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我国最大的河口湾珠江口中持久性有机氯的残留水平与分布,1996年7月和1997年3月在珠江口分别进行了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从布设的十多个站位采集了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样品.样品经冷冻干燥、萃取浓缩和净化分离后,用GC法分析其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以及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HCHs、PCBs和DDT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28~1.23,0.18~1.82和1.36~8.99ng/g(干重),与其他河口相比,珠江口沉积物的有机氯含量较低.悬浮颗粒物中有机氯的含量随不同采样站位和季节而异,但平均含量高于沉积物.本文基于两个航次的调研,综合报道了这些有机氯化合物在研究海域中的含量和组成分布,并对其残留水平与污染状况及来源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调水调沙工程对黄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2020年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实施前、中、后期对黄河口海域7个断面23个监测站位进行的3个航次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及同步调查环境因子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共采集浮游动物34种,隶属于9个门类,其中桡足类和浮游幼体种类数最多;强壮滨箭虫(Sagitta crassa)和长尾类糠虾幼体(Macrura mysis larva)是海域的绝对优势种;调水调沙工程实施前、中、后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58.09 ind/m3、22.12 ind/m3和11.13 ind/m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254.13 mg/m3、262.12 mg/m3和8.50 mg/m3,总体呈现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点;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低;对浮游动物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为叶绿素a浓度和水深。研究表明:2020年调水调沙工程实施期间黄河口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优势种更替明显,调水调沙工程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大于断面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海日本鳀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2年在东海海域每年分季度4个航次双拖作业渔业资源调查和2000~2003年鳀鱼监测调查资料。对鳀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鳀鱼的2000~2002年平均双拖网渔获率为0.55kg/h,以2000年冬季最高(2.06kg/h)且分布范围较广,2000秋季最低(0.0008kg/h)且极少有分布;鳀鱼在浙江近海的产卵期为2~5月,3月开始出现补充群体,经周年生长全长可达到约100mm。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16年3月、5月、8月和10月四个航次对防城港珍珠湾养殖区表层海水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海水中COD、DIP、DIN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同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COD、DIP、DIN的均呈现出近岸高于远岸、湾底高于湾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COD、DIP均于夏季达到最高值,DIN于秋季达到最高值;调查海域全年均未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指数在夏季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5年11月与2016年5月在舟山沿岸渔场测得的温盐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知:舟山沿岸渔场的水温季节变化是春季为增温期,秋季为降温期,秋季水温高于春季,且秋季水平温差更大,春季近岸海域出现低温中心,外侧水温度高于近岸,秋季,舟山沿岸渔场中北部出现若干低温区;无论春秋,温度的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春季温度随水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秋季表层至20 m水层出现逆温现象。春秋两季舟山沿岸渔场的盐度偏低,水平盐差偏大,春季近岸海域盐度低,等盐线自西向东递增,秋季表层盐度比春季更低,水平盐差更大;垂直分布上,春秋季变化规律相似,表现为表层盐度最低,5 m水层以下盐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均匀递增,其中秋季的20 m水层之下出现势力较弱的盐跃层。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南部1999年8月温、盐、密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年8月份的CTD资料,对台湾海峡南部温、盐、密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粤东及闽南沿岩的上或流在调查期间为明显,上升注的低温中心位于南澳岛以南区域;2)台湾浅滩东侧在调查期间也存在上升流;3)在南澳与台湾浅滩之间海域,存在一个来自西南方向的高温、低盐、低密水舌,显示地区域受来自粤东沿岸水的影响、粤东沿岩水与表层离岩的低温高盐水逐渐混合,垂直方向,粤东沿岩水影响范围可达20-30m层。  相似文献   

7.
在泉州湾设置7个站位.测定了2004年2月航次表层沉积物在添加PAHs后呼吸活性的变化.结合多环芳烃降解菌的数量及细菌总量的测定.对泉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添加碳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呼吸活性.外加PAHs对各站点的影响有别.同一样品受菲、芘、荧葸的影响各不相同.其影响程度与本土降解菌的数量有一定相关性。表明细菌在海洋环境PAHs的生物降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d后各样品的呼吸作用强度逐渐接近自然对照样.可见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有着强大的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与降解PAHs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南沿岸产卵场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双斑蟳生物量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6月双斑蟳的生物量呈逐月递增的趋势,6月的生物量显著高于4月与5月(P<0.05),各月相对高生物量站位主要为岛礁附近与近大陆岸线的站位;4月双斑蟳的生物量主要分布于水温11.0~13.0℃、盐度30.0~32.0、水深20.0~40.0 m的水域,5月主要分布于水温16.0~20.0℃、盐度32.0~35.0的水域,6月主要分布于水温19.0~21.0℃、盐度31.0~34.0、水深10.0~20.0 m的水域;4月水深20.0~40.0 m之间水域的生物量与其它水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1<0.01).6月的平均生物量及各站位的生物量明显高于4月与5月,这是其对鱼类饵料需求大幅提高的一种响应.春季各月等温、等盐线生物量集中水域与其它水域的生物量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其广温广盐生态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南部1997年8月温度、盐度分布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1997年8月中旬台湾海峡南部海区的CTD资料,分析该调查海区温度、盐度的分布特征.其结果表明:1)温、盐垂直分布主要存在单跃层、双跃层及均匀分布3种类型;2)南澳近岸及台湾浅滩南部和澎湖以北海域存在上升流  相似文献   

10.
香港海域海洋沉积物的放射性测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导了香港海域8个采样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总α,总β和高纯锗γ谱放射性核素分析的测量结果。α/β比值平均为1.23. ̄(238)U, ̄(226)Ra, ̄(232)Th和 ̄(10)K的含量均值分别为39.7,32.5,48.1和625Bq·kg ̄(-1),裂变产物 ̄(135)Cs含量均值为2.00Bq·kg ̄(-1),其量甚微,但易于检出。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外羽状流水体中的垂向混合与层化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2002年9月17日17:00至18日17:00,在长江口外E4站位 (122°40′8″E, 30°59′17″N),采用300 kHz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温盐深仪(CTD)测得连续的水位、流速大小、流向、电导(盐度)和温度等水文资料.基于这些资料,通过文献中相应的公式,估算出水体的密度(ρ)、浮力频率(N)和梯度Richardson数(Ri),并绘制成水流流速分量、盐度、温度、ρ、N和Ri的垂线分布,从而对该站位羽状流水体中的垂向混合与层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东西向流速分量大小范围为-0.36~0.61 m/s,南北向流速大小范围为-0.59~0.39 m/s.涨急、落急和落憩,流速分量在垂向上变化均不大;涨憩时,表、中、底层流速存在显著差异.② 涨急、涨憩,从表层至底层,盐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大,温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落憩,温度在中层达到最大;落急,水体出现显著的密度跃层.③ 该站位表层水体的N均较小,基本在10-3 s-1量级,水体垂向混合较好;中、下层水体的N出现10-2 s-1量级,混合相对较弱.④ 该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强度呈现涨、落潮周期变化:涨急、涨憩,Ri范围在10-2 ~101量级,混合较好;落急,Ri在中下层水体出现102量级,水体出现显著层化;落憩,整个水体的Ri大部分都小于临界值0.25,水体混合最充分.
关键词:
长江口外; 羽状流; 浮力频率; 梯度 Richardson数; 混合; 层化
中图分类号: P 731.26
文献标志码: A  相似文献   

12.
河口形状对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通过设计一个平直和喇叭形理想河口,研究河口形状对环流和盐水入侵影响。盐水入侵产生盐度锋面,在锋面处底层存在着向陆的密度流,为保持断面上质量连续,上层的流速明显增大;表层流有偏北的分量,底层流有向南分量,表明有横向环流存在。盐水入侵产生的盐度锋面在水平面上向西北倾斜,北岸盐水入侵比那南岸大,在垂直上向上游倾斜,底层盐水入侵比表层大,高盐水位于北岸的下层。张潮流、向陆的密度流和混合是产生盐水入侵的动力因子。科氏力使涨潮流向北岸偏转,向陆的密度流存在于底层,这种动力机制导致了盐度分布的不对称。盐度横向分布产生的斜压压强梯度力指向南岸,并随水深增加,导致底层流向南岸流动;因要满足质量守衡,在北岸因底层流的辐散产生下降流、水位下降,而在南岸因底层流的辐合产生上升流、水位抬升,水位的横向分布又导致表层流向北,想成一垂向横向环流。喇叭形河口因口门内河口变宽,造成流的幅散,向海的流速减少和产生上升流,底层向陆的密度流向西流动的距离减少,口门处盐度增加,但盐水向西入侵的距离减少;河口喇叭扣南岸下层也出现明显的高盐水;垂直混合增强,盐度垂向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3.
The spatial, tempor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in water columns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were examined, and the partition behavior of PBDEs between particle and dissolved phase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PBDEs concentrations in the water varied with the sampling seasons. The PBDEs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samples were lower in May 2005, when the brackish water was dominant in the estuary, than in October 2005, when fresh water from river runoff dominated the estuar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BDEs in October 2005 indicated that the river runoff was the major mode to input PBDEs to the estuary,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BDEs in water might b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dependence. The spati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PBDEs in May 2005 wer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and SPM was the major factor on controlling the levels of PBDEs in this sampling time. Both DOC and POC could play certain roles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partition of PBDEs between particle and dissolved phases, but their effects varied with the water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崇左岩溶峰林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对钻孔涌水量的影响,深化对崇左岩溶峰林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在该地区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法】通过对崇左岩溶峰林区128个钻孔的深度、涌水量、岩溶发育特征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该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对钻孔涌水量的控制作用。【结果】研究区最小钻井深50.02m,最大井深121.80m,平均深度为94.04m。成井86口,成井率为67.18%,有68.53%的钻井涌水量分布于100~400 m~3/d。钻孔遇洞率为75.78%,平均线岩溶率为5.01%。在0~100m内均有溶洞发育,100m以下未见溶洞发育。0~60m深度段岩溶较发育,溶洞高度为441.57m,占总高度的80.41%,线岩溶率(5.42%~12.91%)大于平均线岩溶率;但0~40m深度段内溶洞全部或部分被充填,供水意义不大,而在40~60m深度段溶洞填充率小。【结论】在该地区通过机井解决缺水问题的条件比较有利,机井井深不超过100m为宜;40~60m深度段是本区主要出水段。由于钻孔均部署在地下水的补给区,或位于岩溶发育相对较弱的地区,钻孔中溶洞主要以小型溶洞(小于等于2m)为主,大型溶洞(大于2m)较少。这种水文地质条件和溶洞发育特征,导致研究区大部分钻孔(68.53%)的涌水量分布于100~400m~3/d。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长江流域枯水事件近几年趋于增多.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发生干旱,4、5和6月大通径流量分别比多年月平均值分别下降了33.4%、50.6%和50.3%.观测资料表明,4月崇西水文站大部分时间盐度大于0.45(饮用水标准),北支倒灌盐水从崇西水文站到南门大约需要2 d,到宝钢水库需要3~5 d,宝钢水库出现2 d和4 d不宜取水时间,青草沙水库出现5 d和4 d不宜取水时间.5月中下旬北支永隆沙仍被高盐水占据,崇西水文站盐度超标达到7 d,青草沙水库不宜取水d数达到8 d.6月4-7日大潮后中潮期5个观测潮周期内东风西沙水库约有一半时间盐度大于0.45,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取水口盐水均低于0.45,但随时间逐渐升高,盐份主要来源于北支倒灌.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一般发生在12月和来年的1-3月,4-6月随着径流量的增大盐水入侵消失.气候变化产生的枯水事件加剧了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严重影响了非盐水入侵期水源地取水安全.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现代地形图的等高线与大量测年钻孔资料,考虑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格局、海平面变化、沉积压实、构造沉降等影响因素,对6 000 aBP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岸线进行了重建;同时,利用修订的古水深计算公式和kriging插值方法,恢复这一时期的古珠江河口湾水下地形。论文讨论了影响岸线与水深重建的局部地形变化、山麓入水坡度、上游河床坡降等诸多误差因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形结构是古珠江河口湾岸线与水下地形合理重建的基础,重建后的地形分为内、外河口湾两部分,内湾岛丘众多,周缘水深相对较浅,分布有数条古西、北江切割深槽;外湾等深线大致与岸线平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舟山以东浅水海域夏季水团分布及温、盐日变化规律,基于舟山以东浅水区域时间分辨率为1h的温盐深(CTD)站点数据,首先对数据剖面取平均以研究其温、盐场结构特征,然后利用Fuzzy聚类法对该区域进行水团划分,最后根据水团划分结果分区域统计分析跃层特征,并计算温、盐日变幅极差值以研究其日变化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分为沿岸流水团、近岸混合水团、黑潮水团、东海中-深层水团、东海中-深层混合水团;受黑潮支流与沿岸流混合下沉的影响,调查海域中部中-深层水体相对高温、低盐;沿岸流区与黑潮水区10~20m深度层的温、盐日变幅较大,与跃层深度对应较好,表层、次表层的较小,底层的近似为0;近岸混合水团跃层上界深度最大、平均强度最小,该区域表层、底层日变幅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8.
依据珠江水系109 个水化学监测站自1959~1984 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对该流域河水离子总量及其与流域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各支流站点河水离子总量多年算术均值主要集中在50 ~300 mg/L之间. 在区域分布上, 河水离子总量具有从西江→北江→东江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 以区域岩性为因子变量对河水离子总量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 就该水系河水离子总量的对数变换值而言, 花岗岩和变质岩地区显著低于沉积岩地区;而在所涉及的3 种沉积岩地区间, 河水离子总量的对数变换值亦有显著差异, 其中三叠系海相沉积岩地区最高, 碳酸岩盐地区居中, 其它碎屑岩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本研究于2016年8月、11月和2017年5月、8月、11月进行拖网调查。对拖网获得的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并称重和计数,以获取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生物量和丰度等指标数据。使用优势度计算方法和PRIMER 6.0统计软件对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9种,其中甲壳动物37种,鱼类35种,软体动物34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动物(海葵Actiniaria sp.)1种。在该区域发现优势种19种,其中甲壳动物11种,软体动物4种,鱼类4种。黄河口近海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48ind./m~2、1.44g/m~2,均是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44±0.33、0.88±0.03、3.64±0.08。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在40%相似性水平上,每次调查结果可以分为3—5组,各组之间差异显著。黄河口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小个体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低经济价值的鱼类为主,底栖物种有小型化趋势。黄河口近海底栖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总体受污染扰动情况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