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海滨锦葵优良单系杂交的F2代群体为材料,对产量性状进行了广义遗传力、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以期为提高海滨锦葵产量提供有益信息.结果表明:F2家系单株种子产量平均值为12.84 g,比2001年在滩涂海滨锦葵自然生长群体中随机选择的80个单系的平均单株产量(4.25 g/单系)有显著提高;在10个产量性状中,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依次是结果枝比、种子成熟度、结果枝数、分枝数和果实数;6个因子(果实数、地径、结果枝数、株高、分枝数和结果枝比)与单株产量高度正相关,且这6个因子彼此高度相关;结果枝高度与上述6个因子及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单株产量的依次是结果枝数、地径、分枝数、株高和果实数.对海滨锦葵而言,地径和分枝数的增加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而结果枝高度的负选择也可显著提高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种植的约800万公顷杂交水稻,从研究文献以及这从次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都充分地证明了水稻存在杂种优势。热带与温带地区异质的杂种F_1产量每公顷约10吨。在有利条件下,产量表现出20—30%的杂种优势,但热带季节变化很大;在较低温度下,杂种具有较低的产量优势。杂种F_1的产量优势主要地是由于增加了小穗数与较大的粒重。在相对低的氮水平下,杂种F_1的产量潜力高于常规育种的半矮秆品种。有关基因作用与配合力的报导表明,水稻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两种效应都是重要的。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往往大于特殊配合力的效应,但存在充分的例外,因此,应进一步利用杂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虎尾草植株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降水量和种植时期对虎尾草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降水量使虎尾草地上、地下生物量降低,延迟种植降低了植株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种子的千粒重随降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但6月15日种植的虎尾草千粒重最小;种子产量在高降水量条件下最大,最早种植的植株种子产量最高,最晚种植的植株种子产量最低;虎尾草抽穗率随降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高降水量条件下抽穗率最大,且各降水量条件下最晚种植的虎尾草抽穗率最大;不同种植时期虎尾草成熟度基本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低降水量条件下成熟度最低,6月15日种植的植株种子成熟度最低.降水量和种植时期的变化对虎尾草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种子休眠性是野生植物重要的适应性状,通过种子萌发实验可以分析种子休眠性强弱.通过人工杂交获得转抗虫基因栽培稻与一年生普通野生稻三种组合的杂种,对杂种的F3代和F4代种子采用直接萌发、打破休眠后萌发、埋土15 d和30 d 4种不同处理来检测种子活力和萌发率.结果显示转基因杂种后代种子表现出较强的休眠性,转基因对种子活力和休眠性没有明显的影响,种子休眠性有随种子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趋势,提示水稻转基因逃逸后有在野生稻群体中宿存和扩散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可能会随世代增加而下降.这为进一步研究水稻转基因逃逸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雄性不育系的繁殖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不育系繁殖首先必须认真做好隔离,严格除杂除劣,切实保证纯度,另方面还须采取措施以提高产量。前者是质量问题,关系到杂种群体的整齐度和优势表现,后者是数量问题,影响到制种面积的大小,也即杂种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速度。今年早造我们对不育系大田繁殖作了一些初步观察,不育系和保持系同时播种,同时移栽,行比1:1,株行距6×6,单株植。抽穗前后父母本均割除剑叶,盛花期每天人工辅助授粉一次。因赶晚造制种季节,不育系种子边熟边收,产量以广陆银(不)最高,种0.3亩,实  相似文献   

6.
以老芒麦为实验材料,通过春季和秋季不同的施肥处理,探讨了施氮对其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老芒麦种子产量影响显著.春秋分次施氮350kg/hm2的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1059kg/hm2,与春季一次性施氮150kg/hm2(种子产量967kg/hm2)、秋季一次性施氮150kg/hm2(种子产量1008kg/hm2)的处理差异不显著.通过发芽试验得出:春秋分次施氮250kg/hm2种子发芽率、种苗长达最大值;春秋分次施氮350kg/hm2种子活力指数、发芽指数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其他作物一样,利用杂交优势是大幅度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途径。因而,油菜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得到高度的重视,杂交油菜推广应用飞速发展。别的大田作物相比,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有其特点:(1)杂种优势强,增产效果显著,(2)杂种制种技术易于掌握,制种产量高而稳定。(3)繁殖系数高,种子成本低。因此,推广杂交油菜投资少,效益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我们前一工作,曾观察到某些优势玉米杂种似乎存在着线粒体杂种优势和线粒体互补现象为了进一步验证线粒体杂种优势或线粒体互补效应与杂种田间产量是否呈显著正相关,是否对亲本组合的选配上有应用价植。我们对七套具有不同杂种优势的玉米杂交组合进行了测定。由测定结果来看:线粒体杂种优势与田间籽粒杂种优势之间,基本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r=0.73)。植得注意的是,玉米自交系和杂种的线粒体氧化活性与它们的籽粒产量之间,表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r=0.83)。但是,线粒体互补效应与籽粒产量杂种优势之间,无显著正相关(r=0.50);线粒体杂种优势和线粒体互补效应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看来,线粒体杂种优势和线粒体互补作用,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生理现象。我们初步认为:线粒体杂种优势可以考虑作为一种鉴别杂种优势的生理指标;但目前还不能确认线粒体互补作用是一种预测杂种产量水平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0 前言谷物成为重要作物已有数千年历史.世界大多数国家中谷物面积的分布比例是栽培作物中最大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估计,世界谷物总产量为16.63亿吨,而且近期来其面积及产量还在增加,其中增加最显著的是小麦、玉米、稻米与大麦,但燕麦与黑麦生产有减少趋势.谷物生产的绝大部分用于人类消费.其它方面则以用于动物饲料工业与种子最为重要.世界人口的总蛋白质消耗估计在1亿吨以上,谷物蛋白的生产占世界总蛋白  相似文献   

10.
对良种西瓜“新澄”杂种及其亲本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杂种与其亲本的同工酶酶谱有显著差异,杂种除了具有双亲的“互补酶带”外,还出现双亲所没有的“杂种酶带”;同时发现杂种优势与酶谱的变化有密切相关.应用同工酶分析法鉴定这种价值昂贵的杂种种子的纯度,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对20个棉花三系杂种F1进行了比较试验,对照品种为新陆早1号。结果表明:参试杂种F1中有7个杂种皮棉产量高于新陆早1号,其中中A×4R-22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5%,但未达显著水平。在产量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指标上有不少杂种F1却明显优于对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别在铃重和绒长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可见三系杂种在提高产量和概进纤维品质上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利用  相似文献   

12.
以6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系)为供试亲本,按照Grifing方法2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对杂种F1的单株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单株粒数、单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分别进行杂种优势分析、亲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F1的单株籽粒产量杂种优势最强,其它4个性状依次为单穗粒重>单株粒数>单穗粒数>千粒重。(2)单穗粒数在低值亲本(LP)上亲子间呈显著正相关,其它4个性状在各亲本类型上亲子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单株籽粒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株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单穗粒数对单株籽粒产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3.
大理州杂交玉米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玉米制种是目前为大田玉米生产提供种子的唯一途径。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州已形成了一定的制种规模,常年制种面积在3万亩以上,2006年达43253亩,主要分布于宾川、弥渡、祥云、巍山、洱源、大理和漾濞等县(市)。杂交玉米制种为当地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州已形成了一套对提高玉米制种质量、增加玉米制种产量行之有效的技术。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州、县种子管理站已退出种子生产经营.我州种子生产经营由民营种子企业承担,总结我州的杂交玉米制种技术,对促进全州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提高种子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27个鹅掌楸交配组合种子饱满度、生活力、发芽力等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中国鹅掌楸、北美鹅掌楸、杂种鹅掌楸平均种子饱满度、平均种子生活力分别为9.00%、5.11%,17.57%、10.76%和29.44%、16.95%.鹅掌楸种子活力种间差异明显,变异趋势为:杂种鹅掌楸>北美鹅掌楸>中国鹅掌楸;同时,同一种源不同个体间种子活力差异明显;不同交配类型种子活力差异显著,控制授粉明显优于自由授粉.  相似文献   

15.
以雅矮2号为矮源与不同高秆类型组配,其杂种世代穗部数量性状的遗传表明,大穗和密穗类型的变异系数较大。这些新类型的遗传力均为高值。杂种群体主要性状的相关显著。对受控基因的测定还表明,雅矮2号的矮秆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或两对隐性基因所控制。株高与产量性状存在明显的相关,但株高以不超过90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增产途径,在潭香稻谷专业合作社对甬优2640和佳辐占两品种的双季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甬优2640矮秆抗倒,穗大粒密,双季产量分别为(10 598±1 433)和(10 126±1 527)kg/hm2;佳辐占熟期短,适应闽北安全生长期短的气候生态,双季产量分别为(7 006±1 399)和(6 443±1 357)kg/hm2.再生稻产量由单位面积(m2)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4个因素构成.2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变异小,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变异大,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由此二者组成的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变异更大,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对增产的贡献率0.97,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单位面积总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头季与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度更高,再生季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的相关度差距不大.因此,提高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产量主攻方向是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而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必先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其中头季侧重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再生季兼顾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7.
兵团是我国较大的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为提高棉花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增加棉花产量,使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兵团农户棉花生产要素投入的微观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兵团棉花生产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兵团棉花种植面积、种子、滴灌和水费投入对棉花产量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地膜、化肥和农药投入对棉花产量有显著性负向影响;资本及技术因素在长期中对棉花生产有显著影响。为促进兵团棉花产业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棉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忻州旱地玉米“3414”试验肥料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旱地玉米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和贡献率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效应,以玉米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所获得的肥料效应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2)氮磷钾单因素肥料效应均表现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量后,产量反而开始下降.(3)氮磷钾肥对旱地玉米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氮肥,其次是磷肥,钾肥贡献最小.(4)忻州市旱地玉米的最佳推荐施肥量为每666.7 m2施用N 12.45kg、P2O5 5.53 kg、K2O 6.98 kg。  相似文献   

19.
复方尿囊素在辣椒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方尿囊素浸种和在幼苗期,开花结果期叶面喷施,能显著提高辣椒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增强辣椒幼苗素素,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20.
生物固氮肥是一种生物菌肥,施用后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能提高土壤肥力。该研究以7种苏麻种子为原料,观察苏麻栽培过程中生物固氮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生物固氮肥后产量及单株生物量与空白对比都具有显著差异,除此之外,苏麻种子中硬脂酸、棕榈酸、亚麻酸、亚油酸、含油率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