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太行山南端的自然特点,调查了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和不同土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在总结了多年造林实践基础上,明确提出油松、栎类、侧柏、剌槐等主要造林树种的三个垂直区划带,井对其适生范围,生长指标和造林技术作了探讨,为造林选择树种、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提出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丞伟 《科技信息》2011,(35):I0426-I0426,I0491
在新形势新条件下,根据森林植被演替规律,本文简单介绍了二种迹地营造林技术,即块状清理植被、块状整地造林(补植)、配苗法散生混交栽植、次生幼龄林的培育、人工造林不可及之处长期封山、中幼林的间伐抚育、择伐利用等技术、使恢复、重建的森林能符合人类的多种需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涡动相关系统每30分钟蒸散发数据, 结合足迹源区分析及研究区域遥感数据, 获取源区植被盖度, 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的蒸散发模拟方法。将此模拟方法应用于涡动系统空缺值插值, 并探究深圳干湿季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子, 得到如下结论。1) 与不考虑植被盖度的随机森林模型及边际分布抽样算法(MDS)相比, 考虑植被盖度的随机森林模型可以更高精度地模拟城市蒸散发。与实测数据相比, 模型的R2=0.73, RMSE= 20.5 W/m2, MAE=13.3 W/m2, pbias=0.8%。2) 对湿季日间较高蒸散发时期的空缺值进行插值, 考虑植被盖度的随机森林模型显著优于MDS模型。与实测数据相比, MDS插值模型低估 12.4%, 而随机森林模型低估 4.7%。3) 深圳湿季期间, 植被盖度是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干季, 温度、净辐射以及饱和蒸气压差是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崔贵文 《甘肃科技》2007,23(6):220-221
经多年调查采集植物标本签定和资料查阅确定,华隆林区现有分布裸子植物三科5属11种。祁连园柏是林区阳坡森林顶级群落的建群种,分布面积大。青海云杉是林区阴坡分布森林的建群树种,分布面小。阳坡应推广培育祁连园柏,增加植被盖度。阴坡开展青海云杉造林,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对提高飞播造林成效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翠忠 《太原科技》2003,(2):71-71,73
总结分析飞播造林中不同立地因子、气象因子、树种生物学特性与成苗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宜的播期、适中的植被盖度、播前粗放整地、多效复合剂拌种、多树种混播、播后科学管理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了德 《甘肃科技》2012,28(3):152-153,59
由于舟曲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为破坏严重,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5·12”地震和“8·8”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地形破碎、植被不连续,严重影响造林成本.为了迅速恢复该区域的森林植被,在对当地立地条件分析和乡土树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的造林试验,总结出了适宜于该区的造林技术和方法.通过应用不同的整地方式、造林季节、方法和新技术保水剂、地膜覆盖、ABT生根粉试验,可很好地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林草植被建设的健康发展,林草植被建设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应用各种技术予以保证;采取封山育林技术、退耕还林技术、宜林荒山造林技术、人工促进更新技术、低质低效林分改造技术、幼林抚育技术、生态移民恢复技术,加快森林生态治理中林草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影响飞播造林成苗、成效的立地条件植被、土壤、坡向等主要因子的研究,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措施,丰富飞播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9.
杨青  何修仁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4):78-78,62
要分析了大黄山林区自然条件,主要植被和土地利用概况的基础上,从政策环境、生态地位、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四方面探讨了大黄山林区植被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无林地、盖度低于30%的灌木林,盖度大于30%的灌木林,郁闭度低于0.2的乔木林,郁闭度大于0.2的乔木林,高山裸岩带植被建设与经营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赖以生存的土壤成分对植物的生长、群落的演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就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的立地类型原生天然林树种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立地类型对造林树种的选择进行阐述,以此促进保护区植被盖度的有效提高和人工抚育改造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DIS 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结合DEM数据及差值分析方法对伊犁河谷2001年~2015年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受持续畜牧超载及气候条件恶化影响,2001年~2015年伊犁河谷草地盖度持续降低,15 a内全区草地平均盖度降低11.09%, 90.04%草地的植被盖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主要为降幅〈0.10的轻度降低,1 000~2 250 m海拔范围平均降幅最大;2) 草地盖度变化主要表现在高覆盖草地持续减少,以及盖度降低草地的面积增大和降幅增高,并空间上逐步向高海拔区域延展.3) 得益于草地保护政策的实施,2010年~2015年植被盖度降低速度明显减慢,但其降低总趋势未有改变.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出1980、1998、2010、2014年4个时期的植被盖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揭示黄河十大孔兑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80—2014年间,十大孔兑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呈现持续增加趋势,由1980年的9.29%提高至2014年的37.80%.1998年后,全流域林草植被盖度增加速率显著加快,林草植被盖度恢复主要表现为中等覆盖度的面积比例增加.2)近35年来,十大孔兑流域植被变化以稳定和完全恢复类型为主.研究区内完全恢复、恢复和轻微恢复3种植被变化类型占总面积的73.09%,严重退化、退化和轻微退化3种类型占总面积的2.72%.3)1980—2014年间,十大孔兑各个典型地理单元内林草植被盖度均呈增加趋势,除下游地区外均表现为1998年后林草植被盖度增加更为迅速.1980年,十大孔兑流域典型地理单元林草植被盖度由大到小排序为:上游西部、上游东部、下游、中游东部、中游西部.1998—2014年间典型地理单元林草植被盖度由大到小排序变化为:中游东部、上游东部、上游西部、中游西部、下游.1998年后实施的退耕还林(草)等工程是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程彦栋 《太原科技》2007,160(5):19-20,22
环城林带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总结分析环城林带建设中不同立地因子、树种生物特性与成苗之间关系,提出适中的植被盖度、混交粗放整地、多树混交、混交后科学管理是提高造林成效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草本是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研究山东省南北长山岛的草本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取32个样方进行草本植被及环境因子的调查,运用TWINSPAN等级划分法和CCA多元分析技术研究调查区域内草本的群丛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调查发现,研究区域内生长草本102种,隶属于35科85属.草本植被类型主要划分为狗尾草、艾、披针叶苔草、中华隐子草、荻5个典型群丛.采用向前引入法对环境因子进行逐步筛选,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土壤pH、灌木层盖度是影响南、北长山岛草本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浅析森林种苗培育技术的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和育林是林区核心工作,是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基础,森林种苗培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育林和造林的关键环节,林区要高度重视森林种苗培育技术的应用。该研究从林区森林种苗培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森林种苗培育中种子处理、体胚苗生产、灌溉等主要技术的要点,提供了产业化、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手段来促进森林种苗培育技术发展的对策,希望为提升森林种苗培育质量,提高森林种苗技术起到不断改善和持续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塔山是山东鲁中南山地的植被发育最良好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現象已經基本停止。2.塔山位於费县境内,由蒙山山脈延伸而成;系暖温带南部地区;土壤为棕色森林土。3.种子植物共有449种,多为华北普遍分佈种类,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常見植物也不少。植物分佈与环境关系密切,水分条件对它的影响最大。4.植被以人工营造的黑松林为主,此外有草甸、灌丛、灌木草原、落叶闊叶林等植被型。5.保土植物种类甚多,主要有二色胡枝子、荆条、黄背草、野古草、白羊草等。6.人为活动是引起植被演替的主要因素,破坏原有森林成为荒山,又經过造林而恢复为森林。7.植被的利用改造上,应重視黑松的更替、林木的撫育、造林树种的选择与引种、发展多种經济、进行水土保持的試验等,並宜作为实习研究的基地。  相似文献   

17.
黔中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期以来,由于樵采、放牧、生产用火等人为干扰强度大,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多次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石漠化,立地生境恶化,造林困难地段的面积逐渐增加;表现出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溶量小,抗外界干扰保持系统稳定的阈值较低,受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差,植被自然恢复极端困难等特点。喀斯特山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以黔中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为对象,在研究和分析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和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筛选适于喀斯特山地的造林树种,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保护的技术措施,以期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配准后的4时相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变化,探讨了植被演替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活跃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近海岸区和东南部黄河新淤进区域.在过去27年间,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植被累计增加面积91089.43hm2.植被以低盖度植被为主,高盖度植被所占面积较小,但高盖度植被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412.83 hm2.  相似文献   

19.
浅谈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红 《科技信息》2011,(13):780-781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要改善其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造林成活率,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治理50余年人工植被恢复区地表0~10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文中选取典型高寒干旱荒漠区——共和盆地西北部沙珠玉沙区不同年代栽植的典型固沙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丘,采用植被样方调查和烘干法分析该地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年限越长,土壤含水量越低;(2)通过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盖度的关系,发现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被盖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3)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降水量的变化几乎同步;(4)各植被恢复区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存在季节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降水引起的表层10 cm土壤水分的变化。由此可见,植被盖度与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相关性对理解与探讨沙地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