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回顾土壤抗冲性研究历程,归纳了不同的土壤抗冲性表征方式,总结了土壤抗冲性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缺点,综合探讨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作用和地形坡度等外在影响因素,以及通过不同程度影响或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其抗冲性差异的情况,认为土壤抗冲性表征方式和实验方法需规范统一,研究机理和研究尺度有待深入扩展,使得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水土保持实践。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人类利用土地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利用与覆被变化体现为:林草地与耕地间的转变、湿地开垦为农田及耕作经营措施、作物轮作制度、施肥等变化,不仅对土壤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地貌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农作物种类变化、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等方面,综述了近期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西藏昌都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很大,研究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可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本文参考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当量,利用昌都地区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198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一直呈增长趋势,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在提高.针对变化,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土地结构调整目标: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加大未利用地开发、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三峡库区紫色土胶体的表面电荷性质及其对变化环境的响应以及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三种紫色土胶体在2:1型电解质中的表面电位分别约-0.14~-0.192V,1:1型电解质中约为其两倍。1:1型电解质中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同分剐达到40.6—47.0h,比2:1型电解质中长12.4—14.6h,电解质浓度增加,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下降,稳定性减弱。pH对完全沉降时间影响强烈,当pH=5时,两种电解质体系中的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减少近一半;pH=3时,60min左右悬浮液已经沉降完全。三种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是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文中首先分别对1999年、2006年、2010年的CBERS和HJ-1B数据进行几何校正、拼接裁剪、分类等处理,生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然后分别计算求得深圳市1999年到2006年和2006年到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研究深圳市从1999年到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大量的草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草地和林地之间部分结构相互转化调整.同时,10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伴随着宝安和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关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逐渐加强,而关内逐渐减弱.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用地重心呈现出向北部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华西雨屏区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氮库及其有效性的影响,选取华西雨屏区7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橘树(Glycosmis cochinchinensi5)迹地、橘树林地、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林地、玉米(Zeamays)地、香樟(Cinnamonum camphora)林地、柚子(Citrus mnxima)林地和桃树(Pmnnus persica)林地,于2010年7月分别采集土壤根层与根下层原状土样,分析其氮库及有效性。结果表明,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均表现出较大的氮库特征,但不同人工植被类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相对于其他植被类型,玉米地根层和根下层土壤氮库均相对较小,而橘树、柚子和桃树林地根层土壤氮库相对较大,巨桉、香樟和桃树林地根下层土壤氮库相对较大。然而,玉米地具有较高的根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但巨桉林地具有较低的根下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这些结果为区域氮素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多时相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CCD数据,以鹿洼煤矿塌陷区为例,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开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检测.分别选取研究区域的2002年、2006年和2010年3个时相的CBERSCCD图像作为遥感数据源,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到端元提取中,基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提取鹿洼煤矿塌陷区水体、建筑用地、农田和土壤4类地物信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LUCC检测结果表明,2002年至2010年间,鹿洼煤矿塌陷地面积逐年增加,造成大面积农田积水,导致无法进行作物耕种.最后,结合当地政府采取的塌陷地治理措施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重庆四面山根系及土壤特性对优先路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状况(林地,灌草地和农地)下优先路径分布特征、土壤特性、及根系状况,探讨根系和土壤特性时优先路径的影响.采用染色法分析了三种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6块样地的优先路径分布,并分析了优先路径与根长密度、根孔和根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土地利用状况下0~10 cm土壤染色面积超过50%,在20 cm以下...  相似文献   

9.
稻草还田翻耕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草直接还田是一条合理利用秸秆资源齐地培肥的有效途径.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为制定舍理的秸秆还田量,用于早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减少环境的污染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0%、33%、67%、100%早稻秸秆连续2年覆盖翻耕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稻草翻耕还田后,稻田土壤的生物学性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同的稻草还田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作用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33%和67%稻草还田量较0%和100%稻草还田更能改善稻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疆膜下滴灌土壤粒径分布及与水盐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粒径分布及空间变化是土壤重要的物理特性之一,对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土壤侵蚀等有重要意义.研究选用新疆膜下滴灌试验田的563个土壤样品,利用激光衍射粒径分析仪分析土壤粒径分布,采用质地三角分类、分形和多重分形对土壤粒径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土壤粒径特征及与水盐含量的关系.研究区土壤颗粒中粘粒含量偏低,平均值为1.52%,砂粒含量最大,粒径分布呈现复杂的单、双峰分布特征;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和多重分形与土壤颗粒含量的标准差及最大值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粒径分布曲线.膜下滴灌对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随着深度增加影响减弱;土壤质地与稳定状态下土壤水盐含量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土壤表层盐分聚集和深层土壤水分分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工艺制备了Au/PZT/BIT/p-Si结构铁电存储二极管.对该二极管的I-V特性、电容保持特性、疲劳(fatigue)特性和印迹(imprint)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铁电二极管的I-V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单向导电性,表现出类似于Schottky二极管的特性,电流密度在+4V电压下为6.7×10-8A/cm2,而在-4V电压下仅-5.3×10-10A/cm2,50℃以下该特性得以良好保持;撤除所施加的5V偏压后,经10h观察,电容仅变化5%,二极管具有较好的电容保持特性;在100kHz,5V双极方波加速疲劳下,107次开关极化以后铁电薄膜系统几乎没有显示任何疲劳,经109次极化循环,剩余极化Pr仅下降10%,矫顽电场Ec增加12%;200W紫外灯光辐照20min后,尽管剩余极化和矫顽电场均有所变化,并产生了电压漂移(voltageshift),但印迹优值因子FOM约0.2,二极管未出现印迹失效.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站及其周围地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CBERS-02卫星的CCD数据和地面野外样方调查数据, 探讨了千烟洲主要人工林马尾松、湿地松的植被指数NDVI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和千烟洲地面生物量调查数据结果对比, 表明利用CBERS-02卫星CCD的NDVI可以用于生物量估算, 但NDVI和生物量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这种模型依赖不同的树种. 利用CBERS-02卫星高分辨率数据进行的不同空间尺度分辨率下NDVI对生物量估算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 对于植被覆盖比较大的千烟洲地区, NDVI的非线性特征对NDVI尺度扩展影响很小; 但随着像元空间尺度的扩展, 像元NDVI值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而由于空间尺度扩展引起的像元类型(属性)的变化, 会由于生物量模型的适用性差异而使生物量估算产生比较的大误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扩展位错间的弹性作用能与层错能之间的平衡关系,对TiAl中〈101 〉和1/2〈11 〉型超点阵位错在不同位向、不同分解组态下的分解宽度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超点阵位错的分解宽度除了受层错能和位错性质(刃或螺)的影响外,还受弹性各向异性、超点阵位错类型及分解方式的影响. 在弹性各向异性的条件下,螺型1/2〈11 〉超点阵位错的分解宽度比具有相同层错能的螺型〈10 ]超点阵位错的分解宽度大,而刃型1/2〈11 〉超点阵位错的分解宽度则比〈10 ]超点阵位错的分解宽度小.计算了弹性各向异性条件下超位错发生二分、三分、四分及发生共面和非共面分解时其分解宽度的变化情况.这些结果为准确测定TiAl中的层错能和评估〈10 〉和1/2〈11 ]型超点阵位错的可动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城市扩张对耕地压力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两者在微观层面的协调状况,将宁波市鄞州区作为靶区,利用2005、2011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及对应统计年鉴,构建城镇扩张与耕地压力协调模型,采用分类对比法解析鄞州区各镇(街)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压力协调的变化态势。研究发现:(1)受地形与规划影响,鄞州区城镇化水平提升区域性分布明显;耕地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呈现多样性变化;城镇扩张与耕地压力协调状况亦受规划影响;(2)城镇扩张与耕地压力上升存在协调关系;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对其有较大影响;(3)促进城镇扩张与维持耕地压力平稳存在可能;(4)在承接中心城区的辐射时,应当注意土地节约利用。这些发现可为其他地区合理进行城镇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重要属性.国内外团聚体稳定性量化研究较少,而能够定量评估团聚体稳定性的系统也少.鉴于该研究现状,本文设计了一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估系统,它利用功率超声粉碎土水溶液中土壤团聚体,通过实时监测土水溶液温度和超声系统输入功率的变化,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计算出土壤超声分散能量,进而确定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在实验室环境下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Namoi和Narrabri的两种不同质地土样进行测量,其土壤分散能量分别为328和207 J·g-1,前者土壤结构更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兔原代软骨细胞培养及鉴定,用IL-1β10ng/ml和/或不同浓度川芎嗪共培养兔原代软骨细胞48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软骨细胞的周期及凋亡率;利用MTT法检测软骨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L-1β诱导下软骨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加入川芎嗪能明显降低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IL-1β诱导下软骨细胞被明显阻滞在G1期(P<0.01);加入川芎嗪能明显降低IL-1β对软骨细胞G1期的阻滞作用,细胞增殖指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 川芎嗪对IL-1β诱导的兔原代软骨细胞抑制凋亡并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7.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工艺制备了Au/PZT/BIT/p-Si结构铁电存储二极管. 对该二极管的I-V特性、电容保持特性、疲劳(fatigue)特性和印迹(imprint)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铁电二极管的I-V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单向导电性,表现出类似于Schottky二极管的特性,电流密度在+4 V电压下为6.7×10-8 A/cm2,而在-4 V电压下仅-5.3×10-10 A/cm2,50℃以下该特性得以良好保持;撤除所施加的5 V偏压后,经10 h观察,电容仅变化5%,二极管具有较好的电容保持特性;在100 kHz, 5 V双极方波加速疲劳下,107次开关极化以后铁电薄膜系统几乎没有显示任何疲劳,经109次极化循环,剩余极化Pr仅下降10%,矫顽电场Ec增加12%;200 W紫外灯光辐照20 min后,尽管剩余极化和矫顽电场均有所变化,并产生了电压漂移(voltage shift),但印迹优值因子FOM约0.2,二极管未出现印迹失效.  相似文献   

18.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100和1:40平直斜坡不规则波条件下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对边缘波的影响;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在垂直岸线方向和沿岸线方向时空变化特性;坡度对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的影响;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在实验室内的可重现性.结果表明:边缘波可以和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同时在垂直岸线方向和沿岸方向存在.在垂直岸线方向边缘波(波动周期20 s)的能量分布比沿岸方向更加明显,并且不会和沿岸流不稳定运动(波动周期100 s)有能量交换.而在沿岸方向,边缘波(波动周期20 s)的能量不再像垂直岸线方向更加周期性的出现,而且还和沿岸流不稳定运动(波动周期100 s)的能量有交换,特别是在均值沿岸流最大值附近.在时均沿岸流最大值附近,沿岸流不稳定运动获得能量的时间最早,而从这个位置向向岸和向海方向则开始逐渐延后;从地形影响角度看,坡度增大使得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在垂直岸线和沿岸方向的能量增强,并且在沿岸方向增大的程度要大于垂直岸线方向的.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相同实验条件下沿岸流不稳定运动有一定的可重现性.  相似文献   

19.
复杂的裂缝网络给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利用离散裂缝模型(DFM),分别建立微尺度模型和矿场尺度模型,研究了不同基质渗透率和裂缝开度对应条件下,不同类型裂缝对页岩气总产量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在量级约为(10–8~10–4)×10–3μm2的页岩气藏基质渗透率范围内,且存在SRV改造区的条件下,页岩气产量以SRV内人工裂缝的贡献为主,SRV内以及SRV外天然裂缝的贡献量相对较小.因此,综合考虑计算复杂度和计算精度,可通过构建基质-天然裂缝表观渗透率和连续介质模型的方法表征天然裂缝,采用离散介质模型中计算网格少、效率高的离散裂缝网络(DFN)模型表征人工裂缝.  相似文献   

20.
利用啁啾光纤光栅, 补偿了4×10 Gb/s, 800 km G.652光纤的色散. 由于在制作过程中, 对光栅的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 光纤光栅的功率谱十分平坦, 波动小于 0.9 dB, 时延曲线纹波小于30 ps, 在误码率为10-10时, 传输部分的无误码功率代价分别为1.36, 0.89, 1.67和1.32 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