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中国最早的两台加速器——700KeV和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建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叶铭汉院士讲述了自1946~1974年间采购、研制、建造、改进和运行这两台加速器的历史。其间涉及赵忠尧美国之行筹集加速器部件的前前后后,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变迁及静电加速器组的成立、人员组成和工作情况,赵忠尧、钱三强等老一辈物理学家对发展中国加速器事业的贡献,加速器建造中所培养的人才和每个人所做的贡献,静电加速器对中国发展"两弹"所起的作用和它们最后的归宿等。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改出电子束的一种改进方法.其聚焦系统由电子枪、浸没式短磁透镜和加速管组成;加速电子束用稳定加速器高压的装置被安装,高压稳定度为±1%;扫描窗宽度为400或600mm.电子束能量2.0—2.1MeV,电子束流强150μA.运行时间已超过3000小时.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加速管的放电或击穿与绝缘环,加速电极的材料和形状等因素的关系,在设计上对加速管进行了一些改进,据此制作的新加速管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台用于离子速生物工程的5.5MeV静电加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民工报道了其研制、安装等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2.5MV静电加速器ns脉冲离子源的研制袁其清代云方李宗培(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利用毫微秒脉冲束进行中子物理实验,可使测量本底显著降低,能提高测量精度[1~3].我们为使2.5MV质子静电加速器能提供能量为1~2.5MeV毫微秒脉冲束流的要求,在对...  相似文献   

6.
离子静电加速器加速管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静电加速器的结构以及在调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在11.5 MPa由氮气、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硫组成的绝缘气体(其体积比为75∶20∶5)下,离子源在575 V板压、7.7×10-4Pa气压、1.6 kV引出电压和21 kV聚焦电压的状态下,得到3.1 MV、106μA稳定的质子束.  相似文献   

8.
设计和调试了一台4MV静电加速器用高频离子源;研究了诸因素对离子源起弧的影响;测试并分析了束流与振荡器板压、离子源气压和引出电压的关系;在580V板压、8×10-4Pa气压1、.65kV引出电压和21kV聚焦电压的状态下,得到了束流为178μA的稳定离子束.  相似文献   

9.
一种冷却静电加速器磁铁线圈的方法──双回路循环冷却江忠友(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随着核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要求加速器能提供多种带电离子束.我所的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因只能加速3种轻离子,不能满足实验需要,为了增加离子束种类,特别是适用于加速质量...  相似文献   

10.
离子静电加速器加速管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碟形加速电极、收缩加速管内径、弧形内壁绝缘环和严格的封装烘干程序,研制4MV离子静电加速器加速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研制的加速管平行度小于0.1mm,真空度6.5×10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访人袁文伯及其合作者承担了三部会战项目——凿井钩头、连接装置、4m3和5m3大吊桶的研制工作.通过实验,他们解决了大型立井施工机械化设备配套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出了钩头受力超过弹性后的屈服承载能力和极限承裁能力的计算理论;对钢梁极限承载能力理论有所发展和发现.  相似文献   

12.
BBO、LBO、KBBF是中国科学家发明的优质非线性光学晶体,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牌晶体.作为这项研究的主要领导者,陈创天院士回顾了指导这项研究的墓本理论--阴离子基团理论的提出以及BBO等优质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1998年在《十月》杂志第一期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为标志,乔叶开始了从散文家到小说家的转型。二十多年来,小说家乔叶在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领域均有不俗的成绩,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70后"代表小说家之一。近年来,乔叶发表的多部中、短篇小说更显示出其拓宽自我文学创作边界的努力。2019年5月28日,乔叶接受了笔者的访谈,就其小说近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等与其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试图更为全面、立体地从不同层面揭示其文学创作的复杂风貌,以求更加深刻地把握其笔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海内外各种媒体上,人们部能看到:中国高速公路的修建速度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人们却不知晓,在中国主持并从事这项“国路”工程的是谁?许多人根本想不到,在北京繁华的街市上,他是一个拎着人造革黑色小包的“小老头”:在极为简朴的二居室住宅里,他是个貌不出众的“老伴儿”。只有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里,大家都认识这位已有40多年资历的、我国惟一研究公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沙庆林。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两次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两次调整的外交理念明显不同,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意识形态;后者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主要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大学青年学者黄擎的《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是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艺批评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该书综合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话语形态、思维方式和批评功能三个层面探析了这段时期文艺话语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隐匿的思维观念等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烟草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烟叶缺乏问题,且一直持续了十几年之久,事关国计民生.为解决国内烟草行业的这一现实问题,刚从美国学成归国的朱尊权和同事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烟叶的人工发酵、二茬烟和冬烟改进及推广、烟叶替代品的试验等,缓解了烟叶缺乏的问题.朱尊权详细地回忆了这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经验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这是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对魏寿昆院士的访谈中,他回顾了中国调整冶金系科、筹建北京钢铁学院、学习苏联经验改革教学等历史事件,丰富了我们对50年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认识.作为科技教育家,他还就苏联教育经验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档案资料,考察了1980—1981年院士制度在中国的筹备经过与搁浅的原因及影响。这次院士制度的筹备导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委员胡乔木的提议。筹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进行。1980年筹备期间,在胡乔木、方毅的推动下,经由钱三强、于光远、武衡等负责操办,形成《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条例(草案)》定稿和《关于建立院士制度问题的请示报告》。1980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了这3个单位上报的该请示报告。按照这次建立院士制度的计划,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将通过选举杰出科学家为院士的途径,建立终身纯粹学术荣誉性的院士制度,在中国形成真正的学术权威。但主要因为1981年5月许多学部委员于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强烈反对实行院士制度,这一计划搁浅。学部委员持反对意见的根源是,这次拟建之院士制度对他们而言不免激进和理想化,也与学部委员制度存在冲突。这一计划的搁浅是后来中国科学院未能建立与学部委员制度并行不悖的院士制度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50-70年代我国文学中的"新来年轻人"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0-70年代文学中的“新来年轻人”现象切入,揭示这一时期的文学及其批评是如何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规范以及启蒙精英是如何尝试逃离这种规范的努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