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聊斋志异》死亡叙事的价值追求与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聊斋志异》中痴男怨女自由出入阴阳两界的艺术设计,不仅完成了叙事时间的巧妙对接,而且突破了叙事空间的限制。痴男怨女们为血脉亲情、为肝胆友情、为痴缠爱情、为人格尊严而生死的价值追求,不仅消解了面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建构了选择死亡的愉悦。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摆脱现实羁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理想的死亡叙事,寄托了作者通过生死考验实现人新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1933年7月,由茅盾作为隐形主编的《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它在国民党严密的文化控制下发展成长起来,在血雨腥风中不屈不挠,艰难地走过了五个年头,是新文学史上继《小说月报》之后、抗战之前寿命最长的大型文学刊物。茅盾拥有独特的批评观,他将编辑策略中的"名人效应"与"陌生效应"巧妙地结合起来,团结了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成就了一批文坛新秀,使《文学》月刊成为30年代文学史上的"明星"杂志。  相似文献   

3.
以电视剧《蜗居》为代表的很多当代叙事文本经由叙述现实热点问题构成欲望叙事的基本面相,但欲望叙事最终并未真正完成,原因在于叙事伦理维度上追求的欲望叙事由于叙述者的价值偏爱堕落为伪欲望叙事。欲望叙事与伪欲望叙事的吊诡成为当代叙事文化的根本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社会历史分析是茅盾一贯坚持的理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而把小说研究分为研究对象、溯源、结构、人物环境等方面,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更使其文艺理论批评具有启蒙性和领携之功。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开拓者,他的儿童文学创作虽然数量不多,却在当时荒芜的中国儿童文学园地,开垦出了一片新天地,值得今天的文学研究者借鉴、深思和研究.《少年印刷工》是茅盾唯一一部关于"印刷"主题的文学作品,着眼于主人公做印刷学徒的无奈,立足于人文关怀,洞悉人格和人情,解读民生百态.以凝重沉稳的笔调,描绘了少年赵元生初入社...  相似文献   

8.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远大前程》完成于1861年,是狄更斯晚期重要作品之一。文章从叙事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分析了《远大前程》这部历史作品的叙事艺术,并对文中不同叙事视角进行了对比分析,考究了作者在《远大前程》中叙事技巧的巧妙应用并肯定了其叙事手法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相似文献   

10.
《万箭穿心》自上映以来,以其悲剧叙事赢得了观众及学术界的良好赞誉,影片揭示了物质繁荣后的爱情危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摆脱的生存之痛,商品社会所带来的亲情冷漠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毛泽东一生孜孜追求民主说明其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开创者。他倡导和争取"人民民主",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推动民主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大发展;他晚年喜好和极力推行"大民主",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政治文明建设停滞和大倒退。  相似文献   

12.
文章比较分析了茅盾内向、含蓄、敏感、细腻的“阴柔”气质与其作品中的浪漫、大胆、叛逆的女性群体,指出这些女性群体正是茅盾性格和人格上的矛盾的折射和反映。  相似文献   

13.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本身就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一种必然结果,在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化的要求下,即使没有茅盾先生的特别请求,设立某种专门针对长篇小说的全国性文学大奖本身就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要求。这样一来,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的全国性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及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学规范,依然从根本上规约着当今茅盾文学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论茅盾短篇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的现代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的每一篇短篇小说几乎都存在一个全知叙述者。通过对传统型全知叙述者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双重“祛魅”,这些叙述者已经确立了隐匿与中立的现代品格。茅盾还以惊人的艺术创造力,深入开掘叙述者的潜在职能:聚焦对象的自由转换、视点人物的精心选择、故意隐瞒信息制造悬念、客观化叙事创造反讽。这些极具实验性的形式探索,带来的是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6.
研究青年毛泽东1917年游学期间留宿密印寺的活动情况,萧子升回忆录是主要资料之一,但记载比较简单。在萧子升回忆录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档案资料,结合当年老人的回忆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接近历史的真相,以揭示毛泽东多年念念不忘密印寺的原因:主要是在此顿悟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正式提出,到明确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在1939年到1945年。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从根本上说,这一思想直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另一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也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样具有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特务"形象群中,赵惠明是很独特的一位。赵惠明形象的独特,首先取决于作品的主题。作者的人性观和人道主义立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赵惠明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悲剧艺术使赵惠明这一艺术形象具有较大的感染力。但由于作者没有赋予赵惠明强大的精神内核,在作品中人性就难以呈现高层次的纠葛和对抗。与类似题材的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等作品相比,《腐蚀》不仅失之平淡和单薄,同时也失却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