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郝颖  李杨  刘延芳 《科技信息》2011,(24):295-295
园林是组织和引导游人观赏景物的驻足空间,与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造园要素一起组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而园林道路又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设计,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的划分是否合理,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园林绿地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得体的山石点缀、构筑造园,及古人在造园用石方面谨慎而注重布局的经验,针对目前新营造的园林中不顾及环境条件,不考虑建筑风貌,随意到处堆叠庞大的假山的状况,提出了合理的山石造园的措施与体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声景角度为中国古典园林水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借助探讨水声景的空间营造手法,为园林声景理论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建议,为营造出更有特色的水声景点奠定良好基础。【方法】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声景实例探究水声景点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古典园林声景的3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34个水声景点,分析蕴含声景要素的空间营造要点。【结果】水声景点常借助地形高差、山石堆叠或者天然山泉产生声音,分为流水、跌水、泉水3种类型。声源分布类型包括点状、线状和面状分布。空间环境上,常采用植物、山石、墙体、水体等要素对水声景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围合,包括整个声景点被围合、声源处被围合、接收点被围合等方式。接收点上,亭是被采用最多的建筑形式。【结论】中国古典园林水声景的营造手法主要以流水为乐声,借山石地势以围合空间,设亭以欣赏水声。  相似文献   

4.
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青年时代的躬耕之地,千百年来一直被作为众人纪念诸葛亮的公共园林。该纪念性公共园林以三国汉文化为主要根基,将园林的规则布局与自然布局相融合、规整的园林建筑与清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幽静自然的风景式园林景观。南阳武侯祠在造园上尊重原有地形,巧妙安排空间序列、植物配置、山石水体,营造出一种幽静、淡雅、古朴的自然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5.
刘晓丽 《大自然》2012,(1):62-65
颐和园是我国驰名中外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郊,也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距离紫禁城大约15千米,曾经被称作清漪园。在清漪园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间,这里是一片湿地,万寿山那时叫翁山,山前有个翁山泊,后改名为西湖。在翁山西湖一带,水草丰茂、景色秀丽,人们常常来此登山游湖、吟诗作赋。  相似文献   

6.
山石是我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通过分析山石在园林中的几种表现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探讨了山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营造自然景观、追求自然艺术境界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普陀宗乘庙     
《科技潮》2002,(8)
河北省承德是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所在地,在它周围的“外八庙”中有一座名叫“小布达拉宫”的藏式建筑即普陀宗乘庙。从远处望去气势雄伟,是西藏以外的最具藏式建筑风格的寺庙。  相似文献   

8.
以抚州地区传统建筑上广泛使用的石材印山石为研究对象,测定印山石样品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同时采用XRD、XRF、ICP、SEM等分析方法探明印山石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并且测试了新开采出的印山石原石和明代建筑上的印山石样品,以进行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印山石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较低,脆性较低,具有较高的可钻性。印山石的主要矿物组分为石英、透长石和钠长石,且石英含量较高,SEM照片显示其晶粒尺寸小且分布均匀,并且原石样品和明代建筑上采集的样品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材料性能方面,印山石的装饰性能要高于其力学性能,是非常优秀的装饰石材。印山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稳定性高,并且杂质较少,同时其晶粒尺寸小且均一,是其具备突出的艺术表现力和抗风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任园 《科技资讯》2009,(35):85-85
中国是世界园林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与古希腊、西亚并称为世界造园史中的三大园林流派。中国古典园林大致可分为皇家苑囿园林、文人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中国园林从始于殷周的雏形"囿"到今天,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建筑宫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敬德 《菏泽学院学报》2008,30(3):100-104
东汉时期皇家园林获得巨大发展,休闲娱乐性逐渐增加,但狩猎军事功能依然存在。这些园林多以天然环境为主体,保存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具备原初的自然保护区性质;同时,基于皇家园林内丰富的山林水泽、动植物资源,在发生天灾人祸之时,皇家园林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资源储备基地,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殿试最早出现于武则天时代,而作为制度正式确立则是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殿试的难度不大,但却是决定名次的一次考试;殿试的形式并非单一,它有三种类型:文举的常科和制科及武举;通常人们认为伴随殿试第一名的出现有了状元的称呼,可状元的出现要早于殿试;而参加殿试的进士们自赵匡胤后才统称为天子门生,天子门生实为皇帝控制科举的产物;状元由皇帝钦点,有时与运气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宋代存在文武举互换现象,文举改换武举是有“文人武化”的基础,而文举难考和经济条件限制是促因。武举改换文举成功者多以文武双全自居,体现出其根深蒂固的“文人”身份认同感,故宋代禁止武举试换的举措未能成功。但只有中武举后试文举的,却没有中文举后再试武举的。这些都是宋代“文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八贤王”。关于他的原型,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有人认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也有认为是其第二子赵德昭,还有认为是太宗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俨。笔者对上述说法经过考证,以为“八贤王”的形象是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结合宋初宗室轶闻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14.
娱乐、抒怀与社交是词的主要功能。晚唐、五代和北宋词主要是以音乐形式应用于娱乐场合。北宋中期以后,随着词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其社交功能逐渐增强,宴词、寿词大多是社交活动的产物。进入南宋,国事变迁,词的创作与传播环境发生变化,抒怀言志成为词的主要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宋元小说话本中存在大量的有关两宋帝都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东京昔日梦华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对临安时下繁荣的再现.这些描写的叙事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唤起受众的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二是为小说的情结安排提供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环境;三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四是帝都场景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两宋江右文化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兴盛,其成因也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有外因带来的机遇,也有内因成长的历程。交通枢纽的注入是其形成的重要因子;北人迁赣、中原经济文化的加入是其形成的催化剂;独特的地理环境、远离战乱是其产生的肥沃土地;本土的耕读之风是其形成的坚实基础;教育的发达是其形成的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17.
塞尔赫,是清前期满族宗室中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在满族文学史中地位较高,影响较大。其诗集《晓亭诗钞》为后世所推崇,成为一代宗室诗人之代表作。他从崇唐尊宋的窠臼中解脱出来,独树一帜,以其独特风格成为清前期满族文学史的代表诗人。重点从塞尔赫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刘涛 《枣庄师专学报》2010,27(1):129-133
宋代《春秋》学者众多,相关著作丰富,春秋学成为经学中的“显学”。作为一种“经世之学”,春秋学随着政治抗衡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出现意识的转变。“尊王”与“攘夷”是春秋学的主流意识,北宋偏重“尊王”,南宋侧重“攘夷”。民族矛盾与战争贯穿整个赵宋王朝,“攘夷”也为两宋《春秋》学者所重视。南宋由于处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攘夷”成为最强的时代之音。而重在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伦理纲常的北宋“攘夷”的态度也相当明朗。生活于北宋前期的孙复和中期的刘敞,他们的春秋学的著述经世色彩强烈,其“攘夷观”不仅丰富了北宋春秋学的华夷观念,也针对时政提供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东汉的皇宫宿卫体系是在继承西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而形成的。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非常严密、宿卫军权高度集中,这利于东汉皇权的集中和强化。然而,东汉后期,随着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他们为把持国政,都争相把控制皇宫宿卫力量作为争夺权势的强力后盾,使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成了外戚和宦官削弱和控制皇权的凭借。  相似文献   

20.
公元8世纪末,藏传佛教已在藏彝走廊北部地区开始弘传,全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与佛法的弘传是同步进行的。各教派寺院的相继建立也成为该派在这一地区传播的标志。宋代及以前是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初始阶段,元明时期是寺院的发展阶段,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寺院发展的兴盛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