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水杨醛、二溴乙烷、丙二胺和二溴二甘醇为原料合成了新双氮杂冠醚配体,1,5—双(1,12—二氮杂—3,4:9,10—二苯并—5,8—二氧杂环十五烷—N—)—3—氧杂戊烷(L1),及其Cu(Ⅱ)、Co(Ⅱ)、Ni(Ⅱ)和Hg(Ⅱ)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IR、1HNMR,MS和电导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Cu(Ⅱ)与3,5-二溴水杨醛缩邻氨基酚(简称BSAP)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形成络合物导致体系荧光猝灭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测定痕量铜的新荧光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聚环硫氯丙烷与咪唑进行高分子反应,合成了以聚硫醚为主链、侧链带有咪唑基团的螯合树脂(简称PSIM)。该树脂对Au(Ⅲ)、Pd(Ⅱ)、Pt(Ⅳ)、Ag(Ⅰ)等贵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mmol金属离子每克树脂)分别达6.01、5.53、3.43和4.73,对Hg(Ⅱ)的吸附次之,对Cu(Ⅱ)、Zn(Ⅱ)、Cd(Ⅱ)很弱,而对Pb(Ⅱ)不吸附,并考察了介质酸浓度对PSIM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八种不对称二烷基硫醚和两种对称二烷基硫醚.测定了它们的沸点及收率,研究了其对Au(Ⅲ),Pd(Ⅱ)的萃取性能,并与两种对称二烷基硫醚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对称二烷基硫醚不但有对称二烷基硫醚对Au(Ⅲ),Pd(Ⅱ)高萃取率的优点,且具有明显的结构效应,其结构效应在Pd(Ⅱ)的萃取中比在Au(Ⅲ)中明显.硫醚的烷基支链化对Pd(Ⅱ)萃取的影响大于Au(Ⅲ).  相似文献   

5.
用二乙醇胺、乙醇胺及三乙醇胺与反应性氯甲基化纤维进行胺化反应,得到含氮量分别为2.26、2.71、1.86mmol/g的功能纤维(编号依次为Ⅰ、Ⅱ、Ⅲ).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纤维Ⅰ在pH=2.5对An3+的吸附量达最大(550mg/g),纤维Ⅱ和Ⅲ在pH=2.0对An3+的吸附量分别为620和409mg/g它们都能将部分吸附态An3+还原成单质.纤维Ⅰ对吸附态An3+的还原百分率随pH值的升高而提高,pH。5.0时达87%.pH=2.0时纤维Ⅱ和Ⅲ对An3+的还原百分率达100%;纤维Ⅰ、Ⅱ对An3+的吸附量随溶液温度升高而提高,另外,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纤维Ⅰ对An3+的吸附量减小;在非水介质中,纤维Ⅰ、Ⅱ对Au3+的吸附量比在水中小,但也能将部分吸附态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纤维Ⅰ对Au3+的吸附在50min可达饱和吸附量的一半(即t1/2=50min).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吸附在纤维Ⅰ上的金聚集成粒状.  相似文献   

6.
由二溴水杨醛缩氨基硫脲与Cu(Ⅱ),Ni(Ⅱ),Zn(Ⅱ)合成了3种新型固体配合物。并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MLB·nH2O〔M=Cu(Ⅱ),Ni(Ⅱ),Zn(Ⅱ);B=Cl-·OAc-;n=2,1,0;L=3,5-二溴水杨醛缩氨基硫脲负离子〕,并推断出了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V(V) - Mn( Ⅱ) - 二安替比林基( 间一羟基) 苯基甲烷(DAm HM) 显色体系中, Cu ( Ⅱ)具有阻化作用. Cu( Ⅱ) 量在2-0 ~8-0μg/25mL 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由此建立了测定痕量Cu( Ⅱ) 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相似文献   

8.
等点时Cu(Ⅱ)与HSA与BSA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等电点时Cu(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或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Scatchard图分析表明,HSA和BSA对Cu(Ⅱ)各有1个强结合部位,它可能位于白蛋白分子的N-端三肽段上,为全面反映Cu(Ⅱ)与HSA或BSA的结合情况,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等电点时Cu(Ⅱ)-HSA和Cu(Ⅱ)-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1的数量级为10^4.Hil  相似文献   

9.
球形大孔聚氯乙烯树脂(PVC)与多乙烯多胺反应,生成胺化交联树脂.胺化树脂与含硫试剂和异硫氰酸苯脂反应,制得不同硫脲结构的TU-Ⅰ和TU-Ⅱ螯合树脂.TU-Ⅰ对Au(Ⅲ),Pt(Ⅳ),Pd(Ⅱ)有很大的饱和吸附量,吸附Au(Ⅲ)时出现边吸附边还原析出金的现象.TU-Ⅱ在低酸度下对Pd(Ⅱ)的吸附率仅为15%,而对Au(Ⅲ),Pt(Ⅳ)的吸附率仍在90%以上.TU-Ⅰ,TU-Ⅱ不吸附或少量吸附贱金属离子,显示出对贵金属离子的高选择性吸附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合成5种Eu(Ⅲ)-β-二酮-二苯胍三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测定其组成分别为Eu(AA)4.DPG(Ⅰ)、Eu(BA)4.DPG(Ⅱ)、Eu(DBM)4.DPG(Ⅲ)、Eu(PMBP)4.DPG(Ⅳ)和Eu(TTA)4.DPG(Ⅴ),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Ⅰ-Ⅳ在室温(298K)和液氮温度(77K)下的荧光发射光谱,应用群论方法和Judd-ofelt理论对低温精细光谱  相似文献   

11.
该文证明一类非线性抛物型方程u_t+A(u)+g(z,u,Du)=f(z)的解之存在性,其中A是一个Leray-Lions型算子,g(z,u,ξ)除了满足符号条件g(z,u,ξ)·u≥0外,对u的增长没有限制,关于|Du|自然增长,即|g(z,u,ξ)|≤b(|u|)(|ξ| ̄p+c(z))。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八种不对称二烷基亚砜和两种对称二烷基亚砜.研究了它们对Au(Ⅲ),Pd(Ⅱ),Pt(Ⅳ)的萃取性能,并与两种对称二烷基亚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对称二烷基亚砜对Au(Ⅲ),Pd(Ⅱ),Pt(Ⅳ)的萃取除与水相酸度有关外,还具有明显的结构效应.对Pd(Ⅱ),Pt(Ⅳ)的萃取能力减小的次序与烷基碳数以及支链化程度的次序相对应,因而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对Au(Ⅲ),Pd(Ⅱ),Pt(Ⅳ)的萃取分离有重要意义.碳链长,支链化程度高有利于Au(Ⅲ),Pd(Ⅱ),Pt(Ⅳ)的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三种新的有机荧光试剂:4CRACP—Ⅱ,4BRACP—Ⅲ,4IRACP—Ⅳ,确证了其结构,研究了荧光性质,发现Ⅱ在弱酸性介质中具有较强的荧光。pH=5.3时,它与Cu(Ⅱ)形成荧光络合物,λ_(ex)/λ_(em)=310nm/408nm,检测限5×10 ̄(-4)μg/g。讨论了卤素对 ̄1HNMR、MS及F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新试剂N-丁基-N′-(对氨基苯磺酸钠)硫脲(BPT)与18种阴离子和26种阳离子反应.在氨性介质中,与银呈茶色,与Cu2+呈蓝色络合物.BPT对Ag+和Cu2+的检测,灵敏度高(cAg+=2μg/ml,mAg+=0.05μg;cCu2+=0.5μg/ml,mCu2+=0.017μg),选择性好,用于矿石,阳极泥及生物试样分析均获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聚醚型低聚物POA为流动载体,采用整体型液膜装置,在HAuCl4(aq.)1,2-二氯乙烷/硫脲(aq.)体系中研究了金(Ⅲ)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金(Ⅲ)的迁移速率和迁移率与原料液中金(Ⅲ)的浓度,膜相中流动载体的浓度,接收相中硫脲浓度以及介质酸度等因素有关。POA载体可分别从Au(Ⅲ)-Pt(Ⅳ)和Au(Ⅲ)-Cu(Ⅱ)-K(Ⅰ)混合液中选择性地迁多金(Ⅲ),而迁移其它离子。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异而醚对Ga(Ⅲ),Zn(Ⅱ),Cu(Ⅱ)和Fe(Ⅲ)的萃取效率及加入不同浓度的Zn(Ⅱ)和Cu(Ⅱ)对异丙醚萃取Ga(Ⅲ)的影响及Ga(Ⅲ)的平均回收率。Ca(Ⅲ)的平均化学产额为97.4%。在1mL的枸橼酸镓注射液中杂质元素Zn,Cu,Fe和Ti的含量分别为:0.64μg,0.65μg,0.40μg和0.74μg。  相似文献   

17.
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Cu(Ⅰ)对马脾脱铁铁蛋白吸收Fe(Ⅱ)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在低Cu(Ⅰ)浓度下,[Fe(Ⅱ)]/[subunit]≈40,pH为6.5的(CH2)6N4-HCl缓冲体系中,Cu(Ⅰ)可明显促进马脾脱铁铁蛋白对Fe(Ⅱ)的吸收,同时探讨了Cu(Ⅰ)与马脾脱铁铁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异丙醚对Ga(Ⅲ),Zn(Ⅱ),Cu(Ⅱ)和Fe(Ⅲ)的萃取效率及加入不同浓度的Zn(Ⅱ)和Cu(Ⅱ)对异丙醚萃取Ga(Ⅲ)的影响及Ga(Ⅲ)的平均回收率,Ga(Ⅲ)的平均化学产额为97.4%。在1mL的枸橼酸镓注射中杂质元素Zn,Cu,Fe和Ti的含量分别为:0.6μg,0.65μg,0.40μg和0.74μg。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8-QAQ与Cu(Ⅱ)在PH=8.4缓冲溶液中的显色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此反应测定Cu(Ⅱ)的灵敏度较高,表观摩尔吸收系数为5.9*10^4L.mol^-1.cm^-1,线性范围0.8-1.6μg。应用于大米中微量Cu(Ⅱ)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CS2在Ag-S键中的单核插入产物(Ph3P)2Ag(S2CSR)R=C6H5或C6H2Pr-2,4,6)与1,2-二溴乙烷-异丙醇混合溶剂反应,生成了一个中性四核银簇合物(Ph3P)4Ag4Br4,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其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