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皇”、“汉武”已经作为“原型”进入了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文心雕龙》通过对“焚书”导致“法家少文”的秦始皇进行了批评,同时又写了秦始皇和文学的互动。刘勰对汉武帝主要涉及对其文学实践的认识和评价;武帝“崇儒”、“爱文”对文学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的礼遇。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其“风动于上,波震于下”的“帝王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研究史》堪称新世纪“龙学”的一部力作。该著将《文心雕龙》产生以来一千五百年的研究历史作了一个全面的介绍,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具体地指出还没有解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无疑是非常必要与及时的,为新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提供了一个良性的操作平台,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作为经典著作,为其做注的很多。但对于一些字词的注释,由于时代、各家学识和经历的不同,注法也不尽相同。现选取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王志彬的《文心雕龙》、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郭晋稀的《文心雕龙注释》、王运熙和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和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就所发现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以得出最合适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和萧统的作品集《文选》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标准来表达自己的文体分类思想。文章从两书各自专列文体入手,具体辨析两书文体分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并从中管窥两书作者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从文学“陶铸性情”、“顺美匡恶”和“社会教化”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从个体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政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的目的,从而在继承传统儒家文教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后世历代学者对《文心雕龙》进行注释时,不同学者由于自身思想和理论观念的差异,在对同一文本进行注释时有着不同的解释。通过对“梗概”、“少算”、“嚣俗”、“黎献”、“技诈”五则词语的注释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文心雕龙》的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邹蓉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2-36
从《文心雕龙》一书的总体布局来看,刘勰是有意识地将创作过程分为准备阶段、构思阶段、传达阶段三个阶段,并依序在相应阶段提出相应要求,指出相应方法,以指导写作者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创作方法论旨在统摄刘勰对创作过程提出的要求、指出的方法,以期勾连《文心雕龙》的主体内容,并进而更宏观、深入地探讨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杨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2):66-68
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书于木简,简短精要;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相似文献
11.
由于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文心雕龙》标举儒家音乐观。在审美本质论上,刘勰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音乐的发展变迁决定于现实政治的盛衰;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国势的兴废盛衰。在美感论上,刘勰认为音乐应该具有中和之美,应该是雅正的;他提倡的中和之乐,崇"雅"薄"郑"。在审美功能上,刘勰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应该发挥雅正音乐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蔡树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73-75
在全面检索梁以前弹文基础上,以任日方《奏弹刘整》、沈约《奏弹王源》为例,辨析古弹文格式,特别考辨其中即主成词的正确性,并分析古弹文格式一直不够严谨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陈莹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73-76
"吊"作为《文选》中一种表达对死者哀吊的文体,历经岁月流变,从简单安慰性文辞渐渐发展成一种含有丰富情感抒泄的文体。"吊"有一个从礼仪到文体的发展过程。《文选》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吊体存在不同认识原因在于二者选录标准不同,文学作品在《文心雕龙》中是"述中显优劣",在《文选》中则是"选中定典范"。吊文由质朴向华丽的转变恰呼应了萧统所属时代的文学风潮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文化思想史著作,它隐含的世界观、文学观、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解读《文心雕龙》的和谐思想对当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仍能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朱供罗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57-62
《文心雕龙》和《艺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两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在引用关系中有明显体现。文章对《艺概》引用《文心雕龙》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利于了解刘勰与刘熙载对于某些文艺问题的共同关注,也有利于了解刘勰有关文艺思想在刘熙载那里得到的反响与呼应。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重“求实”,主要体现在讲求实证,合乎实际,提倡实践,注重实质四方面,这是与刘勰的社会责任感相关的,这种“求实”的态度品格为后代文学批评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8.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相似文献
19.
譬况批评是《文心雕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批评方法,在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批评论各部分,刘勰均大量使用譬况批评来阐明具体的文学创作原理及对作家创作特征作出品评。通过譬况批评方法,不但能够将深奥复杂的文学原理通过简单形象之比喻阐述清楚,使行文具有灵动之气和含蓄之美,并且可以使整个文学理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可以产生美学增殖,这是《文心雕龙》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陈斐斐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1)
刘勰的《文心雕龙》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体大而思精的鸿篇巨制,以其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南朝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文化背景,历来关于刘勰《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争议很多。就《文心雕龙》文本而言,作者的创作动机自述、体例结构的编排以及以经为评判标准来论文等无一不清晰凸现刘勰崇儒宗经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