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中感叹句类型丰富,数量较多.从感叹句这一视角可以看出<红楼梦>的语言面貌基本和现代汉语一致.前贤的研究表明,有些感叹句在形式上常常以副词作为感叹标志,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中以"真"、"好"、"太"为标志的感叹句,这三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主要的感叹句式.  相似文献   

2.
对"谈话蕴含"现象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了哪些规则和手段来解释自己违背谈话原则的合理性.此文以内外辨析的方式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等几组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以及当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来阐释<红楼梦>中的"谈话蕴含"现象.  相似文献   

3.
台湾杜世杰先生的<红楼梦考释>是一部重要而抢眼的索隐派著作,在海内外红学界很有影响.他认为<红楼梦>涵民族大义,其主旨是"怀金悼玉".为了证成自己的观点,杜世杰对威蓼生<石头记序>提出的"一声两歌,一手二牍"反复引用,曲为之说;他还认为秦可卿影射董鄂妃,秦可卿房中的摆设样样都标明是帝王家,说明可卿之身份是后妃.其实,杜世杰是让虚成实,钱锺书先生早就有了精彩的解说.<红楼梦考释>的非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4.
"越发"一词在<红楼梦>中的用法丰富多样,不仅有最常见的义项"更加",还有被一些大型辞书所忽略了的两个义项:"索性"、"干脆";"反而"、"反倒";以及一个固定用法"越发…越…".明清小说中,"越发"的类似用例也不乏见."更加"、"干脆"、"反而"这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词义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三部古典名著是毛泽东一生读得最多,最为喜欢,并且是受影响最深的小说.<水浒>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及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我们应确认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水浒>的正确评价.而毛泽东在晚年评论<水浒>说"好就好在投降"等言论是有所指的,此言论是特定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7.
"义"在<三国演义>中是超越一切不同派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观念而存在的道德评判标准.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具备了文学层面的审美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种种"义"之表现来昭示世人,从而具备了一种道德层面上的终极评审意味.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书中所颂之"义"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忠义、信义、贞义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荀子·劝学>"肉腐生虫"之下句作"鱼枯生蠹",唐时见存之<孙卿子>及唐杨倞所见本<孙卿新书>皆如是,而唐马总录<荀卿子>却作"木枯生蠹".此异文至少于唐代就存在.基于荀子时代之观念已清楚"蠹"为"木中虫",又无"鱼""肉"对举的习惯,而<荀子>此处作"鱼枯生蠹"皆违背上述两条,故当以作"木枯生蠹"较符合荀子原书之原貌.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个修辞的海洋.大量修辞文本的存在将小说点缀得生动形象,成为无法超越的文化瑰宝.然而,这些修辞文本在英译过程中却会受到不同译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从<红楼梦>的两部最为成功的译本中对于回目修辞的处理可以看出修辞心理学在修辞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和<红楼梦>判词的叙事角度,再比较两个常见的<红楼梦>英译本对判词视角的翻译方法,指出译者在增补叙事人称这一点上做出了不同选择,体现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