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友兰新理学的"境界"是以"觉解"为枢纽的.在新理学的境界思想中, "觉解"有"形上"和"形下"的两个向度.<新理学>严格区分了"形上"与"形下";而在<新原人>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里,本来所严格区分的"形上"与"形下"又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使新理学之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作为南宋大儒和政治家,汪玉山一生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为立身宗旨,以"体究涵养,躬行日用"为治学原则,以公正、至诚为修养境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学思想.他将这些理学思想贯彻至政治领域,提倡"反求诸己"的政治理念,具有针砭时弊的重大现实意义.无论是为人还是问学,汪玉山都对吕祖谦、朱熹等人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由方法论层面观之,中庸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既强调对"道"的固执,又强调"权变"而"时中"。这种思想成为朱熹诠释经典,构建理学的根本指导原则。朱熹的经典诠释活动体现了追求圣人"当来立言本意"和诠释者"自得言外之意"的统一。与这种追求相适应,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是融汉、宋于一炉,既重训诂考据,又重义理阐发。  相似文献   

5.
“境界说”又是新理学的中心思想,是新理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朱熹理学道德观对于先秦儒学道德思想的异化,指出理学在其对儒家之贡献背后包含着对儒家思想的异化与侵蚀。它一方面使先秦儒学走向停滞,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走向停滞,压制了思想创新;另一方面,它在社会的历史实践,固化了纲常伦理道德,强化了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7.
<礼记·经解>中"洁静精微"一词是孔子对<周易>一书的精确品评,体现了孔子"以<易>为教"的易学观.而宋明理学把<周易>纳入了理学的视野,对"洁静精微"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理气论、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欲观和意见真理之辨等四个方面,戴震与朱熹都存在明显的分歧。他试图在义理方面拆穿朱熹理学的不真实性和不合理性,进而颠覆程朱理学的正统性,并以自己的主张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9.
李侗认为遇事若能无毫发固滞,便是洒落。洒落境界的修养方法为博学致约,涵养持守,静坐默识,不离日用,反身而诚,贵在自得。李侗以此修行,从而形成了学术通明、道德纯备、超然远引的洒落气象,如同"冰壶秋月"。其"洒落气象"为朱熹树立了榜样,坚定了朱熹成为圣贤的决心,启发了他继续探索致"中和"的修养方法,"洒落"成为朱熹"圣贤气象"的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曹东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4):61-62,66
严羽诗论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南宋理学有着多方面联系。从师承关系说,严羽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他的老师包扬就是朱、陆的直接学生。从活动地域看,严羽与朱熹同为福建籍,他又与陆学传播地江西关系密切。严羽与朱熹同受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影响。严羽生活在南宋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空,其审美思想自然受到理学观念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朱熹与王阳明建构了具有不同理论视野的哲学体系。若单就知行关系而言,王阳明知行本体、知行合一说对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并进的继承要大于批评;若关联本体论、工夫论而言,王阳明对朱熹知行观的批评则要大于继承。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透显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宗旨和理论特色,深化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诗词和文章的态度,朱熹始终遵循"文道一贯"的审美核心,是对周敦颐"文以载道"的突破和发展,对于诗文的价值与作用始终归于"言以明道",其诗文评论从作者、作品主题、规范及诗文作品风格四个角度阐述,形成了朱子理学诗文评论的框架构建,他反对空洞主题,注重真实表达,其对诗文的理解和态度,突出了理学教化的根本目的,其诗文评论审...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诗教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形而上意义,通过日用工夫涵养、复归本心,以启明广大生民之本心,通达大道。为充分发挥《诗经》的教化作用,使其与集理学之大成的《四书》学融贯为一整体,朱熹的治经重心与前儒相比有所转移,将义理阐释作为解经旨归之一,引理入经。“思无邪论”“淫诗说”“反美刺论”等诗教观使《诗经》文本脱离政教桎梏,在回归本义的基础上施展教化。探究朱熹诗教观在《四书》中的呈现,可以经鉴理,发掘其背后的义理主线。经与理的密切关联深化了经学的思想底蕴,更优化了理学的教化效果。朱熹在经学理学化方面的努力使其思想体系更具整全性。  相似文献   

15.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话题。孟子最早对人的道德境界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人的道德境界存在"善、信、美、大、圣、神"的次第,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此境界学说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而要真正修善成德,还需要充养善性的道德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朱熹理学中“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以及“义”、“利”诸伦理范畴的简略论述,分析了朱熹理学“义利之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子之学的兴起,有着特定的生存背景。朱子之学,以希冀与政治联姻、改善当世之环境起步,到为政治"绑架",沦为维护纲常伦理的工具和被孤立的道德逻辑,不幸从一个硬币的正面走向了反面。朱熹为人、为学为人所推重,后世又屡受学人质疑与挑战,其间的原因是复杂的。约略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特定的社会情势与理学发展的受阻,二是取士方法、途径的单一与理学思想的异化,三是理论之延伸、生发与理学之分化。  相似文献   

18.
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有诸多学派,朱熹之前已有濂洛关闽之分,在朱熹之时,亦有江西之学、湖湘之学、浙东之学诸派.朱熹之后,历朝同样有诸多学派.朱子学派称"闽学",但朱子学不等于"闽学".朱熹称二陆之学为"江西之学",但陆象山之学不等于"江西之学",江西之学发脉于欧阳修、曾巩,经李觏、王安石,而成于周敦颐、张九成、陆象山."江西之学"以二陆心学理论特色得以"孤行于天下".江西是理学开源、心学萌生之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朱子学不入于江西,但江西是他讲学论辩任官施教的地方,朱子学与象山学同样在江西广泛传播,历宋元明而不衰.所以,江西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19.
《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在宋代疑古风气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反映了朱熹尊儒尚理的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熹新的解《诗》方法,即"以诗解诗"。在尊儒传统、疑古风气以及朱熹自身读诗体会的影响下,《诗集传》对爱情诗的解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是与《毛诗序》相同,解为文王后妃之德或美刺诗;二是从诗本身出发,体味诗意,但又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把男女爱情诗解为"淫奔之诗";三是还原诗本意,肯定男女情思,不做过多的理学阐释。朱熹对爱情诗多变的态度也反映了朱熹本人思想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20.
南宋淳熙年间,永康学派代表陈亮与理学大师朱熹就义利王霸问题以书信往来方式进行了三年之久的辩论。朱熹看重行为的动机是否出于道德,以此析分义和利、王和霸。而陈亮重视实际效果并试图将义和利、王和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