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以内陆自贸区的标杆——襄阳自贸区地下综合管廊布局规划为典型案例,分析了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根据襄阳城市空间、道路系统、市政管线、高强度开发、城市景观等因素初步确定拟建综合管廊的城市道路,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分析法对已初选出来的道路进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适宜度评价,筛选出16条建设管廊的道路;确定了自贸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布局,形成"干线-支线-缆线"三级管廊体系,并基于筛选出的16条建设管廊道路,具体给出了襄阳市干线、支线与缆线地下综合管廊布局规划图.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要对接城市整体规划,加强与道路规划协调统一,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因素与道路交通因素,兼顾各种市政管线规划;结合各级规划的更新,动态调整地下综合管廊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2.
姚怡  王晓敏 《科技资讯》2023,(24):192-194
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可以将各种市政管线敷设在管沟内将其保护起来,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但是综合管廊在我国的建设刚刚起步,与之相对应的各个阶段的理论设计和方法研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相关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研究与共同沟的建造速度仍然存在较大脱节,对其抗震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抗震的因素,得出相应的规律和结论,为今后综合管廊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为承载城市动脉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大量涌现,其抗震性能及地震响应研究成为当前地下结构工程的热点方向之一.首先,简要介绍了地下综合管廊的震害现象及抗震分析方法;其次,基于中国大量的典型实际工程,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按建设试点前、建设试点及非建设试点进行分类,并总结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特点;再次,对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地震响应研究的发文量进行简要分析;最后,针对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特点,分别从中外(模型试验及场地条件、地震波、预制结构等数值模拟)角度入手详细阐述了其地震响应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了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问题,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颖 《科技咨询导报》2013,(18):112-112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加强市政公用管线综合安全布局,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增强城市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网络的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孙影 《科技资讯》2013,(22):228-228,230
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因其节约空间、减少重复建设成本、遍于维护、不影响城市景观等诸多优点被城市所广泛采用,目前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较晚,技术、管理等方面相距西方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对西方发达城市综合管廊的介绍,在分析了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城市发展综合管廊中值得我国借验的经验,以便为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敷设与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地下有着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无比广阔的空间,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少数未被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对节省城市用地、节约能源、改善城市交通、减轻城市污染、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高铁客运专线的建设,郑东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将成为郑州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发地下空间、打造布局紧凑型立体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立法原则在于保障利用的权利和促进利用的有序、高效且可持续。我国在立法模式上不能简单化处理,应该立足于现实,采用综合化的立法模式。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法制中,一般法有地下区分地上权法、地下征收征用法、地下登记法、地下建设基准法、地下空间规划法、地下空间利用促进法、大深度法、地下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法等;特别法有地下交通法、地下共同管道法、地下停车场法、地下街法、人防法等。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已接近10000人/km2,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为此,新加坡政府对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先后开发建设了一系列适应其发展水平的地下空间工程,如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管网系统、地下储存库、大型地下公共空间等。其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技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本文介绍新加坡一些典型地下空间工程案例,探讨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技术难题和所取得的科技攻关成果,从而汲取其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当前一些大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地下空间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定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通过"有无对比法"和"地上地下对比法",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提出一种定量化效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发展促进作用明显;节约土地效益占总效益的比例最大,其次为节约时间效益;节约土地、减少空气污染、减少噪声污染等效益为地下空间开发的溢出效益,这些效益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内部化,并可作为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建设的融资手段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任继英 《科技资讯》2014,12(17):63-63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管线增多,各种地下管线的施工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地下管线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介绍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定义,分析了综合管廊的现状,总结了综合管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解决大型地下停车场反向寻车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以AR技术为核心的大型地下停车场反向寻车系统。通过线圈探测器、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和Wi-Fi定位技术分别准确定位车辆车位信息和车主位置信息,使用现实增强(AR)技术将虚拟的导航路线实时匹配到真实的停车场环境中,通过微信平台实时传输相关信息与用户进行交互,实现路线导航的三维立体化。仿真结果表明,该地下停车场的反向寻车系统可有效辅助车主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自己的车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住区内居民私家车的拥有量在大幅度攀升,使得城市住区停车空间呈现出紧张与无序的状况.文章针对以上情况总结出几项与住区地下停车空间紧密相关的依存要素,并对其环境设计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城市交通紧张情况十分突出,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大城市应适当考虑修建地下铁道;有的城市在一定的地形和自然条件下,可在必要地点修建公路隧道;在车流密度较大的道路交叉点应考虑修建必要的地下通道;有条件的城市还可适当修建地下街以缓解地面交通的紧张状况。为解决机动车辆大量增加后,停车场地不足,在一些大型公其活动场所可适当修建地下停车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地下结构工程中的施工力学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地下结构施工力学的特点、研究课题及相关内容.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把握研究方向,有效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地下工程中的施工力学问题.把地下工程中的施工力学问题研究与设计水平推向新阶段,以促进对施工力学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在住宅小区建造地下停车库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了地下停车库的总图布置、平面布置、层高控制、结构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使城市地下空间能得以更高效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达到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以便城市能够快速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对郑州市的工程地质相关资料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工程地质特点,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认为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敏感工程地质因子主要有淤泥质土、液化土、湿陷性黄土、钙核富集层。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为了研究工程地质敏感因子可能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对淤泥质土、液化土、湿陷性黄土、钙核富集层的分布范围进行精确刻画,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下空间规划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城市整体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城市地下空间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基础,初步构建了城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体系,并对评价采用的技术方法、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可持续发展评价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做了深入的探索。将可持续性评价范围扩展到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层次的研究,为解决城市空间结构和决策性问题做出了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明 《科技信息》2012,(33):483-484
我国正迎来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代表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高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因此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新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同样面临一些挑战。本文就目前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供开设和准备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地下停车库排风排烟系统合用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地下停车库排风排烟合用设计中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供今后设计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