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英语中的部分否定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否定转移这一语法现象的几种结构进行了归纳,以帮助正理解和准确翻译带有not的英语句子。  相似文献   

3.
英语在表达部分否定时,可用含有“部分”意义的词加上表示否定意义的词,以及用含有“整体”,“全部”意义的代词或副词与否定词连用等形式。否定词与“and”或“or”连接的两个并列词语连用时,可分别造成部分否定或全部否定,要慎重辨析其含义。  相似文献   

4.
就英语中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的教学方法所述及的内容具有新意,对指导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英语中否定意义常见的表达法从形式和否定意义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归纳和举例分析。说明英语中表示否定意义的形式可以通过否定谓语部分,也可以通过否定其它成分,甚至是通过肯定形式表示。  相似文献   

6.
列宁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恩格斯认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核心。前者是就对立统一规律在整个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而言的,后者是就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第二次否定、第三个阶段(即"否定之否定)"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地位而言的。列宁的思想与恩格斯的思想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辩证法理论体系中不同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判断,二者的作用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的。不能用肯定和否定的不断交替代替否定之否定规律,因为肯定和否定的不断交替不能说明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全过程,不能说明发展是"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这种特点;要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说明掌握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周期性应该坚持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二年级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学习者在达到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后,无论怎样努力,学习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通过分析"二年级现象"的表现、形成、成因和教学启示,以帮助学习者顺利跨越这一阶段,实现学习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8.
英语的语态形式与意义之间常常会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我们会发现一些及物动词呈现不及物的用法 ;有些系动词 ,它们与相应的词或短语连用表示被动的意义 ;一些与形容词连用表示结果的不定式短语 ,以及动词不定式做定语时 ,也都具有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语法特征。归纳这种形义相背的情况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英语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浙江省各地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非转农"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认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同样重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导向人户一致的一元化管理;促进户口功能纯粹化,剥离利益衍生物;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这一现象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吧”字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而且被系统地吸收进全民共同语体系的语言要素。从“吧”字的意义变化及其被吸收进全民共同语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反观语言符号的特点:任意性、开放性、生成性。  相似文献   

11.
“山寨”现象看似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问题,但其本后却隐含知识产权的创新与对已有知识产权产品的使用和学习,另外它更隐藏着权利的背后私权利与公众权利的平衡和公众领域如何发展和保护的深层次问题。本文拟通过从知识产权的公共领域理论对此现象做以法理上的分析,并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周瑛 《科技资讯》2011,(17):189-189
文章先简要阐述了影响电影词汇修辞的两个主要因素,然后从翻译是否准确表达了源语言信息、使中国观众与源语言观众最可能接近的感受这一准则出发,分别提出了习语和双关语的主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英语复合词的形式看似简单,意义建构却是复杂的,并非是词意的“物理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整合过程.又由于心智整合过程中“文化框架”的介入,英语复合词经整合得到的“浮现意义”与其字面意义相去甚远.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94年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出心智整合的本质,并能清晰地展现出英语复合词“非常规”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阐述维果茨基的"脚手架"理论和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维果茨基的"脚手架"理论,分别从学生的角度以及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母语作为"脚手架"的作用,最后对母语的使用度作初步探讨,建议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把握好母语的使用度。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回归传统文化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6.
《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增补版)将词条"outlast"[1](P1440)的一个义项及其例证last longer than du-ration和outlasted its usefulness分别译作"比…经久"与"经久耐用"。实际上这是两则明显的误解与误译。与此相反,它们实应理解为"(某事物因存在或使用时间超过特定期限而)不再经久"(no longer last or exist)和"不再有用"(be no longer useful)。文章从语言的连续统(continuum)视角对相关理据作了客观分析与可能探索,兼及双语词典翻译的相关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程度指示代词"之"和"其"都紧紧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在上下文语境中指示事物性状深一层、高一级的程度,以指示代词的身份来表示程度副词的语法意义。《诗经》中的很多诗句都是通过指示代词"之"和"其"的强调作用,来表现诗人的言语行为,从而达到了强调不同感情的效果,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深度,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也符合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果将这类"之"和"其"解释成助词或者语气词,诗句就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味,不符合诗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全电路电磁能量传输的讨论,说明了导体中的导字不仅具有传导电流的含义,而且还有引导电磁能量到指定地点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