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徐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82-87
“空白”是汪曾祺小说写作中的重要现象。汪曾祺诗化语言气韵自生,淡化情节文气天成,放开结尾姿态横生。他的小说流畅如水,随物赋形,气韵流荡,天然充盈,流淌出心旌摇荡的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2.
3.
4.
姚国建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2):31-34
<正> 诗是含蓄的艺术。衡量一首现代诗艺术质量的高低,不在于作者在诗中写得如何充分,让读者毫不费力,一眼见底地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在于怎样用极其节约的诗行来激发读者多方面的思考,使读者感悟到许多超越诗作本身(甚至超越作者创作意图之外)的内涵。因此,现代诗人越来越回避那种缺少必要的过滤和控制,只顾和盘托出、一吐为快,没有给读者留下艺术空白的写作方式。这说明,现代诗人越来越信任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在从事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想到读者,尊重读者的再创造。 诗的空白美,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诗人在创作中特意留下某些感情的空白、诗意 相似文献
5.
翻译,无论是“直译”,或是“意译”,最终只能做到“译意”。而原文语言(sourcelanguage)文化中的某些特殊语言形式、现象;及其所蕴含的独有文化内涵;尤其是其独特的语言神韵和联想意义(associationmeaning),却是译文语言(targetlanguage)无法通过翻译手段完全表达出来的,而这些特点往往是原文语言的美之所在。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美不可译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中国画从传统的笔墨、构图、图式中解脱出来,融入西方现代理论和艺术语言,具有很强烈的观念化倾向,当下中国画创作,呈现出异彩纷呈,但真正在精神内涵层面对中国画的革新与推进是有限的。意象尽管在个人样式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与苍白。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韵味"与"幽玄"分别是中国和日本核心的美学范畴和审美理想。由于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不尽相同,这两个范畴在形成发展、美学特征和审美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二者在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的共同理想上却有着诸多的相同及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草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老舍先生用他那匠心独运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高远素雅的草原美景图。文章语言简练、流畅、生动.特别是第一段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他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是"当代诗匠,又精佛理"。特别是王维的山水诗造诣精湛,他的作品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古人说他的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也毫无夸张。另一方面,王维的画作,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邓心强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3):110-113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中极具理论价值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巧妙运用可以创造出含蓄蕴藉的朦胧美、回味无穷的想象美、以少总多的简洁凝练美、颠倒时空的曲折回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虚中藏实的情理美。 相似文献
16.
陆云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8):59-62
普洱茶文化是千百年来澜沧江畔云南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土地上开放出的一朵耀眼奇葩。它与云南各民族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云南、为中国、为世界创造并保留了璀璨夺目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和谐文化内核和魅力,对当代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处于尴尬局面,要想突破教学"瓶颈",就应该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创造"动静"结合的高效课堂。一、课堂导入需要"动静"结合;二、课堂朗读需要"动静"结合;三、课堂讲解需要"动静"结合;四、课堂总结需要"动静"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课堂"朴实而精彩"的美。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塞认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包含许多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因素,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我充分利用和把握空白的艺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空白”美、捕捉生成中的“空白”美。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美本身就有许多形容,有壮美、俊美、秀美、柔美、优美,文章通过列举多种经典例子来阐述数学美也呈现多样性,可分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