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通感”在康德对关的分析中是作为一种先验模式存在于主体心中,它的直接发生机制是主体心意机能的自由协调活动,其根源被康德设定为一种神秘意志安排的“形式的合主观目的性”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入手,探求到被康德割裂的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出对象的形式中蕴含着人的本质力量内容,最终寻找到康德共通感根源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璐佳 《甘肃科技》2010,26(23):188-189
通过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简要分析,就《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基本理念阐述、主要内容及理论旨趣进行了辨析,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和学习康德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3.
本文剖析了康德先验的认识论,指出了康德先验的感性学说、知性学说和理性学说的历史进步性及缺陷,分析了康德认识论在西方认识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伯纳德·威廉姆斯在《英国时报》中被称为“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最有才华的哲学家”,尤其是在20世纪下半叶他对哲学伦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外学界对于威廉姆斯批判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所阐发的洞见给予了肯定和褒扬,有人认为他主导了近30年来西方伦理理论的思维定式,但同时也始终不乏有着一些否定和贬斥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问题意识为线索,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序言进行考察发现:两版序言虽然篇幅不长,却从总体上架构了纯粹理性批判的逻辑脉络,揭示了哲学分析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对确立问题意识、把握逻辑思维进路、提高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康德使认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康德以科学来论证哲学,为哲学争得合法性的同时,为实证主义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使知识论取代了认识论,认识论的衰弱标志着哲学危机的出现.哈贝马斯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点,他以兴趣为导向,重新考察认识论问题,力图克服哲学发展出现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先验逻辑的批判反思,对我们充分认识产生认识论的衰微和哲学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看人类认识的本质与本质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入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概念,并利用认识的主客二重性构筑了一条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通道,再现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揭示了认识的本质与本质的认识;弱化了康德自在之物的不可知性;淡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8.
关于音乐的美是音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音乐美的问题,不仅要从音乐的本体,还要从音乐作用于人的整个过程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求全面、深入的揭示出音乐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柯利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2-15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认识论的总问题,也是康德认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康德在寻求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时,既不是从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上想办法,也不是从外部经验方面来找出路,而是从主体的先天条件着手,他认为这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康德在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找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不同认识能力本身固有的先天知识形式和知识原理,从而确定人类认识能力在某一范围内可以构成科学知识,超出这一范围便会产生假知识、伪科学,进而表明“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地位及意义。对康德这一总问题的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康德哲学。  相似文献   

10.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当作感性直观,成为知性范畴的基础。笔者则把“时间”和“空间”从感性直观提升为知性范畴,并对康德范畴的其他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进而对其整个范畴体系进行一定的修改或完善。在新的范畴体系中,除了引入被康德忽略的三组范畴即时空范畴、自然数范畴和界限范畴,还对原有的关系范畴作出重大改动,即除“因果性”之外新增两个范畴即“随机性”和“统计性”,这对解决“休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哲学智慧的中心所在,它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认识论转向的新篇章。对“物自体”概念的把握,是掌握康德批判哲学从感性论到理性论再到实践论演变过程的一条基本线索,也是人们研究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12.
能否认识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呢?康德B版先验演绎的一个结果就是对自我认识的可能性问题的提出。康德的回答是肯定的。遵循其认识论的基本思路,即感性与知性在功能上的严格区分和认识上的结合,康德得出双重意义上的自我认识:认识作为现象的自我和认识作为我自身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人们经常使用"公共理性"这个词,但对其含义或许并未深究。康德和罗尔斯分别对"理性的公共运用"和"公共理性"做了界定和说明,前者肯定理性的公共运用对于启蒙的重要意义,并对这种公用坚信不疑;后者则认为表面上存在公共理性的"悖谬"。前者以意志自由为逻辑起点,巧妙地消解公共理性的悖谬;后者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假设了秩序良好的公民社会。相对而言,康德的论证更具先验论证的色彩,而罗尔斯的论证却营造了实用主义的背景。借助他山之石,我们或将吸取其思想,对中国现实问题之思考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审美愉悦与其它两种--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区别开来.但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最终还是借助于一个美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性.  相似文献   

15.
康德以"质"为入口,开始对美的分析,他把"无利害"作为审美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这一愉悦与其它两种--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对完善性的追求所引起愉悦的善区别开来.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最终没有达到一种纯粹的审美,而是借助于一个美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性,即理性的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是以自己内心的一种理想理念为模式的,康德把它称为"示范性".但这一理念又不是概念的范式,而是人的一种共通感.  相似文献   

16.
曹俊峰教授是蒋孔阳先生的学生,我的大师兄。记得我们三个师兄弟的硕士论文就是在蒋先生《德国古典美学》的启迪下分别选择了康德(俊峰兄)、席勒(张玉能兄)和黑格尔(本人)。毕业30多年来,俊峰兄把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耗费了极大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7.
马宝艳 《长春大学学报》2012,(3):361-362,370
不同的语境对诱导感受音乐美,其结果各有所异。通过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将形象的语言代替以往的形容手段,利用情感测试的逆向分析方式,验证其诱导的有效性,以期成为音乐教育中一种学习及指导的方法以提示给大家。  相似文献   

18.
在费希特的"自我"异化思想中,他从理性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批判精神。他首先承认了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论学者的使命》中他把人的最终目的看成是对非理性东西的自由驾驭。费希特的"理性"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是与自由相联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理性"则是对普遍有效的规律的追求。但是费希特将对现实的理解变成了包含着对第一原理的追求与知识学的构建,从而来对现实社会进行哲学上的抽象批判。  相似文献   

19.
武彬  武浩 《晋中学院学报》2002,19(4):299-300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表现在五方面,这五方面是审美主体能够知觉到的更高层次的美的品味。  相似文献   

20.
0引言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不管是有声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而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美㈠。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