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荀子·成相篇》因其特殊的句式结构和晦涩难解的篇题,向来受到学者的关注。自唐代杨倞为《荀子》做注以来,历代学者主要从篇题释义文体探源内容解读与文学价值其他问题四个方面研究《荀子·成相篇》,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荀子·成相篇》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对文本的研究也在不断细化。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努力更新研究理念、转变研究焦点,推动《荀子·成相篇》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荀子》心理动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有其独有的语法特征和语用特征。本文对《荀子》中的心理动词进行穷尽性的描述和说明,对其语法功能及内部再分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荀子校释》汇集荀学研究之大成,同时考订是非,解释疑滞,多有发明。但是该书内容繁密,难免偶有疏漏、误释。今摭拾五条,谨献其疑,以补其阙,分别为:"和齐"的"齐"不必改读,"率"字两处误释,"蠲疑"的"蠲"是"■"的借字,"埶在本朝"的"埶"当读为"设","隘慑"同《左传》之"垫隘"。  相似文献   

4.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这个论断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是本文研究的思想范畴重点.  相似文献   

5.
从语义、词性两个方面对《荀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的构成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通过研究发现《荀子》中偏正式复音词的内部构成情况较前代更为复杂多样,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义。这说明《荀子》所反映的战国末期汉语词汇复音化程度的加深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荀子<非十二子>对诸子的批判,是荀、孟在性善恶问题上的分歧,二者在此问题的实质上并没有分歧.<非十二子>和<汉书·艺文志>对诸子分类和批评的不同,乃始于学术批判,根于政治批判.它们的分类不同是源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前人对《荀子》注释的精义固多,却也难免还存在着缪误。通过对《荀子》各家注本失误的具体分析,侧面反映了唐代杨倞以来注释家们在理论、方法上所存在的缺陷及流弊,以期为探索传统训诂学的科学化道路提供一些反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荀子》思想为基础,浅析了在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与《荀子》思想的渊源,即用《荀子》思想阐述了领导者所具备的修养与素质,以及领导者会识人才,会用人才,会惜人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与《荀子》在傅说之状、生活哲理、召与招字义、"中"的传承、日不足惟宿不详等语言文字比读,发现清华简某些篇什与《荀子》在语言特征、思想观念、文本传承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关联性。两者互读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遗留的历史、学术问题,也有益于加深对其著作时代的早晚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流情况的认识。《荀子》可以作为清华简释读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相似文献   

11.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概念的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到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在讨论<诗经>时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荀子》句式丰富多样,基本反映了战国后期汉语言的面貌。本文对荀子连谓式做出用例统计,分析其连谓式的结构规则、句法功能及其构成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在量化描写的基础上,文章对连谓式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自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出版以来,作品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可谓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文中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作品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曹禺《王昭君》问世后,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继而又陷入沉寂。作为昭君戏系列中的一部作品,对它的种种论著给我们提供了多样思路,对该剧研究成果做一个综述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荀子·正名篇》提到"小家珍说",前人多不重视。细绎文意,荀子此论的落脚点既不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也不在如何使用概念的问题上,而是在后王时君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并无本质差别。文中所提出的"期、命、辨、说",不仅是概念的产生方式,而且更是一种言说方式,体现在文本上则是一种文体形式。这种言说方式和文体形式是在"圣王没,天下乱"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其言说方式概言之为"辨说",其文体形式后人称之为"说体文"。"小家珍说"则是相对于"圣人之辨说"和"士君子之辨说"而提出的,虽然主要是一种学术价值判断,但其中也隐含有对于先秦诸子文体的认识,与《庄子.外物篇》所云"小说"概念可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16.
《天论》对于“天人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以及在其阐述的方法中,表现了荀子丰富的逻辑思想及其应用。荀子从论辩需要出发,以当时论战的经验为依据,研究和应用了逻辑理论和逻辑方法。探讨荀子在《天论》中的表现的逻辑思想,从而研究荀子所总结的逻辑思维的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潘甜 《科技信息》2011,(29):165-166,195
《荀子》是中国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本文通过对《荀子》现有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由于译者不同的价值追求以及处于对译文读者的不同考虑,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翻译的现象。笔者将要对这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唐以前的《史》《汉》比较大都就读书的直观印象肆意评论,往往牵连马班的为人,从评价者的主观爱憎出发,上下其手,一般没有客观且强有力的证据来辅佐论点,所以价值不大。但是由于这部分材料是《史》《汉》比较研究的基础,而且历来谈及这些材料的人不能正本清源,牵扯出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辨析与考证。  相似文献   

19.
典故训释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尤以语典的训释难度较大。笺注者往往会因未能察觉原文所用语典而以常语释之,或未能准确理解原文所用语典以及误解作者用典意图而出现误校或误释的情况。试以清人对《荀子》中语典的校释情况为例,对此略作论说。  相似文献   

20.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与文学名著,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十年来,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版本与校注、历史地理研究、郦学史和郦学家的研究及汉语与文学研究等方面。既有集大成的研究成果,也有零散的查漏补缺,对于《水经注》研究其空白与疏漏正在不断减少并日趋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