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日本创办的重要报刊。许多维新派出于对清政府顽固势力镇压戊戌变法的痛恨,在《清议报》上积极宣传西方的自由思想,如天赋自由、政治自由等,攻击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专制主义。然而,维新派内部对自由的认识并不一致,康有为多次对梁启超等人对西方自由思想宣传的激进性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2.
戊戌维新时期 ,维新派从天赋人权的论点出发 ,猛力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大力宣传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从内涵上看 ,维新派的人权思想主要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加以吸收和重新改造的结果。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 ,维新派宣扬的人权思想始终围绕中国救亡图存的主旋律 ,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 ;同时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 ,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又具有不广泛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3.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从天赋人权的论点出发,猛力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大力宣传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从内涵上看,维新派的人权思想主要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加以吸收和重新改造的结果.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维新派宣扬的人权思想始终围绕中国救亡图存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又具有不广泛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4.
出使生涯对薛福成从洋务派向维新派的转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出使经历中的见闻、感悟大多被他记录在《出使四国日记》之中。通过对西方近代工商业的探究,薛福成深感发展商业对国家实现富强的作用;薛福成还亲身体验了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接触到了"议院"这个概念,提倡在国内实行君主立宪制,创办私营企业,学习近代民主政治,这表明薛福成转变为早期维新派。对近代工商业和民主政治的体验和考察是薛福成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但是早期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使薛福成的思想中也有不少幼稚之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就维新运动中的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观点。作者认为在维新运动中,由于洋务派和维新派在变法思想上有不谋而合之处,因而导致了他们初期的结合。然而他们毕竟代表两个阶级的利益,政治见解上有着根本分歧,所以他们合作不久就分道扬镳了。洋务派和维新派虽然分裂了,但是洋务派没有和顽固派合谋镇压维新派,在维新运动中只是充当了一个中间派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以蔡元培、胡适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政府"身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范畴。同列签名序列之中的李大钊,则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他与前者之间似乎不应发生关联。李之签名,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联盟思想应是导致他签名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设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8.
湖南绅士曾经以守旧闻名于世,但在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强烈刺激之下,他们反躬自省,抛弃了过去沉重的历史包袱,主动向西方学习,发出了"救中国从湖南始"的时代强音,出现了官绅一体,共谋维新的崭新局面,使湖南一变而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但是由于绅士内部变革观念的差异,在变"器"与变"政"方面出现了严重分歧,因此,在湖南维新运动走向高潮的关键时期,洋务派绅士和温和派绅士却退出了维新阵营,他们反戈一击,向激进维新派绅士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使轰轰烈烈的湖南维新运动迅速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9.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10.
赵国贺 《世界博览》2010,(17):26-28
来自中国的新贵们从不吝啬自己的钞票,他们已取代了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成为英国奢侈品市场的新宠。在英国普通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上,"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标志出现的频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在商品出口浪潮之外,中国近两年输出的另一股"浪潮"可能让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印象更为深刻——大批年轻的中产和新贵们远赴英伦消费购物。自从4年前英国成为出境旅游目的地之后,中国的富人们就开始紧随美国人、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脚步,逐渐成为"伦敦最渴望见到的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包含着丰富的民生内容。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崇高的民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解放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富裕民生的建设实践和奋斗目标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由理念是政治伦理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们审视政治生活、评价政治行为、建构政治制度的尺度。自由的实质既不是个人的自主选择,也不是人的行为的无阻碍状态,而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人类生活状态,是人追求其价值并能够被顺利地实现的生活状态。自由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具有价值本性,这为人们选择不同的自由提供了根据。同一政治生活中同时存在着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它们要实现必定会受制于一定的条件。限制或者实现自由的条件主要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法律等制度、道德与自由本身。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薛福成经历了由地主阶级改革派、封建官僚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改良派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早期改良思想.分析他的思想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将对了解和评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对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而且在“人”的内涵上和历史地位认识上、政权目标追求上、内容及保障措施上、价值目标取向上都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章士钊反对"尚同""无容"的封建专制政制,主张"有容""尚异"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基;在宪政方面,厘清了人民与国家、国家与政府以及私权与公权的正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独到的制宪主张;此外,章士钊还十分重视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司法保护,提出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总之,章士钊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制进程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国基巩固,民生乐利",鼓吹"全民政治"。在其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是我国二十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宪政思想主要包括:民主国家的主权总是在人民;直接民权是弥补国会代议制弊端的不二法门;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保障;平均地权是实现经济民权的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英国的刑法改革在形式问题上出现去"不成文"普通法传统的法典化趋势,引发了倡导改革的法典编纂派与以法官和律师为主导的保守派之间激烈论争。改革派的法典化的改革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强大的普通法传统的抵制下,改革努力最终失败。英国刑法法典化运动的失败显示了英国普通法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千余年习俗传统的强大影响力,普通法作为英国法律的主要基石,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社会认同。但19世纪开始的刑法法典化改革为20世纪中后期刑法法典化的持续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刑法法典化以其系统化和规范化等独特优势也为坚守传统的普通法产生深刻影响,促使普通法不断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民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中西政治思想而造就的独特形态。它含义复杂,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受时代条件的限制,民权发展有路径选择的困境。中国近代民权观继承并改造传统政治化中的民本价值观,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近代民权观呈现出功利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救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它却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于是有了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苏联经济,农业、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村社传统形成障碍、城乡关系难以理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新经济政策最终没能得以坚持下去。反观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也能看到新经济政策的影子。背景相似,举措相似,但发展道路却截然不同。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