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盆栽试验,初步探究根际微生物和植物协同作用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选择根瘤菌、石油烃降解菌、根际促生菌并与豆科植物扁豆的不同组合为调控因子,通过盆栽试验,进行了土壤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修复过程中扁豆与根际微生物均能提高土壤石油降解率并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处理前,石油土壤的污染水平为8.75%,经过56 d的修复试验,对照组的土壤石油污染降解率为27.08%;种植扁豆裸土组的土壤石油污染降解率为44.81%,比对照组提升了17.73%;添加微生物裸土组的土壤石油污染降解率最大为70.57%;种植扁豆并添加微生物组的土壤石油污染降解率为83.05%。种植植物对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有较好的作用,同时合理添加各种微生物,利用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华中某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了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S-4、S-5和S-7,在30℃,200 r/min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14 d后,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1.60%、40.59%和43.53%。经16S r DNA基因序列鉴定,S-4、S-5和S-7分别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Kosakonia属。通过实验表明,菌株的最适降解pH为7,最佳氮源为硝酸铵(NH4NO3),最佳氮、磷比为5:1,在添加营养元素的条件下,经过48 d的降解,S-4、S-5和S-7菌株对土壤中石油烃总降解率分别为74.24%、71.66%和80.29%。  相似文献   

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验室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冰草、紫花苜蓿、冬小麦进行了为期63 d的实验室模拟,通过测定土壤脱氢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残油率的变化,分析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对不同质量分数土壤石油烃污染的修复效果,以期为后期的现场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石油烃质量分数为3%时,植物-微生物联合可使石油烃降解率达到84%~87%;3种植物的降油效果依次为紫花苜蓿冰草冬小麦,紫花苜蓿组最高石油降解率可达86.47%.在石油烃质量分数达到10%时,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明显阻碍,土壤脱氢酶活性也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受阻,植物表现为生长缓慢,植物茎叶变小、微黄.因此,植物-微生物联合体系中,石油烃质量分数为3%时能促进微生物的繁殖,提高土壤中脱氢酶活性,促进植物和微生物对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加速油污土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芦苇修复新疆石油污染土壤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考察芦苇对新疆污染土壤石油烃的处理效能、石油烃对芦苇生长的影响及不同石油污染度条件下芦苇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23 d的芦苇修复,石油烃去除率可到41.21%~62.14%,明显高于空白样(19.75%~37.92%),其中饱和烃去除效果最好,可达60.52%~73.11%;芦苇对原油污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在土壤石油污染率低于1.25%情况下能够有效促进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芦苇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原油降解率呈正相关关系,芦苇根际效应促进原油降解菌数量的增加和活性的增强;芦苇的修复以根际效应为主,芦苇根际恰当的微生物类群为土壤原油降解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试验,发现突变菌PS 2对土壤中的石油烃污染物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其野生菌株SY-02.对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含水量、接种量、分散剂等影响微生物降解速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间时,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其最高降解率达到93%;当接种量在150~250mL之间时,突变菌PS 2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其中接种量为200mL时,其降解率最高为93.4%.土壤分散剂可以明显地提高石油烃的生物降解速度,其中稻壳作为分散剂降解效果最好,其最终降解效率达到93.1%.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石油烃污染环境的高效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模拟野外漫灌洗盐并控制洗盐次数得到不同含盐量的土壤,比较单纯生物刺激、生物刺激加生物强化处理对不同含盐量的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纯的生物刺激,还是生物刺激加生物强化处理下,土壤含盐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可有效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当土壤含盐量为0.22%(质量分数)时,添加4%菌剂修复第3天时,石油烃降解率可达24.98%;当土壤含盐量为0.01%时,生物刺激加生物强化处理28 d后石油烃的降解率是单纯生物强化的1.1倍;低含盐量添加4%菌剂处理下土壤石油烃降解率是高含盐量加4%菌剂处理的1.22倍。各处理下土壤脱氢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逐渐增强,pH则随着培养时间有所下降,土壤盐碱性得到改良;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老化的柴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以菌糠为调理剂,在模拟实验条件下,进行了为期90d的柴油污染土壤的堆肥研究,分别于堆肥进行的第30、60和90d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的总石油烃残留量和细菌与真菌的数量,探讨不同的菌糠投加比例、外源降解菌接种等因素对柴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堆肥过程中堆体微生物数量的动态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菌糠的添加显著促进了柴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生物修复效率,经过90d的堆肥处理,总石油烃的去除率最高达73%.菌糠投加比例也对总石油烃去除率有明显的影响,随着菌糠与土壤体积比的提高,柴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的去除率随之增加.外源高效降解菌的添加能显著提高柴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污染物的去除率(p〈0.05).  相似文献   

8.
助剂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强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添加高效降解菌剂的基础上,研究了营养物质的种类、添加量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种类对修复过程的影响显著,添加N、P含量较高的硝基磷酸铵以及自行配制的NH4NO3:NH4H2PO4=5:1混合肥料的处理石油降解率比对照分别提高15.1%以及17.2%,当土壤中C:N的比例控制在100:7.05~100:9.4之间时,修复效果较好,且肥料的添加宜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处理中,鼠李糖脂的处理效果最好,石油降解率比对照提高8%,优于其他化学表面活性剂处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铜绿假单胞菌AB91095自制鼠李糖脂发酵液,并将其运用到含油废水的微生物处理中,考察其对戈登氏菌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12CMC的鼠李糖脂发酵液,在添加量分别为3mL、5mL、7mL条件下,戈登氏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相应提高了11.97%、16.11%、18.88%.可见,鼠李糖脂发酵液可以明显促进戈登氏菌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实验过程同时发现鼠李糖脂发酵液本身对石油烃无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海上溢油处理中的应用,主要方法有添加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施加营养物质来促进微生物的增殖和投加表面活性剂来促进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等,也就是生物强化法、营养强化法、投加表面活性剂法,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了臭氧氧化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后难降解的残油的去除效应。臭氧投加剂量约20mg03/g土时,臭氧氧化效率最高,达0.3mg总油/mgO3,且土壤石油烃降解茵数量仅下降一个数量级。臭氧作用下残油四组分中芳香烃降解率最高,其次为饱和烃,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升高。臭氧对残油各分子量组分均有降解作用,氧化后残油分子量略有下降。GC-MS结果表明臭氧对各类物质氧化的容易顺序为多环芳烃〉甾烷〉藿烷〉烷基环己烷〉正烷烃;臭氧未改变生物标志物参数;氧化后C8~C22脂肪酸,C15~C22正烷烃和C17--C28烷基环己烷含量增加,并出现了C12-C25脂肪醛,臭氧氧化后残油生物可利用性得到提高,生物降解速率是未氧化对照的2倍。  相似文献   

12.
从30个土样中筛选出3株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它们为DCH-16,DCH-19和DCH-20,7天后原油降解率分别为75.6%,80.3%和73.2%.经鉴定,分别是脂肪酸芽孢杆菌属Alicycolobacillus,芽孢肠状杆菌属Sporomaculum和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将此3株高效降解原油菌在原油培养基中进行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混合菌原油降解效果优于单菌.将混合菌株(DCH-19 DCH-20)用于处理原油时,原油降解率达89.1%;用于胜华炼油厂废水处理时,原油降解率为80.2%,表明该混合菌株有较好的降解原油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原油降解菌在生物活性炭工艺中的生物降解特性,构建了原油降解菌群SY,考察了生物活性炭反应过程中原油浓度、COD浓度及生物量的变化,分析了原油降解菌群SY在生物活性炭工艺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生物降解作用及生物再生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原油降解菌群SY能有效地降解原油并实现对活性炭的生物再生作用;接种原油降解菌群SY的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对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油去除率达80%以上,COD的去除率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14.
光合细菌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高锰酸钾指数、总氮、总磷、浮游藻类生物量及优势种多样性5个参数值,对光合细菌在治理晋阳湖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认为,按体积比,光合细菌比例为拟处理水量的1%时,对水体的净化效率最好,处理后水体中高锰酸钾指数、总氮和总磷的降低比率为17%、76%和30%,而在此投加比例下,光合细菌对水体中浮游藻类生物量和蓝藻(颤藻)、绿藻(栅藻)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说明光合细菌在修复藻型富营养化水体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摇瓶试验,研究含盐量为7 000 mg·L-1、石油含量分别为10 000 mg·L-1,30 000 mg·L-1,50 000 mg·L-1条件下,空白对照组(不添加微生物)、细菌组、真菌组分别在5,12,19,26,33 d时对石油的降解效果,并对比分析了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经过33 d后,空白对照组中石油含量未变化,细菌组石油含量为10 000 mg·L-1一组的石油降解率最高,达到了65.69%,真菌组石油含量为30 000 mg·L-1一组石油降解率最高,达到了45.84%.可见,在较高的含盐量条件下,细菌和真菌对石油的降解也仍然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于2008年9月21日和2009年4月12日对北海营盘青山头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养殖区进行春、秋两季水化学要素调查与测定。结果显示,营盘青山头南珠养殖区水质良好,各水化学要素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秋季活性硅酸盐与盐度成显著正相关(r=0.828),无机磷与pH值、活性硅酸盐与溶解氧、无机磷与叶绿素a都有较高的正相关趋势,春季营养盐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N、P和秋季N、P、Si含量持平或高于浮游植物摄食的最低阈值,其中秋季Si含量丰富;春、秋两季氮磷比平均值分别为7.0和5.5,均以氮为浮游植物摄食的限制因子;营盘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无机氮以氨氮的存在为主要形式,春、秋两季氨氮所占无机氮含量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6.6%和74.4%。  相似文献   

17.
包气带土层中重质油的生物可降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投加高效微生物和半腐熟堆肥材料 ,改善微生物生态环境 ,促进重质油的生物降解。利用 Soxhlet抽提重量法评价重质油污染土层生物修复的进程 ,并探讨了微生物活性与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重质油生物降解的半衰期长 ,经过 90 d,生物降解量仅占总量的2 0 %。微生物计数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表明了微生物量和脱氢酶活性是油污土层生物可修复性的良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小麦加工品质是测定优质小麦品质的关键指标,施肥对小麦加工品质有较大影响,深入探讨施肥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对于晋南地区优质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以优质强筋小麦临汾145为材料,设计N、P、K单因子施肥及其相互配施共8个处理,研究对强筋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N、P肥均可提高小麦容重,尤以施N肥效果显著,单施K肥对容重无明显影响;单施N、P肥可提高小麦出粉率,尤以N肥效果显著;单施P、K肥可提高籽粒硬度,而单施N肥对硬度无明显影响;NPK平衡施肥籽粒容重为792.6 g/L、出粉率72.1%、硬度67.6%,高于其他处理.单施N肥对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影响较大,而单施P、K肥对其影响不显著;肥料配施各处理与单施N肥相比面包评分、面包体积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分别测定了天津郭村蔬菜地土样(主要施用农家肥)和小麦地土样(主要施用化学肥料)的pH、含水率、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以及微生物的数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蔬菜地土样除全氮含量比小麦地土样低33.23%外,其余所测指标均比小麦地土样高——含水率高18.46%,速效磷高0.0172g/kg,速效钾高0.054g/kg,有机质高30.89%;蔬菜地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溶磷细菌和固氮菌的数量都高于小麦地,说明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溶磷细菌、固氮菌的数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3414”肥效试验对烤烟品种NC102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烤烟品种Nc102为试验材料,通过“3414”肥效试验研究配方施肥对烟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对烟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施氮量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当纯磷、纯钾施肥量为推荐施肥水平时,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当纯氮施肥水平为3(即施氮量为135kg/hm2)时,叶绿素含量达最大值;当纯氮、纯磷施肥量为推荐施肥水平时,施钾量增加会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上升,但当纯钾施用量继续增加,达3水平(即施钾量为337.5kg/hm2)时,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表明施钾量过大会导致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施磷量对烟草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