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起至当下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对现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评析,并介绍相关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门学科,也是高校的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以我国的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为对象,通过分析每个时代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从而让学生领略文学的独特魅力,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但是目前的现当代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方法上。为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的提出解决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或文学史时,总会接触到与五四有关的各种概念,进而会讨论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问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这几个概念大家一定不陌生,对这几个概念的再讨论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而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实践教学,使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使传统的"一考定成绩"改为过程考核。  相似文献   

5.
对外汉语现当代文学课由于一直没有相对固定的教材、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策略及评价标准,契合后方法理论的宏观策略和原则。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基础上拟定课程大纲和教材,以最大化学习机会。不论从内容呈现还是语言难度方面考虑,文学课都应由当代文学入手。课前给学生布置阅读思考任务,提高课堂互动;课中发挥文学课的独特优势,营造真实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课后实地走访现实场景,确保教学的社会关联性;还可结合文学作品的主题,衍生贴近生活时事话题;课程评估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陈元峰  袁宪泼  汪贻菡 《科技信息》2009,(26):I0019-I0019,I0021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时下焦点,究其原因,之所以进行改革,是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现当代文学面临着教育改革,就业压力,学科危机,学生特点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方向应该朝着这几点前进,即文学史教学坚持以点带面,加强原著的阅读和分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作为独立学院,在坚持上述三点的情况下,还应该注意课堂“对话”式关系的建立,多种教学媒介的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7(11):F0002-F0002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与当时社会关系的介绍,对历代作家生平、思想、创作活动的评价,对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讲解等,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繁荣的情况及规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评判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概说》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在这里包含了“文革”后到世纪末的文学。如果把从“文革”以后到世纪末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文学的发展 ,它是一个创作主体不断发展的过程 ,但五四新文学传统一直若隐若现地埋藏在作家们的心底里。人的文学和现代汉语的审美形式 ,始终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两大传统制约着文学的走向。同时 ,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整体影响下 ,中国作家们还重新建立了世界性的视界。 2 0世纪 80年代的文学与 90年代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 ,可以分别称作是共名时代的文学和无名时代的文学。学习文学史要求学习者大量地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 ,不仅从审美的角度来提高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也从大量的作品阅读中来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探究文学的发展演变,是他律思维模式下的文学史研究的主要操作方式。即使在研究中不持以单一思想决定论,这种操作方式也蕴涵着因果律的思维特点,在宏观视野下将文学演变看作思想史发展的一种表征,在微观视野中将作家的思想观看作具体文本的意蕴所在,从而在文学史叙史中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如果我们对这种思维观念不简单冠以“本质主义文学史观”的帽子,将由此操作方式而得的结果只当作众多理论假设中的一种可能,那么问题首先还不在于能否将文学发展当作思想史进程的一种结果,而在于文学的“思想性”是否与思想史中的“思想自身”具有同一性,比如: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发展是否对应于此阶段的思想发展?作家的思想是否与作品的思想同一?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性别"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以"文学与性别"作为主题,就"性别与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性别审视"、"现当代文学中的两性关系模式"等话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写作就是选择一条开启文学之门的路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这路径在50、60年代是革命化、阶级论,在80年代是启蒙、人的文学,在90年代是审美、现代性,新世纪则是还原、历史化。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个审美主义与意识形态相生相克的建构过程,一个文学史家与作家作品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陈思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民间"概念的理解,勾勒了"民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轨迹,重新审视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同时提出日益民间化是中国当代文学后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并指出民间意义的文学生命力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外国文学课程应采用多角度观照的方法,将中西文学的比较引入教学内容。比较可以使学生确定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的特征与意义,寻找出它们在世界文学发展中的特定地位,探索世界文学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人类文学的总体意识。本文以中西神话、小说、文学史的若干比较为例,说明了比较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面临着命名的紧张与焦虑。长时段的有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取代与交错,短时段的有“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更迭与延展,这些歧义丛生的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过程,呈现着“现代”的丰富内涵。不过,命名焦虑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导致取代式命名不断。文学在发展,文学史写作在继续,文学史命名一如既往地在文学史家的笔下诞生,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就,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深化对文学史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高等师范文学课指的是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有关文学基本原理和中外文学史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各类高等师范院校的不同情况,其所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的科目虽略有参差,但大体均不超出如下范围;①文学基本理论课(包括“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等必修或选修课).②文学史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儿童文学”等).③文学作品选读课(往往与文学史课程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思想史研究和文化研究都已成为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文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研究过程中,出现空洞化现象,这对文学理论、文学审美以及人们的精神层面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为了促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就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展开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从转变文学观念开始的,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然而,用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权力话语建立起来的文学史学科体系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且付出了牺牲文学民族性和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力的沉重代价,因而需要检讨和重新认识。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呼唤民族性,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高等师范文学课指的是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有关文学基本原理和中外文学史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各类高等师范院校的不同情况,其所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的科目虽略有参差.但人体均不超出如下范围:①文学基本理论课(包括”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等必修或选修课).②文学史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儿童文学”等、③文学作品选读课(往往与文学史课程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林安宁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70-172
由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合著的《壮族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喜获三等奖,成为广西高校在本届评奖活动中唯一获奖的成果。《发展史》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构建文学史体例,从文艺学、民族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壮族文学展开批评,较好地把现当代作家文学融人民族文学史的撰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