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儒家的伦理化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较之于道家追求的物化境界,更加彰显了意境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营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生之“境”。在审美的意义上,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伦理化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较之于道家追求的物化境界,更加彰显了意境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营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生之"境".在审美的意义上,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当宗教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象征符号存在于志怪神魔小说中时,志怪神魔小说便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古代人情和历史小说的独特审美特征,即神秘性、奇幻性、怪诞性、象征性。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浪漫主义精神来概说这种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际、人情及制度的文化内涵,不同的人际关系对应着不同的人情法则,应促使人情与制度相互协调以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重人情而轻事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其影响所及,人情作用对事本的干扰,在现实生活中仍随处可见。本文对人情作用的历史根源作了分析,并提出了抑制人情作用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审美意识史上,“哀”由感悟兴叹逐渐转变为审美对象的“物哀”,对于其的研究最典型的研究成果均是以“哀”来代表“物哀”和“知物哀”,在紫式部《源氏物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动的“哀”,到江户时代转变为审美对象的“物哀”概念,“物哀”中能够引起“哀”的对象排除掉了政治、说教在内的审美对象,是一种审美性感知,超越了道德的人性人情,本文主要研究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的物哀观,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以冷峻的笔调和现代性的感知直指世俗的欲望和生存 ,从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世俗的惰性和对生命的强大钳制力 ,从而在现代文化的阅读语境中深刻透示人情冷漠和人性迷失的状态 ,揭示世俗生命在特定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的挤压下生存的悲剧性内涵 ,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8.
宋人以己意解诗,多创新说,为驳正《毛传》《郑笺》等的看法,举起了“以情解诗”的武器,从欧阳修在《诗本义》中创造性地运用人情说诗的方法后,苏辙也以“人情”说为论诗的着眼点,此后的宋代学者在解诗中将这种方法一以贯之,南宋初年的王质也毫不例外。在用情解诗的过程中,他以人之普情作为解诗的关键,在《诗》三百所描写的广阔社会风貌中,构建了一个自我认知下的人情世界,敷陈开来,其所追求的人情理想境界也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9.
张长怀先生怀着对关中平原浓郁的情感,以亲情、故人情、山水情、哲理情织就了一张独具关中风韵的乡村情网,开创出新时代里乡村散文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韩振芸 《科技信息》2009,(21):251-251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曾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5回)简言之,世事和人情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懂得了世事和人情,才能写文章,揭示了生活是文章源泉的道理。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只有勤奋阅读书籍,写起文章来才能运用自如。书籍是前人生活的客观反映,阅读书籍,实际上是在间接地认识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而阅读书籍吸收营养就是作文之流。  相似文献   

11.
《乐记》是七十子后学公孙尼子关于《诗》乐的论著。公孙尼子几乎完全忽略了诗乐的娱悦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全副精神所关注的是诗乐的道德意义。故而提出了“音与政通”“乐以象德”的《诗》乐理论,以《雅》《颂》之创制,旨在节制人情,导引人心,使社会秩序化、道德化,并对《风》《雅》《颂》的音乐形象与道德内涵作了描述。反映了战国儒家学派中兴起的以道德教化拯救颓世的思想潮流。同时《乐记》也披露了关于《诗经》音乐形态的信息与不同于《毛诗》的《诗经》传本信息。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从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美、鉴赏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方面,精心预设了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思路教学《草原》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3.
迤计厂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上世纪70年代在国家三线建设大开发时由云南省楚雄州划归四川省攀枝花市管辖。迤计厂90%的村民为彝族俚濮支系。俚濮人非常重视人情礼仪,传统的彝族社会人情网络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经济收入地不断提高,迤计厂农村社区人情关系逐渐转化为以血缘、地缘、业缘等多维度的人情关系网络。我们通过走入户访、发放问卷、个案研究,对迤计厂彝族俚濮人人情消费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剖析了其发展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从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美、鉴赏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方面,精心预设了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思路教学<草原>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然而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角度方面看,都与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长恨歌》与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现代都市民间叙事是以现代都市世俗审美叙事的方式出现的;《长恨歌》体现了对启蒙话语的消解;《长恨歌》中所描写和弘扬的道德与人情之高尚充分体现了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然而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角度方面看,都与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长恨歌>与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现代都市民间叙事是以现代都市世俗审美叙事的方式出现的;<长恨歌>体现了对启蒙话语的消解;<长恨歌>中所描写和弘扬的道德与人情之高尚充分体现了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17.
民族审美文化具有突出的美育心理功能,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文化活动中以审美态度进行创造和观照,使其心灵,人格得到美的陶冶,健全了审美心理结构,宏扬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心理绑架现象中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与人情关系文化中的人情愧疚感之间的关系,采用资源分配者的视角,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考察拥有分配权力的被试面对人情关系时如何做出社会资源分配行为.研究一发现人情愧疚感越高将会引起越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研究二发现越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之后可以预测越低的人情愧疚感.综上所述,人情愧疚感会导致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的出现,而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之后可以预测更低的人情愧疚感,所以人情关系中的人情愧疚感像是一种内驱力"心理绑架"了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引导着不公平的分配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悲剧审美意蕴的小说,它以哀婉的叙述笔调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王琦瑶一生的悲剧命运。造成王琦瑶悲剧命运的主观方面当然是王琦瑶自己的抉择。客观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人性人情又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物的选择。所以,主客观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造成王琦瑶一生的悲剧命运。同时,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以王琦瑶为其代言人的上海这个城市的悲剧,剖析在某种意义上男性中心文化模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人际关系看中国人的人情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际关系、人情法则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的不同人际关系类型对应着不同的人情法则。本文认为,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工具性倾向日渐显现。人们在思考或移植现代西方某些管理模式时,应理性地对待和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人文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