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朱安女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2):9-12
明代杨黼《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所描述的"苍洱境",是白族民间对理想家园的文化生态书写。杨黼对"苍洱境"理想家园的建构既熔铸了白族赖以生存的苍洱山水独特的自然精神,又融合了儒家文化和谐精神与释家禅悦空灵的意趣,体现了白族民间文化对理想家园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2.
3.
4.
5.
通过对大理市、鹤庆县两地"马厂""小城""罗伟邑"三个村庄86户共430人语言的抽样调查和统计,以语言、年龄、性别三个变量分析当地白族使用母语、当地汉语方言、普通话的现实情况及其成因。调查发现白族的语言态度开放:认可母语的民族身份功能和情感功能;主动接受当地汉语方言、对普通话态度积极;认为白汉双语功能互补,大多数人对"白汉双语教育"持积极态度,但对"白汉双文教育"持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6.
茶志高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11)
赵淳及其子侄或能诗,或诗文兼长。赵淳与杜唐、邹祚永等6位诗人结成诗社,不时同游切磋,相互酬唱,题咏流连于大理晴云山一带。赵淳的诗歌创作主"遍游历",内容多表现苍洱风物。赵淳《赵州诗学源流述》是一篇集中评介赵州26位诗人及诗作风格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赵淳对本土诗学源流的自觉意识,其意义不容忽视。因赵淳本人以及家族成员、诗社成员的传世诗作较少,加之无时人批评表彰,故其影响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能最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配偶称谓的变化即是例证。 相似文献
8.
何永福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3)
什么是谚语?谚语是一种用精美的口头韵语形式来表达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它是人的实际经验的结果,对人类行为有规范指导的意义。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她有没有文字记载,都离不开谚语,都免不了要使用谚语。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没有谚语的民族,因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缺少对后代的教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也都不可能不总结、学习前人的经验。白族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左广明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其语言哲学思想的系统形成不可能来自一国、一地、一家、一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汲取了众多学科的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经历无数次的扬弃逐渐成型的。因此,从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探索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源流,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研究他的语言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从考古材料看白族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红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4,31(1):72-78
云南洱海的新石器文化是以稻作为主的定居文化,继之的青铜文化则可分为农业文化与畜牧文化,青铜时代的农业文化与新石器文化有承继的关系,创造上述文化的是“昆明之属”这一古老族群。唐初,该族群在汉文化冲击下,因内部发展不平衡而分为“白蛮”与“乌蛮”。自南诏统一该区,区内多元部族开始了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白族。 相似文献
11.
文军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3)
指标语(Deixis)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靠了指示‘语,得以在语言结构上反映出来。而社交指示(socialdeixis)则是指示语中的一项重要类型。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表达各自的言语行为.根据美国语言学家C·Fllmore(1971)的分类,语言中的社交指示信息可分为七种,其中一种便是“人名、职务或亲属的称谓,如根据说话人、听话人和第三者的关系反映出不同的表达方式。”①社交指示的论述,对于我们在特定的社交语境中的理解称谓的言语功能… 相似文献
12.
皮尔斯指出溯因或溯因推理(abduction)是不同于归纳和演绎的第三种推理,然而皮尔斯对溯因概念的定义是模糊的,于是便出现溯因悖论:溯因既属于归纳又不属于归纳。本文基于贝叶斯方法对归纳的理解和处理,考察了当代两种典型的消解溯因悖论的路径,即辛提卡区分定义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的措施,以及利普顿的IBE理论。指出这两种路径均是行不通的,而贝叶斯方法却可以容纳溯因性归纳和溯因,从而消解溯因悖论。 相似文献
13.
王锋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1,(5):44-49
通过对《普安州志》所载“焚语”与当代各主要白语方言的对比研究,认为至迟到清代中叶,贵州六盘水一带的白族仍然在使用白语;《普安州志》中所记载的焚语,与当代白语各主要方言差别很小,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最能反映出社会因素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的,是不同的称谓形式。大多数的语言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称谓形式:名字和第二人称代词,它们是完整语义系统中的一部分,由“权势”和“同等”语义支配,并且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称谓形式,尤其是名词称谓,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另外,不同形式的称谓实际上也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最能反映出社会因素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的,是不同的称谓形式。大多数的语言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称谓形式:名字和第二人称代词,它们是完整语义系统中的一部分,由“权势”和“同等”语义支配,并且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称谓形式,尤其是名词称谓,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另外,不同形式的称谓实际上也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兰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
从原型研究的角度指出越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合理地想象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亲属关系,是正确交际的起点。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新的称谓元素不断进入越语称谓系统,使其开始具有开放式称谓系统的某些特征,但是从封闭式称谓系统过渡到开放式称谓系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周祜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1982,(1)
云南省大理地区两千多年来即是祖国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汉白人民的交往是很频繁的,南诏、大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要更好地治理这一地区,积极吸收内地的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白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着内地汉族的影响。由于民间的交往,统治者间的战争,以及明代以来的屯垦,有不少内地汉族人民定居或流落在大理地区。他们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与白族人民和睦相处,互通婚姻,有的甚至就融合于白族之中,所以白语中不断增加了汉语的成分,汉族的风俗习惯也不断影响着白族,白族的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族情歌数量众多,样式完备,能集中、典型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及其文化观念,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审美的角度阐释白族情歌的文化特质,旨在发掘白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独特价值,以文化和谐促进民族和谐,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杨发祥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1987,(1)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跷就率兵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继后秦始皇开“五尺道”,打通了内地与西南地区的道路,西汉武帝又在云南设置郡县派官吏治守,隋唐时统治者又继续设立州县,扩大统治。 公元八世纪初到十三世纪初这个时期,云南相继出现于两个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和大理国。时间基本与中原的唐朝和宋朝相始终。这两个政权基本上是今天白族的先民白蛮建立的,它们分别臣属于唐宋。南诏王皮逻阁和大理国主段思平都曾被唐王朝和宋王朝封为“云南王”和“云南八国都王”、“云南节度”。在南诏和大理国统治的五百多年间,云南和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元朝郭松年在他的《大理行记》中就写道“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及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遗风焉。”元以后,云南设立了行省、正式划入中国版图。历史雄辨地证明: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云南的局部和祖国的全局,从来就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下面仅从语言方面来论述这种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艺术史上,"形式"对于艺术的作用及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历来成为美学家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美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形式学说,从中吸取合理因素,获取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即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一、强调价值作用的形式阐明了某种审美理想;二、取得自主地位的形式表达某种审美情感;三、作为艺术本质的形式揭示了形式感的本质作用.于是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形式感是艺术构成的本质要素.艺术即形式是饱含了审美情感与表达某种审美理想,又传达出某种形式感的形式,形式感是它的生命线.还需明确的是本文所谈之形式与具体实存之形状无关,实指逻辑意义上之形式,哲学层面上之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