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功利偏向"是建国初期科技主导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大跃进"期间,这种"功利"取向转变到"庸俗"的境地.这一转向是通过对"为科学而科学"思想的严厉批判、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狂热推崇,以及对"科学为生产大跃进服务"的大力动员等步骤而实现的.它严重影响了国家科技事业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2,(17):46-46
蓄意自我伤害包括那些以追求结束生命为目的的严重自我伤害行为,如自杀未遂、自杀死亡等都应当看成是一种"心理病",需要求得医学的帮助。自我伤害也是一种"心理病"人们一般对蓄意自我伤害包括自杀行为等,会从现象表面分析,如当事人承受了压力、受到了挫折、经历了负性生活或生存事件的影响,或者认为有自我伤害、自杀的人是"小心眼、想  相似文献   

4.
对"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价值问题,理论界提出了"科技负载价值"、"科技与价值无涉"、"科技价值中立"和"技术负载价值而科学与价值无涉"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进行具体的评价,而是想换一个角度即从劳动价值论视域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解读.从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科学不是"魔鬼"但却是"魔鬼般"地负载着人类科学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价值库",因此科学所形成的"价值库"即"科学价值库",是"魔鬼般的价值库".  相似文献   

5.
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科学"一词在汉语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1、康有为、严复、王国维、梁启超均非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之人.2、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3、近代以前,"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4、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或许英语翻译出身的晚清著名企业家唐廷枢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使用"科学"之人.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双刃剑"面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生物圈的状态--空气污染、水污染、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数以千计的物种正濒临灭绝、大面积的土地承受着远远超过其负担能力的耕种、核工厂、核武器、过去曾经是森林的地带已经消失,饥饿、营养不良、消失的湿地、消失的草地、恶化的环境引起了大量的疾病.所有这一切,一方面应归咎于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应归源于科学的外部社会环境对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滥用.唯物辩证法对机械论的批判,贝尔纳与默顿式的科学社会学,目的都是要防止这种对科学的滥用.  相似文献   

7.
"赫森论点"文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森论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的第一次系统尝试,意图通过对牛顿科学工作的现实性溯源,寻找<原理>在问题选择和具体内容方面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颠覆人们对科学家创造性工作的唯心理解和精英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史观.但赫森论证效力不足,既无法证明社会经济-技术需求对科学家的问题选择存在"决定性"影响,也没有触及牛顿体系的科学内核.因此,"赫森论点"的价值仍然是"提出问题"意义上的,而不是"解决问题"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8.
政治革命或是社会革命通常倚仗暴力活动,实现一种突发、剧烈的变革。科学革命则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其内在动力发端于科学家的能动作用。科学革命有别于其他革命的基本特质就在于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科学心理的产生,而科学的认识、方法、心理被激发之动力源于科学家本人之心灵静思。宁静是沉思的前提条件。而在宁静中沉思乃是科学革命得以成功的必要夺件。  相似文献   

9.
情境化知识--唐娜·哈拉维眼中的"客观性"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科学的客观性问题上,以往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客观性是科学合理性的产物;二是客观性是社会与境的产物.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是在后一种路径上发展出的对客观性的解读,主要有三个特征,即局部的视角、负责的科学和发展的辨证法.这一理论丰富了我们对客观性的理解,开启了身体与意义关系研究的新节点,并具有政治和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生命、摧毁房屋,对于生者的心灵也是一次重创.随着灾区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教育中心总结出一些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对于灾区幸存者、灾区群众以及灾区外群众进行心理"自救""救人"、缓解恐慌情绪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Standard considerations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re reformulated in psychological terms and arguments, suggesting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life perspec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r introspective data are subject to motivational biases and therefore not admitted as objective empirical facts in science, However, we never experience objects or events of the external world, i.e., so called objective facts, but exclusively subjective percepts or mental events. They are merely assumed to, but may or may not be accurate or distorted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objects or events of an external world. Accordingly, the latter ar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i.e., constructs of the fictitious but most successful predictive (implicit) theory, called external world, which seems to be constructed from regularities observed in mental events and serves as a reference fiction for, erroneously called empirical, tests of predictions of scientific theories.Relevant Publication: Micko, H.C.: 2001, Psychologie: Von der Geistes – zur Naturwissenschaft – und weiter wohin? Erkenntnistheoretische Erwägungen vor und nach dem Aufkommen des philosophischen Konstruktivismus. Ztschr. f. Psychologie, 209: 54–68.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牛顿的"不婚"为研究问题,深入分析牛顿选择不婚背后的心理机制.认为牛顿不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童年时牛顿遭母亲婚后抛弃,留下心理阴影;2.牛顿的自我认同和宗教信仰;3.牛顿偏执、多疑和狂躁的性格;4.学术成就带来的自我实现弥补了恋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涉及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是政府、科学共同体、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多元叙事的结果。政府对科普工作的主导不力、科学共同体单向叙事的失效、媒体对信息层级化的编码与操控以及社会内部社群分化的加剧,合力促成了这场社会性的科学争议。在现代性的心理焦虑下,公众对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拒斥,在激进的心理对抗、文化对抗和社会对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反转"氛围。整个社会迫切需要一场科学精神的启蒙,在理性中审视和适应常态化的不确定性风险。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心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5):45-48,66
心理学之所以选择或不选择实证的方法,并不是由实证方法本身的特点来决定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时代精神下又有着不同的科学标准。而科学哲学一方面是时代精神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时代精神形成的标志,因此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学的发展就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波普尔证伪理论对心理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主义心理学亦称自然科学心理学,是指一种以自然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实证主义的客观实验范式,力图建构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人文主义心理学亦称人文科学心理学,是指一种以人文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坚持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的主观经验范式,力图建构以人文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的科学观、对象观、方法学以及理论观等方面都存在着两极对立的倾向,表现出相互对立的理论特征,代表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是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科学研究颇具特色,主要体现为"主宾之辨"的认识论前提、"理一分殊"的宇宙观基奠、"格物致知"的核心方法论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精神等几方面。这些研究特色成就了作为科学家的朱熹,而同时亦限制着朱熹在科学研究上难有更大的作为。通过对朱熹科学活动的个案研究,对人们正确认识评价朱熹及其科学研究、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乃至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试辨硝石与芒硝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揭示了中国古代医药界和炼丹术早期活动中对各种“硝”(包括硝酸钾、硫酸钠和硫酸镁)在认识和应用上的混乱情况。接着论证了在唐代以后是中国炼丹家通过焰色和化学性质(硝酸钾的特征紫青焰色、助燃性和氧化性以及芒硝的风化性和特殊晶形)制订了对硝酸钾加以辨识的科学方法,从而结束了混乱局面,并促进了火药的发明和推动了芒.硝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利用萝卜和植物灰对天然芒硝与火硝的提纯法,以及火硝与盐的重结晶分离法,并解释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18.
雷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7):18-22,27
不管对科学发现进行语义分析,还是对科学发现活动本身进行历史探究,我们都会发现,科学发现除了具有社会、历史和心理上的属性外,它在本质上乃是新假说的产生、选择、修正、接受和解释的逻辑过程,其逻辑机制正是皮尔士与汉森等所倡导的溯因推理。而且,现代认知科学的新成果促进了溯因推理形式的不断完善,人们意识到在新假说产生与选择中背景理论与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创新了溯因推理的推理形式,令人满意地回答了溯因推理何以能够以及如何能够成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创新绩效假象"的本质是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失衡。从国内外的创新实践中提炼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规律及运行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元串联协同"和"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理论概念及结构框架。结果显示:"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更易产生"创新绩效假象",这与该体系中三大创新主体位于同一创新链有关。破解"创新绩效假象"路径有二:一是完善传统的"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如完善TTO机制以弥补科技成果转移中介组织的缺失,或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及创新协作平台以改变政府顶层设计的缺位。二是向"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转型,同时通过基础研究分层,应用研究分类,产业化分流的制度设计避免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