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火焰光度法对56峰青海双峰驼的血清钾离子浓度、全血钾离子浓度和红细胞钾离子浓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青海双峰驼的血清钾离子浓度为6.1 mmol/L,成年双峰驼和幼年双峰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②全血钾离子浓度在18.8~31.2 mmol/L之间,而红细胞钾离子浓度在40.1~80.9 mmol/L之间。成年双峰驼的全血钾离子浓度和红细胞钾离子浓度均高于幼年双峰驼,但无显著差异;③青海双峰驼的全血钾离子浓度呈连续的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泥土在氯化钠、氯化镁溶液侵蚀下的力学效应和侵蚀机理,设计进行了室内氯化钠和氯化镁两种溶液浸泡侵蚀试验。两种浸泡溶液浓度分别有0,1.5 g/L,3 g/L,6 g/L,浸泡时间为7 d,14 d及28 d,浸泡过程中对浸泡溶液的浓度进行定期取样、检测其离子浓度。对浸泡后的试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合浸泡期间侵蚀溶液的离子浓度检测结果,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分析水泥土在这两种溶液中的受侵蚀机理。结果表明在浸泡过程中,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的活跃度依次减小;氯离子的侵蚀效果主要取决于CaCl2·6H2O结晶的生成量;氯化镁溶液中,镁离子和氯离子共同对水泥土产生侵蚀作用,镁离子对水泥土的负面影响大于氯离子。  相似文献   

3.
宫内节育器铜管铜离子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临床应用载铜宫内节育器(CuIUD)铜管进行了模拟宫腔液浸泡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试不同浸泡时间后模拟宫腔液中铜离子释放浓度,利用SEM和XRD观察、分析铜管表面形貌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经一个月浸泡,铬酸钝化膜与铜氧化物混合层使铜离子释放缓慢均匀;经两个月浸泡,混合层脱落基体暴露,腐蚀加剧,出现铜离子"暴释";经三个月浸泡,基体上生成了铜氧化层,使铜离子均匀稳定的释放.由此可推断,若在铜管表面预先制备一层氧化膜,可改变节育器植入子宫初期铜离子"暴释"现象.  相似文献   

4.
结合Fick第二定律和修正Davis方程,建立多离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在硫酸盐纯浸泡环境中离子扩散数值模拟过程,并通过化学平衡建立离子和腐蚀产物之间的定量关系,最终得到简化的硫酸盐纯浸泡模型.利用Matlab和COMSOL Multiphysics实现硫酸根离子扩散模型的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通过设置温度、浓度等初始条件,最终得到腐蚀物浓度、孔隙率和应变场等因变量评价参数.考虑到混凝土试件的初始建模条件和硫酸根离子腐蚀过程中的复杂因素,对扩散和腐蚀过程做了一些简化和假定,建模结果表明:硫酸根离子在纯浸泡环境下的扩散过程符合试验规律;随着模拟腐蚀进行,混凝土内部自由态硫酸根离子趋于稳定,而固化态硫酸根离子随腐蚀进行而增加;模拟结果可以结合无损检测方法利用损伤层厚度来预测混凝土耐久性寿命.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三种不同电荷密度的带电纳米管道对钾离子的水合作用产生的影响.模拟以半径为0.678 nm的无限长单壁椅型带电碳纳米管为纳米管道模型,讨论了在三种不同的电荷密度情况下,钾离子和水分子在管中的径向分布,钾离子水合层中水分子的径向分布以及钾离子第一水合层的水分子数.模拟结果表明,在电荷的影响下,钾离子和水分子在管中的径向分布未有明显的变化,而钾离子水合层的水分子的径向分布以及钾离子第一水合层的水分子数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说明纳米管道上的电荷会对离子的水合作用产生影响.这些发现将对进一步理解生物离子通道对离子可选择性机理和设计纳米流体器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离子交换膜在无外加电压的条件下分离去除原水中锰离子的技术,探讨了锰离子浓度、补偿离子钾离子摩尔浓度、水力搅拌速度、温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水中二价锰离子初始摩尔浓度为0.072 7 mmol/L(即4 mg/L)左右时,在下述的实验条件下:水温为(25±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 h,水力搅拌速度为(600±25)r/min,补偿离子钾离子的摩尔浓度是原水中锰离子摩尔浓度的20倍,锰离子去除率达到80%.此外,在实验装置不改变的条件下,进水锰离子摩尔浓度增加到0.727 mmol/L(即40 mg/L)左右时,去除率会降低到66%;补偿钾离子摩尔浓度与进水锰离子摩尔浓度的比值大于20后,再增加其比值,对去除率影响不大;降低搅拌速度到(300±25)r/min,去除率降低到51%;降低水温到(16±1)℃,去除率降低到60%;水力停留时间(HRT)大于6 h后,再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到12 h,去除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实际工业化学腐蚀环境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氯盐、硫酸盐及镁盐环境下,进行了半浸泡与全浸泡的现场暴露试验,并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腐蚀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水胶比、腐蚀质量分数及干湿周期对混凝土质量、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及损伤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浸泡混凝土与室内模拟试验混凝土相对质量、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均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损伤层厚度随时间持续上升.全浸泡方式对混凝土的劣化损伤远低于半浸泡方式,全浸泡方式延长了半浸泡方式各转折点所需时间.水胶比增大、质量分数提升及干湿周期缩短均促进Friedel盐、钙矾石及氢氧化镁等生成,加速混凝土劣化.腐蚀性离子渗入混凝土的先后顺序为: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在包气带发生的物质交换及地下水化学演化的特征,在沂源地区采集不同类型的岩土样品11组,按5min和48h的浸泡时间以1∶5的固液比分两组进行了浸泡试验,检测并分析了不同岩土浸泡水中的K+、Na+、Ca2+、Mg2+、Cl-、SO2-4、HCO-3和NO-3等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岩土样品经浸泡后均有大量物质进入浸泡水中,并随浸泡时间的延长,除个别离子含量减少外,K+、Na+、Cl-、SO2-4等大部分离子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说明在天然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降水通过对包气带的淋溶作用,使包气带岩土中的大量物质转入水中,水化学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可认定,地下水的大部分化学组分来源于降水转化为地下水过程中包气带的淋溶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表面物理化学理论,分析了C-S-H在不同浓度、不同种类氯化物溶液中浸泡后ζ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推测了被吸附的C1-离子在C-S-H表面上的分布状态.C1-离子似乎是C-S-H的特性吸附离子,只要C-S-H浸泡于氯化物溶液中,C1-离子将优先进入吸附层.吸附于C-S-H表面的C1-离子的总量包括吸附层中的C1-离子量和扩散层中的C1-离子量.随浸泡液中C1-离子浓度的增大,C1-离子不断进入吸附层,但吸附层的空间是有限的,吸附层中C1-离子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扩散层的C1-离子量取决于ζ电位的大小.在较高浓度的AlCl3溶液中浸泡的C-S-H对C1-离子的吸附量显著增大,由于此时双电层已显著变薄,因而不能忽略C-S-H表面长程范氏力对C1-离子的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洋环境条件下铝合金点蚀比较严重问题,提出了基于空心阴极效应的离子氧化技术制备耐蚀保护层技术.在低频双极脉冲放电装置中进行铝合金氧化改性处理,温度控制在450550℃范围内,氧化时间为3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氧化层进行分析表征,实验表明可在铝合金表面制备20550℃范围内,氧化时间为3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氧化层进行分析表征,实验表明可在铝合金表面制备20500 nm厚的致密光滑的氧化层(Al2O3).在3.5%NaCl溶液中对未处理和离子氧化样品进行浸泡腐蚀实验,经过浸泡20 d后,未处理样品受到严重腐蚀,而氧化样品表面无明显腐蚀现象.由此可见空心阴极放电辅助离子氧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铝合金的耐点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探讨用醇提法提取竹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最佳工艺,为竹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竹叶为试材,以乙醇为溶剂,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竹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测试。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再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表明:影响黄酮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是: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最佳实验条件为料液比1:20,60%的乙醇,60℃提取4h,竹叶中黄酮的含量为7.88mg.g-1。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重铬酸钾法与高锰酸盐指数碱性法对水中化学需氧量(COD)进行了对比测定研究,考察了氯离子浓度对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含氯水样(氯离子浓度小于1 000 mg/L),用重铬酸钾法测得的COD值(CODCr)和用高锰酸盐指数碱性法测得的COD值(CODOH)存在线性关系;而高含氯水样的CODCr和CODOH之间无线性相关性。高浓度氯离子对CODCr值的测定影响显著,其影响规律可以用二次多项式表示。  相似文献   

13.
对硝酸钾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研究。水分子采用简单点电荷(SPC)三节点模型,钾离子被看作带电硬球,硝酸根离子采用刚性四节点模型,同时考虑节点间的库仑长程作用和L-J相互作用,对库仑长程作用采用EWALD求和方法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水-水相互作用的总势能绝对值升高;高浓度溶液中水水作用能的升高与水分子排列有序化程度的提高有关,即在浓溶液中水分子的偶极取向更加有序化,说明有更多的水分子参与水化。  相似文献   

14.
浓度为10~60mg/L单过硫酸氢钾的复合钠盐对不同种类微生物悬液的作用5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均为100%,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率大于99.50%,此作用条件下未观察到其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作用;160mg/L单过硫酸氢钾的复合钠盐作用30min未见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灭活作用。在一定作用条件下单过硫酸氢钾的复合钠盐对细菌繁殖体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对真菌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但未见其对细菌芽孢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竹叶多糖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筛选竹叶多糖提取优化的最佳工艺.方法:以竹叶多糖为工艺筛选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条件.结果:竹叶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石油醚回流2 h,滤渣用95%乙醇回流2 h,再用30倍量的水回流3次浸提多糖.用Sevage法除蛋白,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80%,于冰箱静置12 h,得多糖沉淀.采用优化后的工艺提取竹叶多糖粗品的得率约0.51%.结论:采用该提取工艺,竹叶多糖的提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竹类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植物资源,竹叶表皮细胞富含硅质,导致制片过程中切片易破碎,不能获得清晰完整的竹叶切片。开发竹叶切片处理方法,对于研究竹类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筛选有效的氢氟酸处理浓度以及时间是观察竹叶内部解剖结构的前提。【方法】采用石蜡制片的方法,以竹叶为材料,首先优化去硅环节,筛选出适用于竹叶的最佳氢氟酸浓度和时间;之后采用此最佳处理方法制片,观察竹叶内部细胞结构并结合去硅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竹叶叶表皮和基本组织的形态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发现真正影响竹叶完整石蜡切片制备的结构是叶片上下表皮的硅质细胞和主脉,这些结构使得制片易破碎,无法得到完整竹叶内部解剖结构。通过试验发现经过体积分数为25%的氢氟酸去硅处理2 d后再进行石蜡制片可以使竹叶上下表皮细胞和叶脉结构完整,得到理想的石蜡切片。【结论】竹叶去硅处理最佳氢氟酸体积分数为25%,处理时间以2 d为宜。  相似文献   

17.
以氯化钾、磷钨酸为原料,浸渍法制备非水溶性磷钨酸钾光催化剂.以有机农药百菌清为模型反应物,评价了磷钨酸钾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了百菌清降解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磷钨酸钾光催化剂0.1 g、百菌清质量浓度为5 mg/L、光降解时间240 min、溶液pH值5、功率100 W紫外灯照射,百菌清的降解率达到86.22%.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的稳定性,百菌清的降解率为60.40%.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温消解水样,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标准样品和环境水样的质量浓度,并与传统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重铬酸钾法(GB11914—1989)相比较,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具有时间短、效率高、结果准确可靠、能耗低、少污染的特点,在应急检测、大批量样品检测时可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大运动量训练对柔道运动员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名男子柔道运动员进行了大运动量训练课有,后血清离子浓度的测定,并观察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男子柔道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高校有血清钾,钠,钙,镁浓度在普通人正常值范围或高于正常值,而训练后即刻血清镁明显降低,血清钾也减少,训练后24h血清钾,镁仍低于训练前水平,但血清钠和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