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直译"翻译观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反思,认为在文化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本刊特辟“新世纪鲁迅研究笔谈”,约请国内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新世纪鲁迅研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们或反思历史,或审视现状,或瞻望前景,不拘一格,各陈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切纪念鲁迅先生,并希望对推进鲁迅研究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悲剧,是美学范畴的悲剧。 恩格斯在分析拉萨尔的《冯·济金根》一剧时,提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论断,以后,一般将这一论断看作对悲剧的理论的概括。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与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我觉得,两者虽一致,但却有一定差别,我认为鲁迅对悲剧作的这一解释,可以把恩格斯的论断囊括进去,而后者却不能囊括前者,即,除了恩格斯所论述的那种悲剧外,还应该有另外类型的悲剧(如施昌东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这个要求的阻力之间的悲剧的冲突”而导致的悲剧,他试图以此来解释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而这另外类型的悲剧,却可以用鲁迅先生的解释来概括。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以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本文主要从《伤逝》描写的爱情故事本身出发,结合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对鲁迅在这部作品中表露的悲剧意识,和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和爱情悲剧本质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种悲剧本质的根源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1923年12月26日晚,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以《娜拉出走之后》为题做过一个演讲,后人把这个演讲的标题做了延伸,泛指一些跨过了某些历史与人生门槛之后所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政道文选(科学与人文)》是一部文集,是李政道先生回忆和叙述其科学人生与人文追求的文章结集。但在我看来,它更是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不完全自传,是我们了解李政道先生本人风貌及其毕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李政道先生成就斐然且深受世人尊敬,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鲁迅的伟大却在现今呈现出欲说还休的姿态。随着政治运动的几经沉浮,鲁迅先生不停地被粉饰、被利用、被鼓吹、被误读,渐渐被当代青年所放逐。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再阅读,从启蒙原因、启蒙的瓶颈等方面分析得出,鲁迅先生认为启蒙者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荆棘密布,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人性本身的懒惰、自私、无耻和堕落乃是启蒙者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  相似文献   

8.
崔峰博士在研究翻译家鲁迅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发现了鲁迅先生的"中间物"意识,不仅对我们深刻认识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有启迪作用.而且对我们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些翻译例证的分析,指出隐藏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中问物"意识对于准确翻译异域文化,以致"洋为中用",推进我国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鲁迅杂始终关注现代中国人的生存问题。鲁迅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要求是争取生存权、温饱权和发展权,三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他希望人们正视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反抗一切妨碍现代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黑暗,致力于现实中国社会、人生与人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鲁迅杂始终关注现代中国人的生存问题。鲁迅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要求是争取生存权、温饱权和发展权,三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他希望人们正视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反抗一切妨碍现代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黑暗,致力于现实中国社会、人生与人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阿累的《一面》别具一格。它篇幅短小,造语平淡,却一片真情洋溢。 文章写于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一九三六年十月。它通过追忆“我”——一个普通工人同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的接触,歌颂了鲁迅先生与人民血肉相连,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论述鲁迅小说创作的目的,即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也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直译”翻译观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反思,认为:在文化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中"路"的意象和"走"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鲁迅笔下的“路”和“走”,认为其透出了鲁迅追求光明的探索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愫和胜利终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6.
吴国禹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87-187,73
鲁迅先生农村题材小说中,构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特别是小说<社戏>最为典型,反映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以与他所描述的不幸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这折射出鲁迅先生怀旧及寻找中国出路的苦闷和彷徨.  相似文献   

17.
提到‘五四’新文学,就必然首先想起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整个意义和价值毛主席早已作了很高的也是很恰当的评价.鲁迅先生在革命文学活动上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是多方面的.就他的文学创作而言,当然主要的是他那些不朽的小说,但他也写了一些杰出的诗篇,散文诗集‘野草’,有口皆碑;旧体诗广为传诵,其中的佳句已成为常被引用的金玉之言;通俗的政治讽刺诗具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审美救赎论时,不倚重被目前的学术界炒得很热的社会批判理论,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被学界淡忘的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审美思想。与西方现代的学术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朱光潜先生,其“人生艺术化”主张还是相当“古典”的,而学术取向颇具古典味的宗白华先生,其“审美化生存”思想则更具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不是说这世间少有知己,而是难于得到,而难于得到就是说难于将自己真正交付给他人。而一般的情况是,知己常常不是某个人,他可能是某种想法,某种观念,或者某本书。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真正需要读的书只有几本,在人一生的旅程之中就是要找到这几本  相似文献   

20.
选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药>、<孔乙己>的片断,简要分析鲁迅先生妙用的动词、形容词,以便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