创新是国家战略;二是建设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必须从国情出发;三是介绍在建设自主创新服务体系中所开展的部分实际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一、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曙光4000A承建国家网格,跻身世界十强(863计划,攻关计划)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曙光公司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共同研制的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曙光4000A系统作为中国国家网格最大主节点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作为国家"863计划"的最新成果,曙光4000A将承担包括国家网格、上海基础科研平台和华东地区信息服务三方面的重任,其将为华东地区各行各业提供海量信息处理、信息开发服务和科学研究高性能计算服务.曙光4000A系统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与应用双跨越,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