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前随着高速铁路不断向智能信息化进行发展,那么铁路信号系统就会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同时无线通信不仅能够减少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的成本,还可以确保高速铁路的安全。文中首先分析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中的特点以及问题所在,然后重点分析了无线通信技术在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铁路信号系统和城轨信号系统在发展现状、设备布局及应用、联锁方式、信息传输方式、测速测距等多个方面做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两者的异同;通过比较总结发现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更精尖.得出了高速铁路应在技术上借鉴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并进行改造和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基于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和控制技术(Control)为一体的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应运而生,其中列车控制系统是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的核心,依靠地面设备和计算机联锁系统生成列车控制所需的基础数据。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改善铁路运输装备,扩大运输能力,确保行车安全是当今铁路发展的一项基本的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高速铁路发展,各国都在积极研制新一代的基于无线通信的铁路信号系统TBS,在分析TBS的背景、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TBS应主要解决的问题,介绍TBS在国外的发展情况,探讨无线通信技术在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2011年7月23日的事故却让很多人对高速铁路产生了不信任感。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此次事故是由于信号系统故障造成的。"红灯停,绿灯行",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可是对于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列车来说,单单凭司机的眼睛看路旁信号灯和大脑来控制行车显然不现实,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备来驾驭这些风驰电掣的列车?其中的安全性又是如何保障的?我们经常听到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又是什么样的设备呢?  相似文献   

6.
本着综合治理、全方位系统防护的原则,分析了移动通讯基站电子设备对雷电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基本防护要求.结合实地勘察,分别从电源系统和信号系统的维护、屏蔽、等电位连接等方面通过综合布线,设计了基站雷电防护的综合方案,以确保工程质量,切实做到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高密度的方向发展,促使铁路通信、信号和行车指挥系统趋向一体化.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包括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和行车指挥自动化系统.本文着重对行车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进路程序控制系统作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CTCS中的列控中心系统是实现高速铁路的重要信号设备,是完成地面信息处理,并向列车动态传送的关键地面设备。本文分析了既有信号系统间的继电器接口方式,针对CTCS3列控中心接口探索了一系列有指导性的技术措施,详细分析了采用国际标准的安全型数字接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采用了很多高新技术。主要介绍了京津城际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组成方案,对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副井原有的信号系统增加应急信号装置系统的设计,使得煤矿提升信号系统更加安全可靠,确保了副井井筒提升人员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给检修人员提供查找信号系统故障原因提供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铁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与日俱增。高铁环境下,信道处于快时变状态,列车速度越高,信道变化越快,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存在严重的不准确性。针对此问题,首先对高铁环境下的CSI建模,通过统计特性与瞬时CSI对其进行动态修正。同时,为了保障高铁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最佳的系统容量,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波束成形的干扰对齐方法;该方法将天线分成两组,通过设计预编码,使干扰对齐到零空间,从而在接收端消除干扰。数值结果表明,所提的方法能很好地适应高速移动场景,达到最优的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场路结合、对具有屏蔽机壳的电子设备进行系统级电磁敏感性(EMS)仿真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外部电场分布,对电场沿固定路径积分,得到所需的表面干扰电压,将外部电磁干扰对内部电路的影响等效为电压源的作用,再利用基于电路模型和全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部高速电路进行EMS仿真分析,弥补了以往在EMS分析时只以实验为主,缺乏理论依据的缺陷.实例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直观,不仅可以详细分析电子设备内部高速电路中干扰的传播情况,而且可以对内部高速电路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磁作用增加轮轨黏着力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列车牵引和制动时黏着力不足的问题,基于电磁作用原理提出一种安装在转向架上的新型电磁增黏装置。围绕高速旋转车轮,设置电磁线圈,建立电磁增黏装置基本结构模型,在车轮与钢轨之间形成电磁场,分析轮轨之间电磁作用力随列车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电磁吸力对轮轨黏着力的影响。通过调整线圈高度和厚度比例及围绕车轮上下空间的布置,强化轮轨接触附近的磁场强度和磁力线分布,设计电磁增黏装置导磁外壳形式和气隙控制磁路的导向及作用范围,同时考虑车辆限界及安装条件,优化性能和结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电磁增黏装置可以明显提高各个速度阶段轮轨之间垂向压力,增加轮轨黏着力;同时,通过调节两侧车轮压力,可提高列车运行平稳性。  相似文献   

14.
在电力线上实现可靠的高速数据传输一直是电力通信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难题.文中基于小波变换推导了OFDM传输系统的等效M带离散小波传输模型,提出了新的基于正交M带离散小波变换的用于高速电力线通信的OFDM-CDMA通信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适合于高速电力线通信,具有很好的抵抗信道间干扰、码间干扰、多用户干扰及噪声干扰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点火系统是汽车内最主要的电磁干扰源,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周围电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点火系统的电磁干扰产生机理、传播路径以及抑制措施进行研究。首先系统地分析了汽车点火系统产生电磁干扰的机理,并结合线束电磁干扰排查测试,得出火花塞电极间的火花放电是点火系统中的主要电磁干扰源。其次研究了传导干扰的传播路径和辐射发射的原因。最后设计并制作了两种电源线滤波器,实验结果表明电源线混合滤波器能在宽频带范围内有效降低电源线上的干扰信号,从而降低电源线辐射发射的能力,使整车的辐射骚扰测试能满足相关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常导磁悬浮铁路磁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浮车辆与轨道梁相互作用不同于轮轨列车在于电磁悬浮取代了轮轨关系,磁轨关系是磁浮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关键.通过对有源主动控制的电磁悬浮力特性研究,探讨了电磁作用的基本规律,为线性化磁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动力学数值模拟表明这种处理具有足够的精度,为开展磁浮车辆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中国高铁客运需求的发展规模和规律,通过分析与高铁客运需求相关的经济、人口、设施供给及民航竞争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高铁客运需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经过对既有历史数据的验证分析,证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且预测精度优于传统方法.根据经济人口及出行要素设定了三种增长情景,预测发现,中国未来不同情境发展下的高铁客运需求将持续上升,高铁客运周转量2024年突破1万亿人公里,高铁出行量2026年突破30亿人次.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中国高铁建设、票价及服务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钢轨断面高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以三角形摄影测量原理和片上可编程(SOPC)技术为基础,利用亚像素图像处理算法、NIOS Ⅱ处理器和以太网接口等IP软核技术,实时采集和并行处理钢轨图像,实现了多路钢轨断面的高速高精度在线测量.文中论述了基于SOPC与PC协同的高速高精度图像处理系统设计,并给出了系统原型机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高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高铁事故的发生,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基于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Safety-related Behavior,SI-SB)系统安全模型分析归纳我国高铁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运行机制,然后从安全信息和安全行为结合的新视角构建基于高铁信息系统的SI-SB系统安全模型并介绍其关键构成要素、安全信息传播机理和缺失机理,最后运用所建模型深入剖析了7.23甬温线事故,并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明晰了高铁信息系统中安全信息的传播和缺失机理,为改进高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无人机电磁干扰耦合路径分析,建立了信息链路电磁干扰理想模型,讨论了电磁干扰对数据链系统工作信号的压制作用.以某型无人机装备数据链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动态飞行的信息链路实验室模拟方法,搭建了数据链电磁干扰注入效应试验系统,分析并确定了电磁敏感度判据.通过无人机上行数据链系统连续波电磁干扰注入效应试验,找到了敏感频点和电磁敏感阈值,分析了信息链路电磁干扰作用机理,探索了失锁效应与AGC电压、误码率之间的内在规律,为靶场实验和无人机电磁干扰预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