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民就业的基本出路。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不能适应农民就业的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为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农民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不理想。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农民就业岗位的对策建议有: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企业;为农民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现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能否切实有效的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巨大困难,如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城市难以大规模吸纳,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有限。之所以面临这“三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发展小城镇来解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此外应加强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维权能力。  相似文献   

3.
郑云发 《科技资讯》2009,(8):238-238
农民股份制水电站由各地农民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同时利用新建电站抵押贷款和红利所得再投入水电站项目。水电站还可以吸纳当地农民进站工作,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致富当地农村农民。  相似文献   

4.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面对城乡劳动力的供给压力、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偏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县域经济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等问题,文章探讨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形势与现状随着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被逐步打破,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日益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限制因素。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正在产生四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作为农民就业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吸纳能力持续减弱,而现代服务业要求执业者能熟练利用信息、管理等要素,难以吸纳素质较低的农村劳动力;二是第一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承载力越来越弱,人均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入世后国外大宗优质低价农产品的冲击使本地农产品的价格空间进一步压缩,必将…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创业就是就业之源,发展之基。如何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我县政府工作职能部门要关注“三农”问题的一篇大文章。为加快我县农村发展,尤其是扶持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根本的还是要增加农村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推进农民自主创业。抓好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是我县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新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个新思路,而且还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跨省区转移的多,本地就业的少;农业-非农业或各种职业中流动的多,在城市定居转移为市民的少;无序输出的多,有组织输出的少;从事简单劳动的多,从事复杂劳动的少。农民工面临来自就业地政府和社会在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歧视,以及克扣、拖欠工资、工伤事故等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贵州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问题,一是要发展贵州社会经济,增加本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就业吸纳弹性、结构偏离度的考察和分析,以此来研究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但是,其就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信息交流     
我国农业富余劳力乡镇企业吸纳过半我国有2.5亿农业富余劳力,目前乡镇企业已将其中大半吸收就业。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只需要2亿劳动力,农村有2.5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转移出来。到1995年末,全国乡镇企业已安置了1.2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眼下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平均不到4人就有1人是乡镇企业职工。按照农业部的规划,今后5年每年新增乡镇企业职工500万人,"九五"末使乡镇企业从业职工达到1.5亿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引入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1997年,乡镇企业创造增加值2万亿元,比1996年增长17%。利润总额达4800多亿元,比1996年增长11%。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全国税收收入的1/5,全国出口交货值的1/3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八五期间,农民纯收入净增加部分的一半来自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1.
《“认识逻辑学”笔谈》系本刊2009年第1期起新辟的专栏。本期特邀《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一书的作者张盛彬教授和浙江省委党校陈宗明教授笔谈。张盛彬教授评析了对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和黑格尔的逻辑思想的误读,讨论了逻辑主义的反认识论的错误,呼唤逻辑学的认识论回归,并现身说法,回顾了构建认识逻辑学的思路历程。作者认为,演绎体系中的公理是认识中长期没有发现反例情况下、心理认同逐渐被强化的经验归纳,归纳是类比的发展,类比、归纳、演绎整合的推理链,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的轴心,西方归纳派和演绎派的长期分歧被推理链整合了,认识论的研究也深入到了微观的逻辑层次。陈宗明教授从“知其一不知其二”命题引出“知其二”破题,主张“知其二”是认知的追求,认识的阶梯,也是认识逻辑成立的理由。人们能“知其二”,但也难“知其二”。认识逻辑是“知其二”的逻辑,应当属于哲学逻辑,属于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12.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随着银川市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失地农氏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也相应增多。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大银川”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两夏区委、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需要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余庆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指导农民生产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戚荣  庄稼 《广东科技》2004,(11):42-4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就业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聚集效应,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聚集实际上是城乡人口、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资源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向价值更高的方向流动。糖料加工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绝大部分糖厂分布于小城镇,因此,糖业的发展对产糖地区县域经济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糖业的发展带来产业的聚集效应,产业的聚集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五项措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整个农业区的“农”味、“农”趣和“乡土”气息;培养生态农业旅游方面的管理人才,大力吸纳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提倡鼓励当地农民的务农传统。  相似文献   

17.
重要预告     
在辞旧迎新之际,广大读者普遍关心在过去一年中紧张动荡的国际形势有哪些特点,在新的一年中将有什么新发展.为此,本刊特邀请宦乡、浦山、裴默农等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和学者,撰写新年笔谈,就今年和明年的国际形势作简要的回顾和展望.这些笔谈各抒己见,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很值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家政服务业调查与发展方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在蕴含着巨大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家政服务产业被公认为是吸纳劳动力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如何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发展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技术能力又适中的主导产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各阶层关心的焦点所在。本文以大量的实地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基础,着重就成都市家政服务业的需求空间和就业空间进行分析,阐明了今后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难题之一在于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但目前的培训工作存在培训体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力、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培训条件和质量普遍较差等问题。对此认为,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教育服务富余农民工作的领导;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建设;搞好部门联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结合近20年来西安市第三产业就业情况的数据,分析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过程和现状;同时借助就业产值弹性等方法将三次产业之间和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的结构情况与国外及北京、上海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了西安市第三产业的就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