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叠加与互制,是陇南社会经济地域系统落后的外在表现;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系统的结构功能不完善,而结构演潜的延滞性进一步恶化了地域系统的协调性;区域基础设施的残缺不全和人文思想意识的落后,使地域系统表现为强烈的封闭性;地域组织的离散性,使地域系统内部的整合力受到抑制,而区域中心城镇发育不足、城乡互动机制的弱化,进一步降低了地域系统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2.
区域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北京山区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开发的研究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建设速度和效益,同时对现代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述了地域系统的概念、结构与机制,提出了地域系统优化目标是PRED协调发展,以及对北京山区地域系统分析与调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元研究: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其研究核心既不是人地关系,因为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只是地理学,也不是地域系统,因为研究地域系统的学科也不只是地理学,而是着眼于地域系统角度的人地关系或着眼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的确立是以对地理学研究课题的中心的稳定性问历史根据,以对地理学基本概念的复合为逻辑根据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应该从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等方面来认识研究,同时,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状态和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论述了人地关系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要素流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和系统同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正是通过要素的有机滚动及其组合,各个系统之间才产生正反馈与负反馈,才构成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要素流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研究的根本.本文对要素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要素流动与组合的特点,阐释了要素流动的影响机制及其遵循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新区经济活动对城市地域系统的影响。方法用系统观、区域观从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服务活动3个方面对高新区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机制进行分析。结果高新区的研发活动包括扩散、传播及联合开发、成果转让、创办企业;生产制造活动包括生产流程的内部分工、产业的前向后向联系和对城市企业的辐射带动;服务活动包括行政服务、中介服务和金融服务。结论高新区对城市地域系统影响很大,协调好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利于物质、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地域系统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6.
1.经济区的概念经济区属于区域的一种.它可以是经过系统的经济区划、按一定的层次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苏联的基本经济区、经济行政区、州内经济区和基层经济区等,也可以是根据某种需要单独划出的地域范围,如我国的上海经济区、山西能源经济区、京津唐国土规划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经济区也是一种经济网络.在经济网络产生的同时,也就产生了经济网络的地域系统.构成经济网络地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就是经济区.它是一个地域单元,是一个实  相似文献   

7.
佛山城镇空间的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及其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带.城镇密集带是经济要素最为活跃的地区.其空间结构的组织和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结合空间极化理论和空间组织理论,分析了佛山市城镇空问系统的发展过程,指出佛山城镇空间的发展是自组织和被组织过程的统一,这种过程通过不断的极化一反极化、调整一再极化作用的驱动.目的是要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系统。而佛山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正适应这一城镇空间发展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城镇非密集地区的“边缘化”和空间组织退化;科学的区域空间组织通过组织形态优化和组织层次提升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的发展.区域空间组织的实质是经济资源的地域配置和动态关联.在城镇非密集地区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空间安排塑造区域空间结构的主体架构,企业的区位选择构成区域空间组织的基本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海洋运输历来是国际货运的主渠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各地区开放发展与对外经济联系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港口承担货物运输的规模越来越大,通过进口与出口的互动式整合使港口--腹地日益成为集世界互补性产品及互补性资源的开放性地域,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越来越密切。文章旨在论证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分析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其他规律性问题及其应用提供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海洋运输历来是国际货运的主渠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各地区开放发展与对外经济联系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港口承担货物运输的规模越来越大,通过进口与出口的互动式整合使港口--腹地日益成为集世界互补性产品及互补性资源的开放性地域,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越来越密切.文章旨在论证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分析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其他规律性问题及其应用提供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的理论转型、关键途径以及相应的碳中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未来适应“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规划应对的难点和重点,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建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双碳”责任区域分工体系、探索从“空中”到“落地”的减排增汇规划理论体系、研究助力碳中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规划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城市低碳发展方向及“双碳”战略内涵,审视国土空间规划在碳技术系统集成、碳效益量化评估、碳目标有效实施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规划目标、规划尺度、规划视野、规划技术、规划对策等5个方面适应性转变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用途管制的特点,指出应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治理为抓手,从资源足迹核算、全空间整体统筹、多层级有效传导和全周期系统监管4个维度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响应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城市空间碳排放的数字化技术中轨迹数据挖掘是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技术为空间碳源和碳汇数据的准确获取和分析提供了动态数据信息平台,可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要素管控效率,促进城市领域的碳减排。基于数字化分析方法发现:生态脆弱性识别与安全格局构建是建立生态韧性城市空间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利用遥感技术测算碳汇过程中的同一类型内容由于地理特征不同带来误差的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城市空间碳汇精准计量需要通过宏、微观相结合,多平台、多时段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领海划界问题在民国时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内外因素的刺激下,中华民国政府经过几次讨论,于1931年颁布了三海里令,标志着中华民国领海制度的正式建立,这在中国领海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除三海里令的颁布外,中华民国政府还颁布了其他一些领海法令,表明中华民国在领海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当然,民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不足也是显然的.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13 个区县为研究对象, 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模型, 分析乡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旅游休闲五项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 并探讨其未来的功能定位。结果表明, 乡村地域各类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近郊平原区, 农产品生产功能集中于远郊平原区, 生态服务与旅游休闲功能集中于远郊山区。受经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地形条件及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近郊平原区、远郊平原区和远郊山区三类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五项功能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将结合地区资源现状及发展差异, 围绕区县乡村地域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各区县乡村功能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土规划是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是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有效途径;而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国土规划追求的重要目标.当前,国土规划中存在的环境规划问题很多,例如规划的时空性、刚性、经济效益的侧重性和规划调控手段的缺乏性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因此,进行国土规划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使国土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7.
 梳理了智慧国土规划管理的概念与内容演进,总体框架、数据体系、技术体系的进程,相关政策导引和规范标准支撑状况,以及部、省、市三级实践探索成果进展;明确了中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在数据整合、技术集成、平台构建、标准支撑、应用探索等多维度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优化完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探索实现规划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变、实时感知国土空间的动态变化与管控需求、深化完善体制机制和规范标准的支撑、集成运用云边端及区块链技术5个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乡村地域共同体及其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乡村地域系统的剖析,提出了乡村地域共同体的理论概念,分析了乡村地域共同体的结构与功能,并从理论和实验操作两方面探讨了反映和描述乡村地域共同体的指示因素集和指标体系,从而为建立乡村发展的地域结构理论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分析港闸区土地在时空上的利用特征,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政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港闸区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其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动态性、过渡性及非农化、非耕地化速度快等基本特征.研究结论:城乡结合部应坚持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政策,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减少,加强区内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的扩张速度,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