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双刃剑"片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双刃剑”这一古老的称谓,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的精辟概括,也生动地表述其既是造福人类的“天使”,又是威胁人类的“魔鬼”的双重角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界关于科学、技术、伦理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热浪叠起,对科学技术与“双刃剑”的评说颇多,集中起来不外乎三种:科学技术总体是双刃剑;科学不是双刃剑,技术是双刃剑;科学与技术分别是双刃剑……这些研究对科技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伦理学科的指导、监控功能,建立有效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监控机制,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  相似文献   

2.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其前身是1992年12月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成立的海洋地质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更名为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1月获准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12月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7人,其中研究人员33人、技术人员3人、办公室人员1人,研究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实验室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科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固体地球物理)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拥有我国海洋…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成就最为独特而显著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及其物化的技术是构筑当代人类社会生活最为重要的维度之一,它不仅塑造了近代以来人类生存的现实背景,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规定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前景。凌顶无低山,曲高和不寡。当此之时,科学受到来自其他文化形式的审视与反思,就是最符合它的本性的、水到渠成的现象。当丹皮尔从历史的角度称赞“再没有什么故事比科学思想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的时候,人们同样可以从现实的角度期待科学能够成为社会学的适当题材。因此,作为学科的社会学一旦成熟,就立即把目光投向了科学,催生了引人注目、生气勃勃的科学社会学。高建明教授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已成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力量。它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不仅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应该指出的是,科学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作用。 关于科学的负面作用,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相似文献   

5.
于光远是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社会的自然"既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基础,也是自然辩证法学派的核心观点和历史起点。社会的自然是打上人类产业实践烙印的、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相生相伴的、社会规律也要发生作用的自然。人类在生产好的社会自然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生产着坏的社会自然,雾霾的产生与治理过程再次证明了于光远的远见卓识。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想为国服务,就必须研究社会的自然。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STS研究多着眼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从根本上揭示和解决能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的问题,只有把自然纳入到STS学科之中,让自然成为STS中的已构成成分,才能更好地审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自然和社会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构模型的方式把自然纳入到STS的学科体系之中,分三个部分揭示了自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约束作用,并提出把自然因素纳入到STS的体系之中,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在新的历史情况下的探索,意味着STS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关注社会的地学与地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0):11-14,52
地球科学是在人类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地球科学离不开属于人的世界,所以它并非是价值中立的,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地球科学的目的、对象和动力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中,地球科学也必然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世”是一个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质科学、还有可持续发展领域越来越重要的词语。人类世被界定为一个由人类主导的地质时代,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新闻界引发诸多讨论的词汇。本文探讨了三个关于人类世的国际上争议颇多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有:第一:虽然“人类世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已经投票建议把这个名词正式化,但是地质名词的正式化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现有的科学证据足够让这个名称正式化吗?第二:人类世的开始年份也存在诸多争论,提议较多的几个节点分别是农业文明兴起之时,工业革命兴起之时,还有1950年左右“大加速”时期。第三:人类世将会面临更大的繁荣还是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学者对此意见不统一,乐观与悲观共存。作为一个科学与社会交叉的术语,这个词不仅会被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而且也会被广大公众持续地争论。  相似文献   

9.
“科技与社会”:哲学抑或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科技与社会”早已成为科技哲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关于它的学科性质迄今依然未见辨明。本文认为,“科技与社会”既与科学社会学迥然相异,也与STS界限分明。“科技与社会”的学科定位当是哲学性质的。主要理由有三:(1)“科技与社会”是科学观的主要组成部分;(2)保持“科技与社会”特点的需要;(3)增加“科技与社会”理论深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科学的社会影响加大,科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增强情况下,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在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反映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要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须处理好三大矛盾人自身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而要处理好这三大矛盾、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下加强人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这三大学科相统一的“大科学”的研究,以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要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处理好三大矛盾:人自身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而要处理好这三大矛盾,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下加强人学,自在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这三大学科相统一的“大科学”的研究,以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地图之喻与科学之真--析约翰·齐曼的科学社会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约翰·齐曼的《真科学》为解读蓝本 ,通过对书中关于科学的比喻———“地图”这一关键概念的分析 ,梳理了齐曼所阐述的科学社会性的基本观点。在这本著作中 ,齐曼认为科学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 ,它既非科学主义的完美神话 ,亦非建构主义的世俗行为。科学知识如同地图 ,虽然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不能等同于世界本身 ,但为了顺利、有效地展开交流 ,我们依然在认同并坚守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性规范———这就是真实的科学 ,即“真科学”。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但让人激动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像以往七年一样重心在“三农”问题上,而是转向关注水利.2 011年7月8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建党九十周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必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和水利学科向纵深发展.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所说:“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而兴水利、除水害,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支撑,作为中国水利学科的一流学府,河海大学秉承水利特色,争创世界一流,在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学科上都处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而曾担任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的任立良教授,则带领着他的团队在水文学科研究的道路上迈步前行.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科学视野中的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 ,我们正借助于科学面对SARS的挑战。科学知识将揭开SARS的面纱 ;而科学精神将引导人类走向反思。罗马俱乐部主席A 佩奇在很多年前曾反思到 :“现代人虽然有能力改变一切 ,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一切都没法使现代社会从困难的沼泽中争脱出来 ,因为现代人一直保留着成为当今危机根源的精神状态 ,没有考虑过怎样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 ,忽视了惟一能够不断起到协调作用的哲学、伦理和信仰。惊人的科学技术成就迫使人类丧失了某些最重要的观念 ,从而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失去平衡 ,外在世界失去协调 ,前途难以预测”。这话很深刻。我们没有权利去抱怨 ,但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秩序。除了科学之外 ,哲学、道德、伦理、自律、信仰也正在发挥着作用。这是自然辩证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时下 ,我们正借助于科学面对SARS的挑战。科学知识将揭开SARS的面纱 ;而科学精神将引导人类走向反思。罗马俱乐部主席A 佩奇在很多年前曾反思到 :“现代人虽然有能力改变一切 ,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一切都没法使现代社会从困难的沼泽中争脱出来 ,因为现代人一直保留着成为当今危机根源的精神状态 ,没有考虑过怎样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 ,忽视了惟一能够不断起到协调作用的哲学、伦理和信仰。惊人的科学技术成就迫使人类丧失了某些最重要的观念 ,从而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失去平衡 ,外在世界失去协调 ,前途难以预测”。这话很深刻。我们没有权利去抱怨 ,但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秩序。除了科学之外 ,哲学、道德、伦理、自律、信仰也正在发挥着作用。这是自然辩证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时下 ,我们正借助于科学面对SARS的挑战。科学知识将揭开SARS的面纱 ;而科学精神将引导人类走向反思。罗马俱乐部主席A 佩奇在很多年前曾反思到 :“现代人虽然有能力改变一切 ,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一切都没法使现代社会从困难的沼泽中争脱出来 ,因为现代人一直保留着成为当今危机根源的精神状态 ,没有考虑过怎样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 ,忽视了惟一能够不断起到协调作用的哲学、伦理和信仰。惊人的科学技术成就迫使人类丧失了某些最重要的观念 ,从而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失去平衡 ,外在世界失去协调 ,前途难以预测”。这话很深刻。我们没有权利去抱怨 ,但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秩序。除了科学之外 ,哲学、道德、伦理、自律、信仰也正在发挥着作用。这是自然辩证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是人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目前的社会来说,一方面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科学和技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带来了许多威胁到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科学与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是由野蛮走向文明还是由文明走向野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时下 ,我们正借助于科学面对SARS的挑战。科学知识将揭开SARS的面纱 ;而科学精神将引导人类走向反思。罗马俱乐部主席A 佩奇在很多年前曾反思到 :“现代人虽然有能力改变一切 ,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一切都没法使现代社会从困难的沼泽中争脱出来 ,因为现代人一直保留着成为当今危机根源的精神状态 ,没有考虑过怎样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 ,忽视了惟一能够不断起到协调作用的哲学、伦理和信仰。惊人的科学技术成就迫使人类丧失了某些最重要的观念 ,从而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失去平衡 ,外在世界失去协调 ,前途难以预测”。这话很深刻。我们没有权利去抱怨 ,但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秩序。除了科学之外 ,哲学、道德、伦理、自律、信仰也正在发挥着作用。这是自然辩证法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肖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5):36-42,25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是自80年代兴起至今仍在欧美尤其是欧洲十分盛行的一种对技术的社会研究流派,它以建构主义的方法研究技术的社会形成过程,十分强调技术是由社会因素塑造的,对技术决定论持否定的态度,主张技术应对社会学开放,即运用社会学方法去考察社会的、体制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力量对技术起形成作用的方式,为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SST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它的许多核心概念,如“解释的灵活性”、“结束机制”、“协商”和“对称分析”等,都是直接将SSK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分析扩展到对技术的相同分析产物,由此表明科学的人文社会研究与技术的同类研究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