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存在的早期强度低、抗冻、抗碳化耐久性不足等问题,通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①宜既掺优质粉煤灰又掺引气型高效减水剂,混凝土为中等标号时可选用32.5等级普通硅酸盐水泥;②为确保达到一定的早期强度和耐久性,普通硅酸盐水泥外加粉煤灰不宜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50%;③含气量宜为3%-5%,其抗冻标号可达到D100以上,同时掺入激发剂、元明粉和生石灰粉后,强度损失和质量损失有所减小,可进一步改善其抗冻性和耐久性;④可添加1.0%-1.5%碱性激发剂元明粉以提高其早期强度和抗碳化性能;⑤若既掺元明粉又掺生石灰粉作碱性激发剂,则可弥补元明粉对后期强度的不利影响,但生石灰粉的掺量不宜超过5%,掺量太大可能会导致膨胀开裂.以上结果为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泥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人造材料,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混凝土能否长期维持作为最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关键在于能否成为绿色材料,达到保护环境与发展同行,在混凝土中大量使用工业废弃物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试验认为,用大掺量粉煤灰生产高性能混凝土是可行的.通过采用对粉煤灰进行磨细处理 高效减水剂的方法,当水泥熟料仅用25%左右,粉煤灰掺量为70%时,可配制得到工作性好,3 d强度大于20 MPa,28 d强度在50 MPa以上,其后期强度有极好发展的混凝土.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能更多地利用粉煤灰,减少熟料用量,对环境保护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文中阐述了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特性和发展及对混凝土材料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厂排灰量逐年增多,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利用,每年排出的粉煤灰将会占用农田,堵塞江河,造成危害.因此综合利用粉煤灰是建筑业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粉煤灰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再利用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新时期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模式,以求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为20℃,湿度不小于50%的室内试拌,标准条件下养护,通过测定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抗渗性、抗压强度等指标考察了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小于40%时,粉煤灰的掺量与混凝土的工作性、抗渗性、56天抗压强度成正相关;掺量大于40%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系统测试与分析粉煤灰掺量(质量分数)为0,0.20,0.30和0.45的大坝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结合三河电厂粉煤灰进行了粉煤灰掺量影响混凝土工作性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50%掺量范围内,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也在增大,掺入的粉煤灰能够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相似文献   

8.
作为工业副产品粉煤灰的排放量十分巨大,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能够充分地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的潜在活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节约堆放粉煤灰的大量宝贵土地;更大程度地发挥高性能优势,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耐久性和物理力学性能。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既能节约水泥.又参消耗大量的粉煤灰,对于减轻环境负荷十分有效。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越性,随着对其性能的研究,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不断得到改善,一定会在各项建设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粉煤灰的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以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粉煤灰和减水剂双掺混凝土,不仅能大量利用粉煤灰,节约水泥,而且能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成本。本文从双掺混凝土力学性能出发,分析了粉煤灰的掺入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粉煤灰的最大掺入量;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能否长期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关键在于能否成为绿色材科,使之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针对施工情况,探讨了中等强度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社会经济意义、工作性及力学性能,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抗压强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气体渗透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水胶比m(水):m(胶)在0.25~0.35范围内,粉煤灰掺量在0~60%之间的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气体渗透性能情况.结合汞压力测孔法分析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气体渗透性能与孔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水胶质量比0.25~0.30,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气体渗透系数随水胶质量比增加而增大;水胶质量比0.30~0.35,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气体渗透系数却随水胶质量比增大而减小;且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受水胶质量比影响较大;养护龄期的延长可以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抗气体渗透性.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总孔隙率、孔临界孔径、平均孔径与气体渗透系数之间线性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0,0.83,可以用这些结构参数近似表征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气体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12.
人工砂粉煤灰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渗性是衡量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试验测试天然砂和人工砂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研究了人工砂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水灰比、粉煤灰替代水泥率和粉煤灰超量系数进行交叉试验,研究了粉煤灰对人工砂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人工砂混凝土在标准养护28d和56d的抗渗性能均低于同水灰比条件下的天然砂混凝土;人工砂粉煤灰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与养护龄期、水灰比、粉煤灰替代水泥率及粉煤灰超量系数等因素相关,同水灰比条件下人工砂粉煤灰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高于人工砂混凝土;人工砂混凝土和人工砂粉煤灰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均随着抗压强度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境的恶化,空气中的CO_2浓度越来越高,混凝土碳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混凝土耐久性不断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快速碳化试验,研究了水胶比、水泥用量和粉煤灰掺量这三个指标对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并采用灰关联法分析了三个因素对碳化深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大,碳化深度增大;一般情况下,水泥用量越多,碳化深度越小;在混凝土碳化过程中,粉煤灰掺量对碳化深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以四片模型梁试验实测结果为依据,探讨了基频法评估桥梁使用性能的可行性.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桥梁疲劳试验结果表明:32 m简支梁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使用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用基频法评估桥梁结构使用性能的方法简捷,可靠性较高,便于实际应用,具有广泛的工程使用价值.图5,表4,参6.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前建设环保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急需发展绿色混凝土材料,延长建筑结构的耐久性。通过试验的方法,设计了三种不同强度标号的混凝土,对比研究不同掺量的超细粉煤灰,在28天、60天及90天的较长龄期下,其抗压、抗拉及抗折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佳掺量为20%,其抗压、抗拉及抗折强度,在90 d时比28 d基准强度提高约16.5%、16.8%和15.2%,相比于普通混凝土本身增长幅度的10.6%、5.5%及8.1%,提高5%~10%左右,说明超细粉煤灰混凝土在经历长时间的养护后,水化反应愈加充分,对强度仍有较大的提升,既能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又能够有效节约水泥,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卫忠  李杰  任晓丹 《河南科学》2007,25(2):285-288
对掺粉煤灰和矿粉的高性能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受压性能试验研究,考虑了不同粗骨料种类的影响,按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定其立方体强度和弹性模量.在应变控制加载的条件下,得到了包含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割线泊松比和体积应变等变化规律,并与普通混凝土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的轴压性能与普通高强度混凝土类似,骨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小,而对变形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采用超量取代方法分析研究了用掺量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生产粉煤灰混凝土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并应用于等级公路等建筑领域,为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论述建筑物屋面产生渗、漏水的原因,针对其问题,通过选用多功能的新材料,合理地设计屋面构造等手段,改进屋面的防水性能,提高建筑物屋面质量  相似文献   

19.
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路面应用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性能,加快其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了添加粉煤灰、硅粉和引气减水剂的混凝土性能,包括力学性能、部分耐久性、干缩性及耐磨性.通过对13种配合比混凝土性能评价,得出粉煤灰取代率为30%、硅粉掺入率为7%和引气减水剂为1%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低渗透性、高抗冻性、低干缩性、高耐磨性及良好的经济效益,建议该配合比为路面设计配合比.  相似文献   

20.
高掺量粉煤灰防渗浆液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不同的外掺荆进行防渗浆液的配制,从影响注浆效果的角度研究了不同配比方案的浆液性能,从而为注浆工程试配浆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