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典自然选择学说和亲缘选择难以解释有机体的利他行为。互惠提出,一个有机体付出代价帮助另一个有机体,可以在下一次受另一个有机体帮助时获益更大。以此为基础,人们建立起标准迭演囚徒困境博弈模,修正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厨师困境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利他现象作出了解释。互惠利他主义博弈论模型的形而上学预设,是有机体的行为理性。行为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后二者中理性的主体都是有意识的人或都人的集团  相似文献   

2.
亲缘、互惠与驯顺: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物行为学在适合度范围内研究利他现象,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亲缘选择理论从概率的角度,通过分析亲缘关系指数,解释亍近亲利他现象。合作进化理论借用博弈论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互惠利他现象。驯顺性理论在受限理性的基础上。比较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利他主义要求与通过驯顺性获得的有利知识和技能,解释了纯粹利他现象。  相似文献   

3.
恩斯特·迈尔的弟子罗伯特·特里弗斯是一位有着传奇般人生经历的美籍犹太裔进化生物学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化生物学变革中涌现的最重要人物之一,是达尔文以来影响最大的进化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互惠利他理论、亲代投资理论、特里弗斯-威拉德理论、亲子冲突理论等理论为行为生态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社会科学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4.
新缘,互惠与驯顺: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行为学在适合度范围内研究利他现象,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新缘选择理论从概率的角度,通过分析新缘关系指数,解释了近新利他现象。合作进化理论借用博弈论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互惠利他现象。驯顺性理论在受限理性的基础上,比较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利全主义要求与通过驯顺性获得的有利知识和技能,解释了纯粹利他现象。  相似文献   

5.
利他主义两难表现为个体间在生存和繁衍机能上的竞争与自然界中的个体利他特性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较之个体选择理论(如,亲属选择理论和互惠利他主义),群体选择理论更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群体选择理论消解了亲属选择理论和互惠利他主义中可能存在的假利他行为,即,亲属选择理论和互惠利他主义所界定的利他行为最终都可能促进(或至少补偿)利他行为者本人的生物适应性,从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利他主义;而群体选择理论却使得利他行为者促进群体的生物适应性成为可能。针对群体选择理论解释生物利他主义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群体内的颠覆问题,但是群体选择理论者通过发展出多层次选择理论而成功回应了这一问题。不过,群体选择理论的解释仍有一些无法令人信服之处,因此,我们或许需要一种比群体选择理论更为精致和全面的生物学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两难。  相似文献   

6.
1.什么是强互惠 强互惠(strong reciprocity)系指一种超越或突破"经济人"与"理性人"假说的人类行为模式.2004年2月,美国<理论生物学杂志>发表萨缪·鲍尔斯萨缪·鲍尔斯1和赫伯特·金迪斯2的论文<强互惠的演化:异质人群中的合作>,认为人类行为具有超越"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的"强互惠"行为模式,即超越"利已"动机,为公平公正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惜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7.
量子博弈是博弈论与量子信息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对其进行研究,对博弈论、量子信息论、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对量子博弈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量子博弈具有三个本质特征,即量子博弈中的信息主要是量子信息、量子博弈参与者之间的理性程度可用量子纠缠度进行度量、量子博弈中所使用的策略为非定域的量子策略;之后,文章对量子博弈进行哲学分析,认为量子博弈的研究对理性问题、信任问题、合作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1.什么是强互惠 强互惠(strong reciprocity)系指一种超越或突破“经济人”与“理性人”假说的人类行为模式。2004年2月,美国《理论生物学杂志》发表萨缪·鲍尔斯①和赫伯特·金迪斯②的论文《强互惠的演化:异质人群中的合作》,认为人类行为具有超越“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的“强互惠”行为模式,即超越“利己”动机,为公平公正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惜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功利主义自然选择学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尔文的进化论范式中有五大理论,自然选择学说只是其中之一.达尔文的贡献在于用功利主义解释生物进化.其关于生物本能是利己性的,自然选择的路径、动力、方向和标准也是利己性的观点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可以被证伪的.本文提出:生物是具有利他和利己的双重本能,自然选择的动力、方向和标准是在利他和利己之间获得平衡、稳定和和谐.自然法则的工作机制是维护整体的平衡、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展,STS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是"技术的转向"这一新的学术研究也打开了技术的黑箱.这种技术不是研究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是相反,研究者现在探讨的是社会是如何进入技术的.本文从技术的社会学视角,运用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对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华南虎事件"中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利益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开始试图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明人类利他行为,但却不愿意复活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残酷涵义.因此在其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群选择和亲选择理论,在群体和亲族的范围内解释了利他主义行为.艾利奥特·索伯和大卫·斯洛恩·威尔逊在他们<向着他人:非自私行为的进化论和心理学>一书中,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即将群选择理论精致化,细分为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根据这一进化模型,尽管在群内选择中利己主义占有优势,但在群间选择中利他主义占有优势.从全球范围看,利他主义将得到进化.  相似文献   

12.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其思想资源之一,而且充当了某种理论参照系的作用;同时,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的自主存在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依赖经济需要和物质生产的观点,既是一种"反调",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默顿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制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这种研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看到的关于科学社会本性的许多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3.
歌德的颜色学实际上是关于颜色的"形态学",它与亚里士多德以降的传统颜色理论是高度一致的.作为歌德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原型"成为指导其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并且是颜色理论之争的关键所在.而争论的背后,实质上是两种自然观的深刻分歧.  相似文献   

14.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风险社会”理论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由以财富分配为主题的阶级社会向以风险分配为主题的风险社会转化,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结构和政治上的变迁,包括个体化进程、对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的反思等等。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相当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接近结束,国际社会依然没有达成后京都时代新的国际气候合作方案,国际气候合作陷入囚徒困境中。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认为,通过对话将每个国家或个人面临的困境转化为我们共同面对的困境,在不断修正中确立后京都气候合作方案,从而消解这种困境。该合作方案应尽量体现《公约》中公平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每个人碳排放的权利和减排的义务,并建立清晰的初始排放权和世界范围的碳交易市场条件。这样的方案也许是不完美。  相似文献   

16.
技术资本主义:凯尔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图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岩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57-60,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已成必然趋势.本文主要论述美国著名批判理论家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重点剖析其理论内涵和方法论特征,以期促进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马理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97-101,112
历境主义是科技史研究领域中后起的一种研究模式,源自西方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由于西方的历境主义论域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的科技史,故而其既有的经验可能不完全适合于中国史境中的中国问题.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在哲学认识论层面上对历境主义展开必要的反思性分析.中国历境主义也是一种经验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可能的理论资源有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和罗伯特·默顿的"中层理论",以及可以分解为可操作的经验变量,它们来自基础性的社会学范畴,但切合中国史境.  相似文献   

18.
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基于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批判而提出的,认为应当对称地看待自然和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功能,并通过法国社会的巴斯德化等经验研究把科学知识看作异质型行动者网络借助转译机制进行建构的结果或产物。这一理论在哲学意义上显然消解了传统的主体/客体、自然/社会二分法,走向了一种科学实践研究的整体论进路,为人们揭示知识与社会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