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3期上《“这个”病句早该修改了》一文,议及《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个句子:……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促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该文判定引句为“病句”的第一个理由是:“双引号内的两句话是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谗’屈平的内容。如果是上官大夫直接引屈平的话来低毁屈平,那么,‘以为’就多余。如果是上官大夫转述屈平的话的大意,那么,‘曰’就多余。很明显这句犯了杂揉的语病,‘曰’与‘以为’,两者只能选其一,以选‘曰…  相似文献   

2.
《岐海琐谈》卷八载:“国初时吾瓯童谣有云:‘燕燕燕,飞过殿。殿门关,飞过山。’盖其时成祖初封燕王故云。‘燕燕燕,飞过殿’者,自北平起兵,以靖内难也。‘飞过山’者,兵越山东而向金陵乎?其语甚多,不能备纪。至今黄小作队,尚有解诵之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语料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么’+动词”格式和“‘这么一’+动词”格式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这么’+动词”中出现的动词种类多,有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这么’+动词”可以单独出现,此格式除了表示已然动作、未然动作,还可以表示正在持续的动作。“‘这么一’+动词”中出现的动词少,仅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害怕、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么一’+动词”不能独立单说,不能表示持续动作,由于“一”的存在,此动作都是已然的。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5.
女儿中午放学回家,给我出了道脑筋“急转弯”:“你刚把门打开,突然看见一堆牛粪,是报警还是大吃一惊?”“当然大吃一惊了。”“好呀,大吃一‘斤’?”“不,是报警。”“也行,你把牛粪‘抱紧’吧。”女儿一阵大笑,但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如今所谓脑筋“急转弯”书籍越来越离谱,如“有一女多次离婚”,答案竟是“前‘公’尽弃”。像这类亚文化现象在校园极为普遍。  相似文献   

6.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文存留底稿,出版家把他们在公开刊物上为我发表的杂文辑为一编出版,故今天还有这些东西可以确定乃我所有,至于秘密刊物  相似文献   

7.
一首先,“诗歌的‘散文美’”的提法,根本就不符合诗歌本身这一最为凝炼的文学形式。所谓“凝炼”,这里指的即是诗歌的内容,也是诗歌的表达形式。正如《诗词例话》中说道:“《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的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象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  相似文献   

8.
以语素“洋”构成的“洋×”(或“洋××”)一类词,往往认为表现了“崇洋媚外”思想,如有的说:“‘洋火’、‘洋灰’、‘洋钉’、‘洋锹’等带‘洋’字的叫法含有殖民地性质,不宜沿用”。 诚然,“洋火”、“洋灰”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说法是少得多了。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  相似文献   

9.
《东莞科技》2004,(4):36-37
“我亲自参加了‘摩圣’技术在一汽集团第二发动机厂的应用实验,看到我难以置信又不能不信的实验结果,‘摩圣’技术提供了一种最简单,最可靠的形成金融陶瓷的办法;它独特的原位再生成技术既解决了抗磨耐磨问题,也解决了金属陶瓷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的问题。其伟大作用,可能会带来机械设计方面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刚进入新公司,两眼一摸黑,不得不理清复杂的人事关系。等摸清了其中的奥妙,也是该‘走人’的时候了。都说是业绩导向,其实是政治导向,‘空降兵’大都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对“空降兵”的感受,也许3次“空降”不同企业的黄俊杰感受更深。  相似文献   

11.
哈哈镜     
广 告 语         一学生爬墙出校,被校长抓住。校长问:“为什么不走校 门?”学生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 “这么高的墙,你怎么翻得过去?”学生指了指裤子说:“‘李 宁’——一切皆有可能。”接着,校长又问:“翻墙的感觉怎 样?”学生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第二天,这个学生从学校大门进来,被校长看见了。校 长问:“今天怎么不翻墙了?”学生说:“‘安踏’——我选择, 我喜欢。”          第三天,学生穿混混装进校,校长说:“不可以穿混混 装上…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理趣”和“情趣”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欣尝的一个理论向题。理本身是抽象的,抽象的理论一般是不能唤起读者美感的,但理而有趣,却是美学中一个课题了。 清朝文艺批评家沈德潜曾在《诗说啐语》小说到诗中的理趣问题。他说:“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  相似文献   

13.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声音     
《科技潮》2005,(6):3-3
“我去超市专挑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或者字样的东西买,可说句实话,到底是不是‘绿色’的我也不清楚。这些东西要是还不安全,别的就更没法吃了。我好像已经得了‘食品恐惧症’,看什么都不放心。我家预备了一把牙刷,凡是能刷的水果、蔬菜在吃之前都要好好刷刷。”日前,在一家电视台做记者的刘畅针对媒体频频暴出的“苏丹红”、“哥罗芳”、“石蜡油”、“丙稀酰胺”、“双氧水”等食品和护肤品的安全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阴阳五行没有科学的影子,连‘伪科学’都谈不上,简直是反科学”。针对“东方思维是否能拯救现代科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计数鱼类的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汉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主要有“条”和“尾”等。“条”是人们运用了隐喻的认知语义扩展方式,而“尾”则是转喻。日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有‘本’‘匹’‘头’‘枚’‘尾’和‘杯’等。其中,‘颈’‘尾’是转喻的认知语义扩展,‘匹’‘本’‘枚’‘杯’是则隐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探究学生喜欢张扬个性但作文中又失去真我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抗’创新”,二是“教师思想‘鲜’创新”,三是“学生思想‘惧’创新”。教师指导学生写“真我”作文的有效方法:一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我”,二是在作文训练中要关爱“真我”,三是要注重学生做人与作文的“真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读来编往     
《科学世界》2010,(1):94-94
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看《科学世界》也有两年了。两年来,《科学世界》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正如你们所说:“《科学世界》不是用‘Ctrl+C’和‘Ctrl+V’得来的,每篇都是原创。”也正是通过阅读杂志,我得到了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口语戏乐流变中的乡语改调,一为静态为主的"‘改’"之‘不改’";另为动态为主的"‘不改’之‘改’"。乡语改调时所生动地呈现出的"地、心、语、乐、情、美态递为反映"之自然优生流程,十分鲜明地展示出我华夏农业文明中口语音乐文化繁衍过程中的某种优势,此实乃中国口语戏乐能得以长期流传、广泛流行的生命攸关之根把。同时也从中无比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中华民众所崇尚的"熟悉中新鲜"的美学定位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商友敬说:“‘知识’由两个层面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脾;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萨特在谈到阅读时说,“它是被引导的过程”。如何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地链接?以教促学”的“阅读境界”,使教学的内涵拓展到了人文情愫中?在这些疑问的统领下,从阅读文本前、中、后三个时段,对文本的背景链接、主题链接和体验链接进行实践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与拉美的‘过度城市化’相反,中国城镇化的明显特征是‘浅度城市化’,城市化率只有‘统计意义’,而没有真正实现与其相匹配的‘人文意义’,也没有达到与其相适应的‘经济意义’。”在9月25日的“转型期的城市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发表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