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两步接枝方法,研究了芴酮(FL)引发丙烯酸(AA)在低密度聚乙烯(LDPE)膜表面的接枝聚合过程,探讨了单体浓度、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表面接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分数为5%~20%,聚合温度为70~90℃范围内,增大单体浓度、提高聚合温度,有利于接枝反应的进行。采用称量法、表面水接触角测定法、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对表面接枝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被成功地引入到LDPE膜表面,接枝率最高达到8.24%,改善了LDPE膜表面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2.
3.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以二硫代苯甲酸-2-腈基异丙酯(CPDB)为RAFT链转移剂并以丙烯酸(AA)为单体,在聚丙烯(PP)多孔膜表面进行了等离子体引发的RAFT接枝聚合改性.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聚合反应具有RAFT聚合动力学特征,等离子体处理可以引发RAFT自由基聚合.以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 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水通量等方法,研究了改性多孔膜的表面化学与形态结构及孔结构特征.改性多孔膜表面的接枝率随单体转化率的提高呈线性增长,表面亲水性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膜孔径及水通量随接枝聚合时间的提高持续减小.其趋势符合RAFT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机制,实现了多孔膜膜孔径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引发表面聚合的方法在水凝胶表面接枝疏水基团,赋予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其原理是基于TypeⅡ型光引发剂的夺氢光引发机理,夺取水凝胶高分子链中叔胺邻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使得该碳原子成为自由基,引发丙烯酸十八酯增长聚合,从而在水凝胶表面以化学键铆接上一层疏水的高分子层。通过红外(FT-IR)、接触角和水滴渗入时间测试,探讨了光引发接枝条件对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凝胶中加入含有叔胺基团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作为TypeⅡ型光引发的助引发剂和接枝位点,与疏水单体丙烯酸十八酯发生聚合反应可以形成稳固的疏水层,有效增强水凝胶的疏水性;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交联剂能使疏水层形成交联网络结构,提高接枝层的致密性和疏水性,对水滴的渗入起到更好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远程Ar等离子体引发聚四氟乙烯膜接枝丙烯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远程Ar等离子体对聚四氟乙烯(PTFE)膜进行预处理,与空气接触氧化后接枝丙烯酸(AA).用碘化钠法测定膜表面过氧基团的浓度,探讨等离子体放电时间和功率对膜表面过氧基团浓度的影响,以及过氧基团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接触角测定分析了接枝PTFE表面的亲水性变化,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XPS)对接枝膜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放电功率为100 W、放电时间为100 s和氩气流量为20 cm3/min的条件下,过氧基团浓度为2.87×1013个/cm2;过氧基团越多,越有利于AA在PTFE表面发生接枝反应;随着接枝率的增加,PTFE表面接触角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紫外辐照在PET膜表面接枝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能是影响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原因,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对提高其血上容性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材料表面内皮细胞化是提高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最为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等离子体引发单体接枝聚合对聚合物的表面改性.选取聚乙烯为聚合物底材接枝丙烯酰胺,研究了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反应温度愈高,接枝率愈大,当反应温度达到溶液的沸点时,接枝率急剧增大;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大,接枝率几乎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接枝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溶剂对接枝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当体积比R(R=V(H2O)/V(CnH2n+1OH))为零(即选用醇作为单一溶剂)时,选用乙醇和异丙醇作为溶剂时,接枝率不为零,而选用甲醇作为溶剂时,接枝率为零.在相同体积比情况下,选用(醇+水)混合溶剂时接枝率的变化规律是:(异丙醇+水)≥(乙醇+水) >(甲醇+水).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了丙烯酰胺单体接枝到聚合物薄膜样品表面.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系反相乳液共聚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丙烯酸系共聚物具有广泛的用途,采用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合成规律的研究。在以Span-Tween类或Span-OP类为乳化剂,脂肪烃为油相介质,在用氧化还原引发剂的条件下,研究了聚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相pH值、单体浓度、油水比、共聚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对聚合反应及产物性能的影响,得到了质量分数w为2%水溶液的粘度η达20PaS以上的增稠产物。  相似文献   

9.
10.
丙烯酸—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Span80/tween80为乳化剂(HLB=6.44)、K2S2O8为引发剂、甲苯为油相,研究了丙烯酸-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合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丙烯酸与丙烯酰胺交联反相乳液的共聚性及其产物的性能,确定了在交联剂参加共聚的条件下丙烯酸与丙烯酰胺的最佳配比;丙烯类水溶性单体在合适的乳化条件下,完全可以采用油包水型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12.
反相乳液原位界面聚合制备聚合物药物胶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可聚合乳化剂(12-丙烯酰氧基-9-十八烯酸,AOA),在反相乳液中进行辐射原位界面聚合,成功制备出聚苯乙烯药物胶囊.自由基引发AOA与苯乙烯在油水界面进行聚合,胶囊的壁厚与油相苯乙烯单体浓度成正比.同时,通过包裹水杨酸钠进行了药物释放试验研究.在反相乳液中,原位界面聚合可以实现简单、高效的一步法制备聚合物中空微球/胶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分解引发体系,用有机氟单体对丙烯酸树脂进行改性,合成了性能优异的氟改性丙烯酸乳液,并研究了有机氟单体对乳胶膜吸水率及对水的接触角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X光电子能谱对乳胶膜表面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核—壳结构水性丙烯酸—聚氨酯微乳液膜表面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对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丙烯酸-聚氨酯微乳液(AC-PU),包括非交联型和两种核-壳交联型的膜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XPS元素组成测定和电子计算机自动拟合分峰技术对谱峰的数学处理以及不同膜的上下表面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纯PU乳液膜的表面软段含量多于内层,非交联型AC-PU乳液膜的表面为富PU相,而交联型AC-PU乳液膜较为均一,研究还表明XPS及其价带谱可用来表征核与壳  相似文献   

15.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PTFE膜接枝丙烯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工艺对PTFE膜进行表面改性,在改性后的表面接枝丙烯酸,对改进性结果进行测试,表明在PTFE膜的表面形成一层聚丙烯酸(pAAc)薄膜,即生成PTFE-g-pAAc膜.PTFE-g—pAAc膜的表面亲水性及其表面稳定性比等离子改性PTFE膜(PTFE modified by plasma)有所改善,克服了单纯等离子体改性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引发剂对木质素磺酸盐接枝丙烯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常用引发体系对木质素磺酸盐接枝丙烯酸反应的影响;通过比较三种接枝共聚产物的接枝率和阻垢性能,得出选用Fe^2+-H2O2为该合成反应的引发体系较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丙烯酸酯在炭黑表面接枝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炭黑表面大量存在的芳香族稠环化学物为基础,以缩合反应引进羟甲基,并利用羟甲基和铈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引发反应探讨丙烯酸酯单体在炭黑表面的接枝聚合反应,同时考察了接枝炭黑粒子在水介质中的分散效果  相似文献   

18.
活性光接枝聚合具有步骤简单、反应活化能低、反应时间/区域易于控制的特点,是表面改性的重要方法。与紫外光引发体系相比,可见光辐照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副反应少、对生物活性物质无损害,在生物相关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多年的研究基础,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材料表面工程研究室近年来开发了基于硫杂蒽酮衍生物的可见光引发表面活性接枝新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相关方法涉及的反应机理及其在酶固定化、生物芯片及细胞包覆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9.
通过紫外接枝技术对高分子膜表面进行改性可以得到具有环境响应性能的智能高分子膜.本实验使用液相光接枝法,由V(丁酮)∶V(水)∶V(乙醇)=1∶8∶1混合体系引发丙烯酸(AA)单体接枝到聚乙烯膜上.用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后的聚乙烯膜进行了表征.重量法和红外分析均表明接枝时间越长聚乙烯膜接枝单体的量越多.测定了接枝膜的吸水性和对pH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接枝膜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平衡溶胀率RES可达100以上)和很快的pH响应(20s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丙烯酸/聚氯乙烯接枝膜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溶性引发剂(NH4)2S2O8引发聚氯乙烯戌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合反应,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接枝率的接枝膜,并讨论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等聚合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对接枝膜的红外光谱的研究发现,合成的膜为丙烯酸/聚氯乙烯接枝膜,对该接枝膜的拉伸实验表明,接枝丙烯酸起到了很好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