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嘉 《科技信息》2009,(4):72-72,67
《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其作者西奥多·德莱塞更是美国文坛赫赫有名的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嘉莉妹妹》这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以及作者德莱塞本人的家庭、苦难经历都无不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该作品是反映当时美国人对“美国梦”的狂热追求以及梦想的破灭;中产阶级社会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对当代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Jostph 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的评论一直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社会讽刺小说,还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虚构荒诞小说这个问题上。持否定态度的评论家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作者以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理论为其指导思想,“拼凑出早已存在于作家思想中的一幅虚构的荒诞的世界图象”,人物则是作者“捏造出各种存在主义的人物模式”。因此,它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存在主义劝化小说”。持肯定意见的评论家则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的图象是作者“形象地、高度艺术性地把当代美国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当今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寡头政治和军事官僚的  相似文献   

3.
1、近年来出现了一股“寻根”热。“根”是什么?为何要“寻”? —“根”即指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于这一概念内涵没有太大的疑义,那么,犹太人要寻根,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要寻根,旅居海外的华人的后裔要寻根,都是十分自然的。西方现代派的先驱、著名《变形记》的作者弗兰茨·卡夫卡所以会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执着地表现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缺乏一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依附与认同,大约也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是奥地利人,又是犹太人,出生却在布拉格。因为是犹太人,所以他与布拉格的奥地利统治者很疏远;因为是奥地利人,又与寄居地的布拉格人有隔阂。这种双重的隔阂造成了双重的孤独,他缺乏一种与心灵相沟通的文化背景。—他没有“根”。旅美的台湾作家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部着意表现寻根意识的力作。作品的主人公在旅居美国期间有一种深重的失落感、孤独  相似文献   

4.
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于1938年与世长辞。这位美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临终前完成了他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你再也不能回家》。这部不朽的巨著被公认为《蜘蛛网与岩石》的姐妹篇,与他的前三部长篇小说一样属于自传体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他的成名作《天使的乡思》,但比其它二部要成功得多。它反映了作者后期萌发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的暮年树立了新的里程碑。鉴于目前我国文学评论界对这位作家介绍与研究甚少,本文作者不揣简陋,特以沃尔夫的《你再也不能  相似文献   

5.
博伟电影公司行销经理、知名作家王文华,当完兵后,带着文艺青年的气息,到了美国加州硅谷的史丹佛商学院,开始了他的 MBA 课程。在史丹佛,这些文科出身,没有商业经验的学生,被贴上“诗人”的标签。在接下来的两年,“诗人”王文华开始了他人生的震撼教育:包括被《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提问、在求职面谈中被麦肯锡顾问公司的老板质问“美国有几个加油站”、在温泉中被同学灌醉、在求职中心门口被拒绝……  相似文献   

6.
龚瑶 《科技信息》2007,(11):126-12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中穿插的十二个短小章节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小说中对华人移居美国的叙述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鬼伴”这一短小章节的分析探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使用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以预示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鬼伴”象征着华裔男性在美国一心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小说通过这个象征性的隐喻揭示华裔男性在美国的梦想破灭和身份迷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中期,瑞士一名年轻的女研究者安排反战作家、《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与赞美战争、《钢铁的暴风雨》的作者容格尔见面,让两个亲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争看法截然不同的德国作家追述了一九一四年~一九一八年的战争记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一九九九年推出的《我的世纪》中记录了这些谈话。  相似文献   

8.
汤亭亭与赵健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由于赵对以汤为代表的部分华裔作家作品中“女性化的男性形象”颇感不满,因此两者多有针锋相对的舌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人物形象批评的性别对立。从“双性同体”的视角人手,尝试消解美国华裔文学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并以《女勇士》《典型的美国佬》《蝴蝶君》三部作品为例,指出“双性和谐”是消解性别矛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主题分析的个人特征、写作风格的特点及写作技巧方面,浅评了美国女作家凯瑟琳.诺瑞斯的《the holy use of Gossip》,认为该部作品是一个作者把自己对“流言”这个主题自由的表述和和写作技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现代文坛上空跃起一颗新星,这颗新星以耀目的光彩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给整个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这颗新星就是当时被称为“幽默作家”、“讽刺作家”的张天翼。 张天翼是湖南人,一九二八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三天半的梦》,立即受到文坛重视。从此,创作日丰。短篇集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移行》、《团圆》等,中篇有《鬼土日记》、《清明时节》、《万仞约》、《一年》等。作者以题材广泛、风格新颖受到极高的评价。《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这一短篇小说发表于抗日战争的第二年——一九三八年。后来与《新生》、《潭九先生的工作》合成《速写三篇》。  相似文献   

11.
一.作者自述:创作动因及其他湖北青年作家王雄的新作《阴阳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9月底)是其汉水文化系列小说中最为光彩的一部。作者选择《阴阳碑》作为自己对汉水文化认识的突破口。王雄自述创作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汉水流域的“码头文化”现象,不仅孕育...  相似文献   

12.
赵小斌  Mia 《世界博览》2023,(14):50-53
<正>2011年至2015年间,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以相互关联的四部小说《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也被称作“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全世界读者中刮起了一股“那不勒斯旋风”。由于作者费兰特始终选择“藏”在作品身后,作为该系列小说中文译者的陈英老师,在翻译工作之外,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诸多与中文读者的交流和沟通事宜。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文坛上,蒋士铨是位卓尔不群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歌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名列第二,但他自己似乎并未认可,但也并未有心去争第一。后来有不少人为他争名次,如《养一斋诗话》的作者潘德舆、《伯山诗话》的作者康发祥、《橡枰诗话》的作者方桓泰、《听松庐诗话》的作者张维屏、《诗苑雅谈》的作者罗以智、《海天情思续录》的作者林昌彝等,大都扬蒋抑袁,置赵翼于不顾。张维屏云:“心余先生诗,篇篇本色,语语根心,不欲英雄欺人,不肯优孟摹古。”“袁子才以第一人自命,而以第二位置先生。然通观两  相似文献   

14.
《昭明文选》作为一部按文体选录各类文字佳作的总集,不论从文体分类角度还是选录作录、作品方面,都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文选》于“赋”之外另立“骚”体一类,是有其科学性和开创意义的;《文选》把“骚”居于“赋”与“诗”之后是与《文选》的性质及作者编纂目的相关的;从《文选》所录“骚”类作家、作品情况可以看出萧统既重“文”又重“质”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没有感情便没有艺术。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情是维持艺术生命,使其长苗、开花、结果的根本。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常常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家情感的流动,看到作家某些经历的“影子”,即使是最冷静、最含蓄、最有节制的描写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文学创作是作家在一种激情的催促下  相似文献   

16.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編的《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第九章“南戏”部分,曾提到:“到了元朝,南戏仍然盛行……也有不少作家撰写南戏剧本,这些作家大都是书会中人,如武林书会的蕭德祥、敬先书会的柯丹丘、九山书会的史九敬先、刘一捧等。”錢南揚在《談本省的戏剧文献》(“浙江日报”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七日)一文中,也曾談及“九山书会編的戏文除《張协状元》之外;还有一种叫《董秀英花月东墙記》。”赵景琛在《元代南戏剧目和佚曲的新发現》(“复旦”一九五九年第六期)(下称赵文)一文中,根据《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摄南曲譜》  相似文献   

17.
天南地北     
幸福与杀人在美国有一份颇负盛名的专供有钱人消闲的月刊《幸福》,不久前刊登一则书籍广告,书名为《怎样杀人》,卷帙浩繁,分装五大册,作者是加拿大武器专家约翰·明纳雷。作者介绍说,为了紧急杀人,“办法甚多”,而该书所述均“十分奏效。”云云。公开教导杀人,《幸福》与杀人可以共处,这就是美国的民主。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八年十月,美国利特尔·布朗公司出版了《战争风云》一书的续集——《战争与回忆》(War and Remembrance)。这本书立即成为美国一九七八年十大畅销小说中的第一部畅销书。该书作者赫尔曼·沃克在前言中说: “《战争与回忆》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观点是美国的观点。“作为序曲,一九七二年出版的《战争风云》描绘了一步步引向珍珠港的那些事件,为本书规定了历史的范围。本书则是一部关于战争时期的美国小说,从珍珠港到广岛。”  相似文献   

19.
黄河  陈俐 《科技信息》2007,(16):204-205
本文从主题分析的个人特征、写作风格的特点及写作技巧方面,浅评了美国女作家凯瑟琳&#183;诺瑞斯的《the holy use of Gossip》,认为该部作品是一个作者把自己对“流言”这个主题自由的表述和和写作技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阳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8-109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主张文学应远离政治,《边城》便是代表。在《边城》里,作者只是,呈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应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而应基于作品本身,即“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