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湖平面频繁变化的环境下形成的扇三角洲的特点 ,阐述了其沉积微相、相带展布和砂体分布方面的特征 ,为该区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指导模型 .认为枣园油田 (黄骅坳陷 )孔一段枣 、枣 油组发育时期 ,水体不稳定 ,湖平面升降频繁 ,无固定湖岸线 .因此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扇三角洲特征缺乏完整的垂向层序 ,水下沉积与水上沉积垂向上频繁叠置 ,形成多层楼式的垂向层序 ,表现为红色碎屑岩与薄层暗色泥岩频繁互层 .由于沉积物以氧化色为主 ,其特征类似冲积扇 .但该环境下沉积的砂体分布模式与冲积扇环境的砂体的分布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红色泥夹的砂岩是席状 ,暗色泥岩所夹砂岩是指状 ,与湖岸垂直 .在平面上 ,由于湖水的周期性淹没和湖浪改造形成沿岸分布的席状砂体 .在垂向上 ,由于湖平面的频繁变化 ,使该区缺少稳定的沉积环境 ,因此砂体相对较薄 .最后建立了该区扇三角洲洪水期沉积模式和枯水期沉积模式 .洪水期和枯水期的交替发育 ,导致在同一剖面上席状砂体和透镜状 (树枝状 )砂体的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2.
湖平面变化对扇三角洲发育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槽试验模拟扇三角洲的形成过程,考察湖平面变化对扇三角洲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湖平面上升期扇面以片流沉积为主,分流河道不明显;湖平面稳定期扇面分流河道侧向侵蚀作用较强,改道频繁,底砾层在剖面上呈倾斜的月牙状杂乱分布;湖平面下降期扇面分流河道数量少且发育稳定,下切作用明显,剖面上底砾层为平行下凹的月牙形;随着湖平面由上升至稳定再至下降,扇三角洲垂向加积程度减弱、侧向进积程度增强,扇体厚度减薄、范围扩大,扇缘由圆滑弧形变为不规则弧形,扇面粒度分布差异性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馆陶组辫状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济阳坳陷馆陶组下段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河流相的基础之上 ,并且一直认为缺乏良好的盖层 ,这些认识明显束缚了对馆陶组下段的油气勘探 .本文从古地貌、古生物、沉积构造等 6个方面的研究出发 ,发现济阳坳陷北部地区馆陶组下段存在以浅水湖泊为背景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 .辫状三角洲由辫状平原、前缘和前辫状三角洲组成 .水下分流河道为前缘骨架砂体 ,河口坝和远砂坝不甚发育 ,前辫状三角洲发育普遍较薄 .该沉积体系总体表现为多物源、近物源的多个辫状三角洲在横向的叠置 ,形成湖泊陆源碎屑丰富 ,滨浅湖相带窄的沉积格局 .湖相泥岩在横向和侧向上形成遮挡 ,与油源断层配合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现状,选取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区羊三木油田,密闭取心与测井相结合,开展密井网区储层构型刻画。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4种4级储层构型单元。心滩内部发育泥砾型和落淤层型2类3级构型界面。泥砾在5级和3级构型界面处均有发育,但厚度不同,当泥砾层厚 0. 3 m时位于5级界面,厚度0. 3 m时一般位于3级界面。解剖了研究区心滩平面结构,指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不同部位的落淤层发育差异。结合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建立了研究区4级和3级储层构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柳北油田Ⅳ2砂组为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分级控制、模式指导、相控约束为对比方法,重建研究区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指出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是受强烈构造活动产生的异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使得不同期次的沉积地层中微量元素、放射性等存在明显差异,造成Ⅳ2砂组顶界面上下自然伽马存在具有等时意义的拐点;短期旋回是自旋回或受自旋回干扰的异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造成不同期次间存在明显前积现象,前积角度为2°~5°,且层序地层自下而上倾角逐渐减小;超短期旋回是自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造成砂体叠置方式呈独立型、叠加型和切叠型,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扇三角洲砂体往往以叠加型和切叠型2种叠置模式为主;短期旋回(小层)规模的注采关系不完善,导致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6.
张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587-3590
在详细分析扇三角洲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岩芯及测井资料,对柳赞油田北区沙三3亚段下部砂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典型的粒度向上变粗的水退型扇三角洲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以及辫状河道、辫状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席状砂6个微相。采用“井震结合、模式指导、标志层控制、旋回对比”的方法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影响层序格架内扇三角洲储层砂体的几何特征与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为中期旋回A/S比值和古地形。该研究对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对比和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压性浅水湖盆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运用沉积学理论,通过野外露头考察、钻井岩心观察、岩心薄片鉴定以及大量测井、地震等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发育了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等6种沉积体系,并发现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在中下侏罗统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依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细分为5个三级层序,10个四级旋回.对各旋回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压性浅水湖盆有缓坡型和具沉积坡折型2种沉积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出3个有利储层发育区,即台北凹陷中部、台北凹陷南部和盆地南部边缘带.  相似文献   

8.
通过取芯、分析化验、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对尼日尔三角洲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储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长石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次之;主要发育水道和朵叶体系,其中水道体系可细分为主水道、砂质天然堤、泥质天然堤、底部滞留沉积;朵叶体系细分为朵叶主体、朵叶侧缘,两者共同由14种岩相类型组成。建立了西非重力流沉积微相的岩相组合模版,提出了重力流复合水道和复合朵叶的沉积模式;明确了储层演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延长组内识别出了6层三级层序级别的湖泛层(Ⅰ、Ⅱ、Ⅲ、Ⅳ、Ⅴ、Ⅵ),研究了其沉积相类型、沉积厚度及其平面展布等沉积特征,从发育层位、露头、岩电响应等方面建立了其识别标志.研究结果表明,湖泛层主要具有4方面的石油地质意义:①湖泛层具有在测井和地震资料上易识别和对比的特征,可作为湖盆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辅助标志层,对湖盆层序地层研究具有一定辅助作用;②利用湖泛泥岩类型及其厚度平面展布特征,反映不同时期湖水分布和演化规律;③借助湖泛层厚度沉积中心的分布和迁移,研究湖盆沉积洼陷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对认识整个湖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④湖泛层作为油藏的主要烃源岩和盖层,其时空分布特征控制着油藏组合类型和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板桥凹陷老第三系埋藏深度超过 3 5 0 0 m的砂岩体普遍处于超压系统中 ,异常超压的形成与油气的初次运移直接相关 ,与断层相关的异常超压泄漏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一个重要因素。次生孔隙是因颗粒或胶结物的溶解而形成的 ,异常超压并不是形成有效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但由于超压在断层处的泄漏 ,导致砂岩体中的溶解物质得以搬运出储层 ,从而形成次生孔隙并伴随着孔隙度的净增加。板中地区深层异常超压的形成和泄漏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次生孔隙形成后随着油气的介入而得以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1.
黄骅坳陷板桥凹陷老第三系埋藏深度超过3500 m的砂岩体普遍处于超压系统中,异常超压的形成与油气的初次运移直接相关,与断层相关的异常超压泄漏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一个重要因素.次生孔隙是因颗粒或胶结物的溶解而形成的,异常超压并不是形成有效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但由于超压在断层处的泄漏,导致砂岩体中的溶解物质得以搬运出储层,从而形成次生孔隙并伴随着孔隙度的净增加.板中地区深层异常超压的形成和泄漏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次生孔隙形成后随着油气的介入而得以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2.
针对研究区物源波及范围不明确、沉积相带划分证据不充分等问题,首先通过单井资料及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歧南西斜坡区沙三段沉积期的2个物源区位置及砂体分布特征。一是位于西部的羊三木凸起物源区,砂体由凸起向东呈扇形分布,厚度依次减薄;二是东部埕宁隆起物源区,砂体由南向北呈条带状展布。其次,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明确该区古背景、古地形条件下,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及录井等资料,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2种主要沉积相类型,结合物源体系综合分析,明确了2个物源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斜坡区内的展布特征:西部砂体受斜坡背景控制,向西斜坡高部位形成上倾尖灭形态,是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较为有利的目标区;东部砂体位于斜坡相对较低部位,其物源方向由南向北,在区内形成透镜状,是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有利目标区。物源及沉积体系研究为歧南西斜坡区沙三段的岩性尖灭圈闭和透镜体圈闭的识别提供了依据,为下一步刻画及评价这2类岩性圈闭油气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方法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建立了三角洲沉积微相的地质模型.实践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对相变较快的三角洲沉积井间沉积微相的不确定性进行表征,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