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光怪陆离的美国資产阶級新聞界,有着这么一批人:他們經常而固定地为某家报紙或某一报业辛迪加特辟的专栏,撰写各种各样的文章。这一批人就是所谓“专栏作家”(Columnist)。专栏的类別頗多:政治評論专栏、軍事分析专栏、閑話专栏、宗教  相似文献   

2.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3.
赫斯特系著名的专栏作家德魯·皮尔逊是美国赫斯特系报閥的著名专栏作家和广播評論員,在美国資产阶級新聞界被吹捧为第一号“有影响”的政治家。据說在当今美国的专栏作家中,皮尔逊的专栏被报紙刊載得最多,計有六百多家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国家的报紙,同时还有二百多家美国电台播发他的“独立”評論。德魯·皮尔逊亦名安德魯·魯塞尔·皮尔逊(Andrew Russell Pearson),1897年12月生于伊利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21世纪中国修辞学研究”专栏由本刊与中国修辞学会合办。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王德春教授特撰写了《修辞尤需真善美》一文,为本专栏的有关研究论文的创作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意见。我在祝贺《平顶山师专学报》正式公开发行的题词中,写了“熔真善美于一炉”一句。这句话对我们“21世纪中国修辞学研究”专栏更为重要。修辞尤需真善美。首先,说话写文章要真实,有真情实感,通过语辞使真情实感得到更好表现。研究修辞的文章更要写得真切,切忌假话浮文。文章观点要正确、鲜明,语料要确凿可靠,理论要联系实际。修辞现象是很…  相似文献   

5.
陈宸 《奇闻怪事》2010,(9):35-37
在当今跨历史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渴望身份上的认同和尊重,于是女性主义即被催生。针对目前女性主义主要根据地所在为西方社会这一现状,考虑到媒体具有引导舆论走向和传播新兴理念的功效,本文选取了作为西方社会代表的美国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媒体《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莫琳·多德的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专栏文章中所透露的女性主义观点以及《纽约时报》对这种观点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刘湘琦  王莉莉 《科技信息》2009,(21):137-137
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突出地位,本为通过对两篇成长小说的浅析来探讨“身份确立”这一美国华裔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济的新特点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经济持续79个月扩张,成为国际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大国衰落”的议论似乎消匿了。相信读者看到过一些有关文章。本期就这个内容推出专栏,并非“凑热闹”。一是美国经济本身是说不尽的,二是为本刊这个专栏撰文的都是对美国经济深有研究的专家,他们探因、前瞻,从多角度集中提出了很好很丰富的思想。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美国在信息产业上占先,是否带出了一个“新经济”潮流?这实在是一个着眼下个世纪的宏大问题。由于篇幅原因,这组文章将分两期刊出。  相似文献   

9.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公证员在证据保全活动中,除了具有公证证明人、现场监督人身份外,能否还可以担当录音、录像、制图及必要的简单鉴定和勘验等角色,即公证员能否具有“多重身份”,究竟哪些“专业性”问题应该属于公证员“止步”的范畴,尚无具体规定。事实上,在证据保全公证活动中公证员的“多重身份”不会因专业性存在或者难以界定而改变“多重身份”,公证员的“多重身份”是客观存在的,受到侵害或发生意外事件时,当事人常常利用公证员特殊的“多重身份”来保全证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者”的身份意识有利于博士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科学责任。学术研究是博士生身份意识的原点,但目前我国博士生“研究者”身份意识的缺失,导致了博士生身份定位模糊、学术使命缺乏等问题出现。为此,应该大力倡导博士生以学术为志业,以此还原博士生的研究者身份,唤醒他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2.
美国“紐約先驅論坛报”的另外两个影响广泛的专栏作家艾尔索普兄弟,比起李普曼来虽是后进,但在美国新闻界同样有“高級专栏評論員”之称。艾尔索普兄弟两人中,哥哥名小約瑟夫·艾尔索普(Jo-Seph wright Alsop,Jr.),弟弟名斯图尔特·艾尔索普(StewartJ.Alsop)。兄弟两人都曾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州议会议員,而且多年来都是美国共和党的活跃分子。兄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政治格局使得汉代士人(或士大夫)有着矛盾的文化心态与复杂的身份,他们在与君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紧张关系中从事着精神文化活动,他们的身份也因此出现多维度的情形.“文人”是汉代士人多重身份中的一种,这种身份的形成体现着士人阶层对精神生活之独立性的吁求.“文人”身份的形成对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龚瑶 《科技信息》2007,(11):126-12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中穿插的十二个短小章节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小说中对华人移居美国的叙述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鬼伴”这一短小章节的分析探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使用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以预示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鬼伴”象征着华裔男性在美国一心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小说通过这个象征性的隐喻揭示华裔男性在美国的梦想破灭和身份迷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刘丹 《科技信息》2012,(34):I0085-I0085
本文以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为文本,通过对早期到达美国的华工修筑铁路的坎坷经历的描述,来揭示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男性身份地位其实已经悄然的发生转变。从边缘化到杂糅的身份转变,也展现出我们的祖辈在美国的辛酸历程。  相似文献   

16.
新年伊始,“探索与争鸣”专栏与读者见面了。“探索与争鸣”专栏主要刊发既有较高学术理论价值又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学术理论文章。通过这个专栏,我们将向学术理论界推出本刊的“拳头产品”。当前,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正在成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的严重障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李建同志在论文《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之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争取大众读者、创造现实读者,才是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的真正出路”。这一见解受到了国内有关报刊的关注和重视,《光明日报》1988年11月20日第一版,《中国图书评论》1989年第一期,《图书情报知识》1989年第一期,发表、摘登了此文的部分观点。为了推动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本刊特在此发表李建同志论文的全文。余昌忠同志的论文《关于文章学科学体系的构想》,在述评学术界关于文章学的各派观点的基础上,澄清了一些混杂概念,分析了文章系统运动的全过程,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章学新框架。此文对于研究和创建科学的文章学新体系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犹太移民文化的发展。美国犹太移民身份演变遵从的“固守-背弃”的文化模式有了新发展;“第三代利益原则”的代言人马库斯·L·汉森提出了第三代回归模式理论,指出第三代犹太作家呈现出重又回归民族身份及文化传统的趋向①。而事实上,许多第三代犹太作家的确开始高度关注其犹太身份。菲利普·罗斯虽是第二代犹太作家。但是其创作紧跟时代变化,其晚期创作的主题十分契合汉森的回归理论,呈现出对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回归趋向。《遗产》②作为其晚期作品之一,通过比较主人公罗斯对一系列象征物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他从物质到精神逐渐深入地回归犹太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春季日语教程》中塑造的“白人意识的黑人学者”,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黑人的种族身份越界,阐释了黑人知识分子在种族身份构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基于种族越界叙事,分析黑人教授普特帕特在“政治正确”以及“种族协商”策略之下的种族身份越界,可以展现黑人知识分子为寻求种族关系发展做出的努力。同时种族身份越界方法的使用,也有效传递了里德对于种族主义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投机行为的讽刺。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电子化、信息化时代,文学批评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一次现代“身份”的转换:首先,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之中;其次,要扬弃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积极开拓批评的视域;再次,要从原有的理想化的批评方法中突围,走向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民族斗争史是一部血泪史。黑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们一直都被视为“他者”。一些黑人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之外,成为主流社会的“他者”;另一些黑人则变成了同时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之外的双重“他者”。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中刻画了这两类“他者”的形象,并指出他们走出迷茫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