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淮南潘集一矿11—2煤层层间滑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集一矿11-2煤层间滑动构造发育,层滑构造特征表现为顶底板揉皱楔入煤层中使得煤层破碎,煤质变差,顶底板凹凸变化.煤层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薄煤带发育.矿区层滑构造主要分布于中西区浅及中深部位置,对煤层厚度影响较大.为了探明矿区层滑构造的成因机理,对矿区层滑构造特征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潘集一矿11-2煤层滑构造主要表现形式为断裂式层间滑动,说明矿区层滑构造主要是受矿区断层的牵引作用所致.将11-2煤层滑构造分为揉皱型、断滑型和断裂型,矿区西部层滑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型和断滑型,中部主要表现为揉皱型和断裂型,东部未开采区主要表现为断滑型,为矿区生产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杉木树煤矿层滑带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作了观察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和X光衍射得出层滑带物质成分的微观表现和组合特征;明确提出层滑构造发育的两个基本力学条件;系统阐述了褶皱过程中地层倾角对层滑强烈程度的控制作用;预测了该矿层滑薄化带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层滑构造及其分布规律的预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丁晶 《科技资讯》2009,(10):148-148
层滑构造是煤矿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现象。层滑构造的发育将对煤层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层滑构造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指出了层滑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层滑构造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了层滑构造不仅使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和煤体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煤层的煤化程度提高,灰分增加。分析了层滑构造引起煤厚变化的几种成因方式,解释了煤质变化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揭露大面积层间滑动构造的收集整理,初步总结了翟镇井田二层煤层间滑动构造表现形式及其发育规律,认识层间滑动构造与其它地质构造的关联性,对下阶段工作面层滑构造范围、影响煤层变化程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永春上姚井田煤矿缓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姚井田缓断裂构造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区内缓断裂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控煤关系,尤其是煤系地层中的推覆和滑覆断层对含煤地层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影响,从中进一步掌握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规律,对矿区今后的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上姚井田缓断裂构造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区内缓断裂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控煤关系,尤其是煤系地层中的推覆和滑覆断层对含煤地层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影响,从中进一步掌握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规律,对矿区今后的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恒新 《科技信息》2012,(28):391-392
阜康矿区“白杨河-四工河普查区”八道湾组煤层分布于和八道湾向斜(W7)两翼构造单元中。由于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煤类分带:“长焰煤带和气煤带”。普查工作中对47个钻孔227个见煤点的煤心样测试成果进行了统计和研究,通过分析N-煤层在不同构造位置所发生的煤类变化,说明了动力变质作用是影响煤类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总结分析了皖北前岭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现象及基本特征,确定了同一井田在煤层瓦斯含量等相近的条件下,煤体结构的破碎是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煤层滑褶构造区,滑褶构造体的前端应是因局部残余构造应力集中和煤层增厚而成为煤与瓦斯的强突出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箭竹坪矿区含煤岩系特征,阐述了该区的控煤构造特征及与煤炭资源赋存的关系,即箭竹坪向斜在其褶曲轴部厚度加大,两翼煤层厚度相对变薄;F0滑覆断层以脱底式影响着煤系地层;F1正断层的上盘附近的煤层,在沿倾向多发生因煤层层闯滑动,以磷片流、碎柱流和粘塑性流等发生宏观变形,在沿走向上则变化不大;F2、F4、F5正断层的下盘附近的煤层,而正断层的下盘煤层不仅保存状况有利,而且是厚煤区,是煤炭开发的最佳地段。  相似文献   

11.
大田县水井坑矿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含煤条带中-北段,煤系地层以"天窗"的形式分布在矿区的北部沟谷一带.区内地质构造发育,发育多条缓断裂构造,对煤系地层的赋存影响较大,对该区构造控煤的研究,对本区及外围的找煤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煤层地应力、热演化程度、埋藏深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渗透率的发育机理,认为煤储层渗透率是煤阶与地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地应力控制煤储层割理开启程度和方向,改变储层的孔隙结构;煤岩热演化通过改变岩石力学性质来控制割理发育,二者共同控制煤储层割理的大小,进而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发育,而埋藏深度与渗透率相关性不强.选取煤层渗透率主控因素进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煤层气储层为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煤阶与地应力”渗透性二元预测模型,对研究区渗透率的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地应力控制了渗透率的分布,而煤岩热演化程度对渗透率分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煤层气储层高渗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斜坡带地应力松弛部位,而在应力相对集中深部煤储层为低渗区.  相似文献   

13.
煤层断层形成的岩体综合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讨论在构造应力场相似条件下,煤层项底板岩体力学性质与煤层断层之间的关系。文中利用了岩体综合强度表示方法,提出了煤层断层的形成受构造应力场和煤层顶底板岩体力学性质两个因素的控制,在岩体综合强度为某一区间时有利于煤层断层的发育,该方法可用于分析多媒层开采矿井或区域构造比较简单的矿井中煤层断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变质程度肥煤的煤质指标、胶质层指数、基氏流动度和奥亚膨胀度进行分析,并对其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的肥煤具有明显不同的煤质特征,低变质程度肥煤具有高挥发分、高流动度和高膨胀的特点,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以细粒镶嵌结构为主;高变质程度肥煤具有低挥发分、低流动度和低膨胀的特点,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以粗粒镶嵌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15.
以组成不同的3种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计算法、扫描电镜等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自行研制的三轴瓦斯渗流仪对其内部的瓦斯流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由不同煤粉制备的型煤试件内部结构不同,但煤粉颗粒直径对煤样内部结构影响并非线性;煤样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瓦斯流动特性复杂,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且煤样初始瓦斯流动速度小于煤样破坏后的流动速度,瓦斯流动特性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煤样内部结构对其内的瓦斯流动特性影响呈非线性;煤样组成对其内瓦斯流动影响的应力状态的敏感性很强,煤样初始结构越复杂,对轴向载荷敏感性越差,而对围压的敏感性越强。  相似文献   

16.
张氏红山茶叶片适应于环境的解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氏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Ye是一年多次开花的植物,它具有全缘、倒卵形的叶,其异面叶具有异型结构的特点:叶的上表皮由1层偶见2层、下表皮由2层细胞组成复表皮,角质膜上覆盖着颇厚、透明的蜡被层;气孔器主要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口略凹陷,保卫细胞外面常由3个不等大的副卫细胞包围;栅栏组织由1层、偶见2层圆柱状的细胞组成;海绵组织多数,常见首尾相接连成网状;叶脉维管束由纤维细胞组成的扁圆形的维管束鞘包围,维管束鞘两端开放,小脉维管束鞘则由薄壁细胞组成;中脉的维管束鞘外具有多层的基本组织细胞,在接近表皮处基本组织中有大型的石细胞,在下表皮紧靠复表皮处分布石细胞带,带宽1~3个细胞,石细胞外形不规则,分枝粗短或不分枝;石细胞带的内侧为海绵组织细胞。张氏红山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表明它是旱生性的中生植物,具有适应强阳光生长的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17.
Mesocarbon microbeads (MCMB) with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excellent sphericity and no obvious conglutination have been prepared with a coal tar pitch containing quinoline insolubles (QI) as the raw material. Optical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structure of the MCMB.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EM technique shows the structural information of MCMB clearly in the form of micrographs even when the structure of MCMB is complex, while the optical technique is useful for analysis of the regular structure of the mesophase spheres but cannot be effectively used to analyze either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green MCMB or the structures of the further heat-treated on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 layers, the structures of the as-prepared MCMB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could be classified as (I) Parallel Layer type structure and (2) Bent Layer type structure with the carbon layers gathering at one or two points in the MCMB. In the experiments, SEM is also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s of MCMB that are heat-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MCMB without any further heat-treatment show no layered-carbons, while the ones heat-treated at temperaturehigher than 1000℃ exhibit obvious layered carbons across their sections. When increasing the heat-treatment temperature, the carbon layers become thinner and flatter.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煤系气共生成藏作用,寻找分布有利区,实现共探共采,利用统计分析、测井分析、压汞实验、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等实验方法,对河北省邯邢地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气成藏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开展研究,并划分煤系气分布有利区.研究区煤层和暗色泥页岩为主要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有机质成熟度介于0.61% ~2.85%;致密砂岩孔隙度平均值为5.14%,渗透率平均值为0.03 mD,煤系气储层总体以砂-泥混合储层为主.煤层、泥页岩、致密砂岩和灰岩互为盖层,发育7种岩相组合类型.煤系气共生组合有3种类型,6种组合模式,包括自生共储型、自生自储型和共生共储型.山西组下部和太原组中下部为煤系气主要发育层段.研究区东部和南部构造简单,埋深较大,利于煤系气的成藏,西北部构造复杂,地层抬升,不利于煤系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9.
Coal nanopore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the storage and migration of absorbed gas in coal. A new method for studying coal nanopore structures is proposed. This idea is based on the nano-level resolution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which can be employed to observ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oal nanopores clearly, conduct quantitative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s and obta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coal nanopores are mainly metamorphic pores and intermolecul...  相似文献   

20.
萍乡地区位于萍乐坳陷西部,其安源煤系(安源组分为紫家冲段、三家冲段、三丘田段)储量丰富。不同层段煤层发育特征差异显著,对于不同层段的成煤环境的认识不一。以安源组野外露头剖面和煤田地质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安源组3个段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分析。结果表明,安源组紫家冲段和三家冲段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陆交互环境中的有障壁海岸堡岛体系,三丘田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煤系的发育分布受沉积微环境控制,泥炭沼泽微相为主要聚煤场所;紫家冲段沉积期为主要成煤期,为海进背景下的海湾泻湖-潮坪成煤模式,滨海平原的泥炭沼泽是主要成煤环境,形成的煤层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单一;三丘田段沉积期为海退背景下的为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煤层主要产出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较薄、灰分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