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年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m3,年水资源总量约2.7约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计算只有1300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m3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m3,农村有8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水资源"瓶颈"问题目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60m^3,为全国平均数的25.6%,水资源紧缺制约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寻求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办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对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我国水利工程供水总量为5000亿m3,其中农业用水4400亿m3,占88%.按现行用水定额,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总需要水量为5828亿m3,供需相差828亿m3,其中农业缺水770亿m3,占90%.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我国最为科学、也最为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相当长时间我国农业科技的重要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安阳市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40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322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水资源紧缺标准,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  相似文献   

5.
值得借鉴的以色列水管理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色列地处中东地区东部,国土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约占三分之二.淡水资源奇缺是以色列的一大特点.全国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全国一半以上的面积年降水不足180mm,除每年11月至来年3月为雨季外,其余7个月连续都是干旱季节,而年际降水变化幅度也高达25%~160%.根据有关资料[1],以色列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45亿m3,人均年径流量403m3,约是中国人均年径流量的18%.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依靠科学用水,珍惜、利用好每一滴水,建成了现代农业,发展了现代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节水兴国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66-67
我国北方严重缺水,而用水量不断攀升,造成河水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采空漏斗区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限制因素。小麦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又是农业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50%左右。随着地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中国的水环境仍然处在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过程中,“水少、水脏”仍是普遍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客观的“水少”——中国人均水资源先天不足z,而目前的发展方式导致单位GDP增长的用水量较大,以致水资源被过度利用,难以使天然水体保证足够的生态用水量;二是主观的“水脏”——中国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治理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大量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得不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宁夏典型的干旱地区的现状,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的问题,探讨了学校节水型校园建设背景及学校用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水型校园建设主要措施,并对节水型校园建设效益进行了论述,提出如果能在宁夏全面进行节水型校园建设推广,寄宿制学校的生均用水量将由川区的156L/d下降至80L/d,山区由112L/d下降至56L/d,寄宿制学校的生均用水量将由40L/d下降至30L/d,共计每年可节约水资源1111.78万m3、节约水费2223.55万元,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食谱中牛肉的比重越来越高。数据显示,最近15年全国牛肉消费量一直在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猪肉占肉类消费的90%,现存下降到65%。与此同时,牛羊肉需求快速增长。1980年,全国人均消费牛肉0.5公斤,2008年超过5公斤。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十亿人口有八亿在农村,四亿劳动力中三亿从事农业。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近四分之一。农业生产为全国人民每年提供三亿多吨的粮食和大量其他食物。轻工、纺织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占70%左右。农村的社队工业,一九八○年有76.7万个,务工社员近二千万人,工业总产值达528亿元,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6%。这些数字说明,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中,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增长的重要一环,而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农业技术的正确选择和迅速发展,在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7,(3):14-2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生态与环境状况依然严峻,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食物安全、生态安全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通常将用水分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四类,其中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城镇公共用水和农村居民、牲畜用水;生态用水包括城市环境和部分河湖、湿地的人工补水等.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灾害频繁问题越来越为全世界所关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尤为突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值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经济快速发展加剧着生态环境脆弱化,严重缺水和洪涝灾害危及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江河污染日益恶化!水资源短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协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相互交织、情势严峻.如何看待水资源以及对其如何进行科学配置与调控已是21世纪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康的评价标准及实现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的概念最早源于《礼记》。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赋予小康概念新的内涵。到现代,我们所说的小康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首先提出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构想。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把实现小康正式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小康作了详细的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生活逐步由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一、小康评价标准国家统计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专门成立了小康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中国小康问题的研究。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原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研究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全国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农村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城镇标准),使得衡量小康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度。全国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共16项指标组成(见表1)。注:表中价值量指标均按1990年价格计算。城镇标准由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五方面指标12项组成(见表2)。农村标准由收入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与安全六方面16项指标组成(见表3)。注:纯收入和衣着支出额价值量均已折算为1990年可比价。之所以要制定全国、农村和城镇三套标准,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用一套标准很难准确刻画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如刻画居民居住水平的指标,因为城乡生活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城镇住房多是面积较小的钢筋水泥楼房,应主要从体现改善住房面积上考虑,而农村一般住的是面积较宽的土木砖平房,应主要从体现住房条件的房屋材料和设备方面考虑)。为此制定出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作为全国标准的细化和补充。小康评价指标临界的确定方法不尽相同,如有用计量经济模型确定的,有用国际公认的标准确定的(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有用横向对比法确定的,也有用专家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有多种方法,如专家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其中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的权重分别为14%、48%、14%、10%和14%。反映物质生活水平的指标权重最大,因为它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标。二、小康实现程度小康实现程度即距小康临界值有多远。国家统计局采用区间距离实现程度的方法测算。就是将小康临界值(即小康生活阶段的初始值或下限值)作为温饱阶段的上限值,将1980年或20世纪80年代初的指标作为温饱阶段的初始值即下限,确定出温饱生活阶段这一区间,此区间的距离用Y表示;某指标由温饱初始值达到现值构成的距离,说明该指标达到的一种数量水平,该距离用X表示,则指标小康实现程度就是指XY的比值的百分比程度即(X/Y)100%。一般X位于温饱区间内,如果X等于或大于Y,则实现程度为100%,反之则为零。总体小康实现程度为各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重乘积之和。小康实现程度计算公式:小康实现程度=(即期值-80年值)/(小康值-80年值)×100%根据《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测算,到2000年底,全国小康实现程度约为96%。从我国小康建设进程看,以1980年实现温饱为起点,1990年达到48.3%,1997年达到85.6%,1998年达到90.6%,1999年达到94.6%,2000年达到96.6%。20年中年均增加4个多百分点,这个进程是相当快的。从全国标准的五个方面16项指标看,反映经济水平、精神生活和人口素质的指标已达到小康标准,反映物质生活的指标也接近或者说基本达到小康标准,而生活环境方面的小康实现程度较低。分城乡看,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城镇约4个百分点。农村实现小康难度最大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安全卫生水普及率。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西部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加上长期以来资金不足的困扰,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人均收入水平低,到2000年底西部地区农村整体均未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城镇在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小康标准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人均绿地面积和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的小康实现程度较低。分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小康。测算结果显示,到2000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基本达到了小康。从温饱跨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具体概括。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在论述这一奋斗目标时指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世纪我们要用新的标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监测。我们会进一步研究描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监测或量化时,不仅要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35页① 参见本刊第44页“小词典”栏目。--------------------------------第36页① 参见本刊第44页“小词典”栏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为解决广东省惠东县稔山竹园村村民饮水难题,广东省地质局七五六地质大队通过进行周密调查设计,从地面水、工、环测绘到地下物探、专项构造调查、高密度电法勘探、钻探验证及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工作,在竹园村这个滨海咸水区和侏罗系贫水地层找到水量大且水质优的优质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允许开采量1286.31m3/d,雨季允许开采量>3000m3/d,解决了全村4200多人的生活用水。经近5年运行,水量、水质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推广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1项目介绍 全国农村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生物处理效率较低,尤其表现为氮、磷去除率很低.鉴于上述缺陷,本项目技术致力于采用新型的无动力增氧技术来处理农村集镇生活污水,以提升CODCr、BOD5、氨氮、TP等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6-26,34
本研究从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角度,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区域特征研究,根据不同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特征分析,提出了六套城乡统筹农村生活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模式(分散型农户庭院处理模式、新农村集中型处理模式、城乡一体化共处理模式、)种植+养殖“产沼型”循环处理模式、资源回用+分质用水循环利用模式、资源回用+分质用水循环利用模式、生态化处理+观光农业模式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以下简称《海平面公报》)披露称,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达到1980年以来最高值,较常年(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高出122毫米,较2011年高出53毫米。国家海洋局一位人士说: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3倍。这一低一高,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凸显了节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我国近海赤潮疯狂肆虐,海洋渔业损失惨重.1993年至1997年间,全国近海共发生赤潮265次;1997年至1999年3年间,共记录到较大规模的赤潮45起,其中渤海和黄海24起,东海10起,南海14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2000年,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又频频拉响赤潮警报,东海、渤海、南海等海域相继爆发赤潮.赤潮所进之处,野生、养殖的鱼蟹虾贝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近年来我国近海赤潮为何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