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费恩伯格技术本质观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费恩伯格对现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技术本质现的批判,阐述了费恩伯格在技术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即他的“工具化理论”,进而探究了费恩伯格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
波德里亚早期思想可以用社会批判理论来概括,一方面表明了他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符号学相结合的异化论的立场上对现代性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表明了他是站在象征性交换的立场上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社会的技术批判理论中,超越论者以其理论上的彻底性而倍受关注。以人性为理论支点,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角度,超越论者对现代技术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尽管对技术所持的悲观态度使他们滑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但其思想却有合理的内核和有益的忠告。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是严肃学者们认真思考所得出的学术观点,作为一个学派应当被接纳和研究。本文对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度性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4.
波普尔认为,当一个理论面临批判时,用思想实验来加以反驳,常会走向狡辩,因此是非法的。他对此类思想实验持排斥的态度。波普尔的思想实验观——特别是他所谓的狡辩式的思想实验的主张源于他对理想化导致不确定性后果的担心,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事实上,思想实验即为条件理想化的科学实验,其中错误因素主要来源于对条件考虑的不完善,而非理想化所致。理想化是思想实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不仅导致了西方技术批判理论的重心从道德批判、制度批判转向生态批判,而且还使得生态文明的理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当代技术理论批评家们对发生在现代社会中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新的展现和揭露,对二战结束后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涌现出的新技术展开了新的分析和批判,并对未来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替代性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建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我们要借鉴当代技术批判理论中的合理内容和思想,从而更好地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随着技术哲学的"下沉",作为技术哲学基础的技术存在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芬伯格的技术存在论是其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芬伯格技术存在论对古希腊技术存在的辩证发展,对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存在论的扬弃,对海德格尔技术存在论的批判与继承;接着研究了芬伯格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存在者统一的技术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大量的社会运动推动了STS学界对科学民主化的研究,这些理论或经验研究以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为基础,从而招致理性主义者的拒斥。面对科学哲学对这一问题的长期失语,基切尔的"良序科学"理论为科学民主化提供了完整的哲学论证。首先,通过实用主义的温和实在论,基切尔保留了科学对真理的客观发现作用;进而通过对纯科学及科学自治理想的批判,表明了科学应该促进更广泛的道德、社会和政治价值;而后,他将科学应当促进的价值表述为公民偏好的满足;最后,为了满足公民的集体偏好,要把科学对真理的追求放在一个民主的框架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坚持哲学不是理论而是种活动,在他思想的前期哲学是种对思想和语言的逻辑澄清活动,后期则是对日常语言的观察描述活动。这种视哲学为活动而非理论的观点对传统哲学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以致人们普遍的认为维特根斯坦"终结"了哲学,但实际上他不是在终结哲学而是在拯救哲学,并为哲学的复兴找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9.
麦克道尔的核心成果之一是他在《心灵与世界》一书中所阐发的经验论,该理论明确反对埃文斯的"非概念内容理论"。作为埃文斯理论的后继者,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麦克道尔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塞拉斯和戴维森对"所与论"的抨击。因而,如果我们能够给出一种可以避免这种困境的理论,他的经验论就是不必要的。通过分析麦克道尔的反驳方案及其有效性,我们将会看到,在他对感觉经验的自然化构想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经验内容的"不可分析性"预示着他的经验论思想并不是完备的,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对NC的批判不可能具有彻底性。  相似文献   

10.
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根植于启蒙人文主义,但又在人类增强与技术想象的不同层面实现了对它的超越。从理论生成与发展的角度看,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包含着批判与建构两个主要的维度。这意味着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首先是在对生物保守主义有关思想、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误解的批判基础上得以澄清和呈现的;其次,超人类主义在建构其“未来学”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底层运作逻辑,而这种具有哲学未来学意义的逻辑被我们恰当地总结为对人类自由可能性条件的反思。最后,这一逻辑也是深刻把握和洞悉超人类主义“未来学”思想其当代价值的内在依据和标准。事实上,超人类主义的这种未来学反思是一种行动性反思,或者从权力诉求的意义上而言的一种政治性反思。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世界理论在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但他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早期基本上是在综合胡塞尔和许茨生活世界理论基础上而形成自己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解,而他后期的社会批判理论则奠基在语言学转向后的生活世界理论基础之上。由于这一语言学转向,与其早期社会批判理论相比,他后期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形式上更趋合理,在内容上更深刻,在批判的同时还形成了自己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进行了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但马尔库塞并不是彻底的技术悲观主义者,他在批判技术的同时又在呼唤那种"非压抑性的统治"的新技术的出现。这种新技术将使人与自然获得解放的同时,也推动两者之间形成平等的主体关系。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这一观点的批判是建立在以"旨趣"为基础的认识论上的,他认为,新技术与新自然是马尔库塞的一个罗曼蒂克的梦想而已。然而,后经验主义的理论表明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批判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社会批判与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71-75,87
马克思哲学批判所蕴含的对技术事物的思考和分析,不仅是方法论逐渐取向现实的产物,同时也是与其不断关注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它的影响和意义密切相关,技术因素表现在工业生产、劳动以及机器运用方式中的性质,是与马克思阐述工业生产方式的历史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也使他的技术思想具有了社会历史批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自卢卡奇开始,总体性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所普遍使用的一个原则。霍克海默秉承此原则,方法论上强调在社会历史的动态进程里用总体或整体方式来理解现实,在异化问题上将总体性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思考。与其他思想家不同的是,他将总体性视为一种控制性意义上的批判性,无论是对启蒙的批判,还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等,都源于它们发挥一种总体性的控制作用,将启蒙与技术理性等带入到了"自我毁灭"中,否定性的价值内核介入到总体性思考中,总体性成为一种批判性意义上的否定性,应对其展开批判。在霍克海默那里,总体性不仅是理解与思考现实的方法,同时也是其批判与反对的对象。通过对霍克海默总体性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批判思想的方法论特征与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芬伯格教授的技术批判理论对技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技术哲学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学界对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较少阐述,对其在当今时代思潮中的理论地位较少述及。鉴于此,通过对芬伯格的访谈,意在清楚地展示技术批判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现象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联和不同之处,旨在阐明技术批判理论在时代思潮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劳丹与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丹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实质上是批判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他在对已有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劳丹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和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划分以及对科学知识社会内容确定等。  相似文献   

17.
巴里·康芒纳从生态学的视角论述了技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指出技术具有相对性、非关联性、受控性和和谐性的特征。他的技术观是对传统技术观的批判,他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处理,为生态技术和绿色技术的转向做了准备,是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的技术观。康芒纳的技术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认为,技术的扩张导致了民主的缺失,为此,他立足于交往行动理论,提出民主的第三种模式——话语民主。在他看来,科学、技术作为商谈活动,具有民主化的向度,科学(技术)与政治和社会公众之间可以进行民主对话。  相似文献   

19.
芬伯格是著名的技术批判理论家,其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将一种霸权的技术转化为民主的技术,让更广泛群体参与到技术的设计中,实现更多参与者的利益。本文将在芬伯格技术转化思想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讨霸权技术转化为民主技术的可能性。首先分析芬伯格的技术霸权理论,说明他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技术在技术中立性的外表下,维护霸权利益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说明转化技术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并对技术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略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批判“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技术的社会形成思想(SST)。社会对技术具有很强的型塑功能,技术的自然制约、技术的社会需求、技术的社会实现等思想为新技术社会学SST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