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差分光学吸收光谱(DOAS)技术中气体吸收结构的重叠问题,提出利用卡尔曼滤波进行光谱校正.卡尔曼滤波是一种递推式的现代滤波方法,它在吸收结构严重重叠的情况下,仍可得到很好的分析结果.文中简介了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分析了卡尔曼滤波原理,并应用卡尔曼滤波对大气中SO2的差分光学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大气中NO2和O3对SO2测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校正重叠,提高了DOAS系统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普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英缝管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缝管捕集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铅元素的最佳实验条件和灵敏度进行了测定、比较,并应用石英缝管原子捕集法测定了水样中的微量铅,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FeSO4 4H2O晶体是一种重要的单晶,在光学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关于FeSO4 4H2O晶体吸收光谱的研究对其应用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引用平均共价因子N,在考虑电子静电相互作用和立方晶场的作用下,通过完全对角化的方法对FeSO4 4H2O晶体的吸收光谱进行计算及对实验结果的一些主要吸收峰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吸收光谱的实验值符合的比较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上转换荧光实验方法研究了竹红菌甲素的线性光学性质及双光子吸收特性,并从分子内氢键及PZ-л共轭结构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竹红菌甲素HA的激发态吸收应为双光子吸收,该材料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存在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检测和拟合处理为常规原子光谱信号建立了数学模型.简要介绍了自制导数测量系统的结构与原理,进而导出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火焰原子发射光谱、冷原子吸收光谱、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和流动注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的导数信号之数学模型.导数信号的强度与分析元素的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提出了导数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人工神经网络法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了实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定标并预测. 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构造了三层的神经网络结构, 用于解决光谱分析中谱峰重叠严重、 噪声较大等问题. 在定标样本数量较大的情况下,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和近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优于线形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完整KMgF3晶体的态密度、介电函数、吸收光谱、复折射率和复数光电导谱.结果表明,介电函数虚部、吸收光谱、复折射率和复数光电导谱的峰值位置与KMgF3晶体的电子结构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它们都与KMgF3晶体的的电子结构有关.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任慧萍  王纪华  赵金莲 《甘肃科技》2013,29(1):44-47,62
针对金川集团公司精炼中控镍基体溶液,利用标准加入法,考察了镍基体对待测元素锌的影响.探讨了微量进样原子吸收光谱法影响因素.选择试验条件,建立了微量进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精炼中控镍基体溶液过程控制分析样品中微量锌的分析方法.此方法具备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样品消耗量少、进样体积准确、通用性强、操作简便、易于控制、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本实验对微量进样方法、进样体积、积分方式、仪器测量条件、样品前处理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精炼中控镍基体溶液中微量锌加标回收率在84.8%~104.8%,相对标准偏差在6.09% ~ 14.22%.测定范围:0.00010 ~0.00X g/L.现场实验表明,本方法与传统的纤维柱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吻合好,误差符合现行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上,对系列钌多吡啶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DNA键合倾向进行研究,分析这些配合物的电子结构性质,合理地解释这三个配合物与DNA键合倾向性质.另外,用TDDFT方法,对三个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进行计算和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并研究配合物的主配体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第一性原理模拟得到了完整的压电材料BaTiO3晶体的态密度、介电函数、吸收光谱、复折射率和复数光电导谱.计算结果表明,介电函数虚部、吸收光谱、复折射率和复数光电导谱的峰值位置存在对应关系,它们均与BaTiO3晶体的的电子结构有关.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祝六军  龚丹宇  仇凌峰  周雄 《实验室科学》2011,14(3):174-175,179
针对传统减压蒸馏装置中吸收塔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的吸收塔.实践证明该吸收塔相比于传统吸收塔而言,具有实验占用面积小、重心低、损耗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压降是吸收塔设计及操作的重要参数,吸收塔内置不同结构的液体分布器时产生压降情况不同。为此,搭建1.2 m吸收塔实验平台,基于不同液体分布器,针对气速与喷淋密度对整塔及局部内件压降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吸收塔中分布器、填料、集液器等部件压降都较小,绝大部分压降集中在除沫器部分;吸收塔内置管式和槽式分布器时,整塔压降随喷淋密度增大有下降的趋势,整塔压降随气速增大而变大。在1 326 m~3/h和1 329 m~3/h的气速下,整塔压降峰值分别为0.45 k Pa和0.445 k Pa。吸收塔内置新型管槽式分布器,整塔压降随喷淋密度增大基本上保持不变,整塔压降同样随气速的增大而变大,在1 350 m~3/h气速下整塔压降峰值为0.375 k Pa,相比内置管式和槽式分布器有较大的优势,且在不同喷淋密度下表现更加平稳。经计算,u=1 362 m~3/h时,吸收塔内置新型管槽式液体分布器相对于内置管式和槽式分布器的整塔压降分别降低16%和12%。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和分析逆Raman吸收的实验规律的基础上,对逆Raman效应的微观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定性地解释了巨脉冲激光强度增加时,吸收强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了一种可能实验条件下的近似吸收强度。  相似文献   

14.
精氨酸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氨酸作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及其特殊的结构特点,一直是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热点。采用精确的杂化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结合四种不同Gaussian型基组优化了精氨酸的分子几何构型。在较高理论级别下,计算了分子的振动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计算结果与实验得到的紫外光谱相符合。该理论研究为精氨酸的进一步应用、分子设计、构效关系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人工神经网络法来预测高分子化学反应产物的性能,通过研究顺丁烯二酸酐与聚乙烯醇反应制备吸水材料过程中反应物的配比、反应体系的温度、pH值以及反应时间等条件和产物吸水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制备最大吸水率的反应条件。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Matlab语言编写神经网络程序,再以实验测得的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然后用训练好的网络对实验条件和吸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加以比较。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用于化学反应产物性能的预测是可行的.为神经网络在化学反应控制预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氨水降膜吸收实验设备,研究垂直管内降膜绝热吸收性能.通过套管换热器调节稀溶液入口过冷度,给予溶液吸收潜力,进行变工况降膜吸收实验.基于传质微分方程推导一种新的舍伍德数计算方法,用于传质性能评估.实验表明,传质速率以及舍伍德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增加吸收压力,稀溶液入口过冷度均能强化传质效果.具有过冷度的耦合传热传质过程传质速率及舍伍德数大于单独的过冷绝热吸收或者耦合传热传质吸收.利用实验结果拟合绝热吸收传质舍伍德数方程,可应用于传热传质分离的降膜吸收器热设计.
  相似文献   

17.
利用 FT- IR和 XRD两种光谱学方法 ,对阳离子表面活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在高岭土、石英砂和蒙脱土颗粒上的吸附进行了光谱学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光谱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矿物颗粒对活性剂的吸附、定性的确定不同矿物粒子吸附量的相对大小和吸附表面活性剂造成的矿物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针对吸收式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了一套竖管降膜吸收实验装置,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对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水和溶液温度、喷淋量及溶液的浓度,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系统的运行情况,得出溶液具有较好吸收率的基本条件,给出了系统最佳运行的参数范围.实验表明,在运行压力达到10 kPa和溶液浓度为50%左右的情况下,当被吸收水的温度高于30℃时,溶液已有较好的吸收速率,此时热源的温度仅为45℃~55℃,这十分有利于太阳能集热系统发挥供热效率.  相似文献   

19.
吸湿相变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中的新热点,其开发应用对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氯化钙作为吸湿相变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改善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提高室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Hybrid nanostructures, comprising of a metal core and a semiconductor shell layer, show great potential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low-cost solar cells due to their unique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However,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fallen far short of the ultra-high efficiency(i.e. beyond Shockley-Queisser limit) predicted by theoretical simulations. This limits the commercial application of these materials. Here, a non-transparent organic solar cell with an array of Ag/ZnO nanowires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fabricated to increase the 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IQE) by a factor of 2.5 compared to a planar counterpart. This result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charge collection efficiency due to the ultrafast Ag nanowire channels. This hybrid nanostructure can also serve as a perfect back reflector for semi-transparent solar cells, which can result in enhanced light absorption by a factor of 1.8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samples. The enhanced charge collection and light absorption can make these Ag/ZnO nanostructures avail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optoelectronic de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