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措施,指出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重点是绿地和湿地的建设。最后针对热岛效应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热岛效应一直是城市环境研究的重点。城市化进程中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深深的改变了泉州市区的城市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它的形成与城市植被、农作物等下垫面性质和城市主导风向等许多因子有关。文章通过对泉州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现象与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泉州热岛效应的成因特点及其与其他气象因素的相互影响,从而提出若干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危害进行了介绍,着重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与监测过程中的作用,并综述了福州、北京、南京和武汉四个城市的热岛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4.
朱烨  周海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6):6576-6591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及城市空间密度日益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导致极端气候发生范围和强度增加,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城市热岛效应现已成为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本文对现有尺度下热岛效应研究方法的技术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尺度上的适用性;此外,对街谷尺度下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就当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数据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街谷尺度下城市热岛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本文旨在为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背景下,深入研究城市街谷热岛效应提供参考,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群玉 《科技信息》2011,(2):115-115
本文在阐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和危害的基础上,介绍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重点分析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普遍措施,旨在减轻热岛效应对城市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量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福州市1988、2000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城市核心区,划分城市热岛效应区,定量分析福州市热岛效应区强度变化和空间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0年和2009年,福州市城市核心区与非城市核心区的温度平均值差值分别为3.67、3.70℃和4.34℃,温度平均值差距增大,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1988年福州市热岛效应区呈现双中心空间结构,2000年趋于多中心空间结构,2009年趋于集中连片分布.基于城市核心区进行城市热岛的提取与划分,可以显著提高研究精度,为城市热岛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宏 《海峡科学》2006,(9):39-40
该文从热岛效应出发,论述了屋顶绿化的种类及其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密度城市受城市热岛效应的不良环境影响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降低地表温度显著减缓城市热岛效应,通过优化城市公园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及制订相关决策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典型高密度城市——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借助Landsat-8 OLI/TIRSEN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通过可视化方法揭示热岛效应的空间格局特征,借助GIS对城市公园绿地进行量化分析和空间分析,评价现有公园系统减缓热岛效应的绩效。基于这些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公园系统布局与优化方案,确定公共绿地规划的合理位置,尽可能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9.
下垫面的热惯量差异是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直接原因,不同下垫面对热岛的影响也不相同,而热岛效应的存在对人类舒适程度及健康均产生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北京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以及基于热岛效应并综合温度、气压、湿度等方面对人体舒适度进行评价.通过对小尺度范围内五类单一性质下垫面对地表温度变化影响以及一定区域内复合类型下垫面对人体舒适度影响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水体、林地、草地、裸地等下垫面对热岛效应有缓解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体舒适度.水泥地面、建筑区等硬化下垫面对热岛效应起到加剧作用,降低了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福州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基于福州市1989年、2000年和2016年的TM遥感影像,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城市核心区,划分热岛效应区,研究福州市热岛效应区的热岛强度变化和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①1989年、2000年和2016年,福州市城市核心区与非城市核心区的平均温差分别为3.67、3.70和5.38℃,热岛效应显著增强;1989年福州市热岛效应区呈现双中心结构,2000年呈现多中心结构,而2016年则呈现连片分布结构.②随着时间的推移,等级较低的热岛效应区不断向等级较高的热岛效应区转化,热岛强度较强的地区面积不断增大.③缓冲距离越远,热岛效应综合指标趋于降低,热岛效应减弱;在缓冲距离相同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岛效应综合指标趋于增大,热岛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1.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合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形成的特殊城市气候,是现代都市的典型气候特征之一。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它的形成与城市下垫面性质和城市能耗等许多因子有关。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森林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城市能源规划以及城市规模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城市规划部门和有关专家应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以期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MODIS地表温度的京津冀地区城市热岛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 2005 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识别城市和郊区, 基于2000-2010年 1, 4, 7, 10月MODIS地温产品探究京津冀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差异, 讨论城区土地利用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季节特征突出。白天热岛与夜间热岛差异较大, 夜间92.8%以上的城镇表现为热岛, 且季节差异小。夏季白天热岛最强, 冬季白天85%的城市呈现冷岛效应。白天水体减弱城市热岛强度, 夜间相反。春、夏季草地增加白天城市热岛强度, 冬季白天为减弱作用, 夜间四季均为增强作用。农田和林地在春、夏、秋季白天减弱城市热岛强度, 冬季白天为增强作用, 夜间四季均为减弱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上海市区各站点的平均温度与近郊站点的温度之差作为衡量城市热岛强度的指标,利用上海市城区和郊区的6个Davis自动气象观测仪每小时观测的记录,对2000年的温差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分析上海市城市热岛强度时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小波分析能在波幅的时间-尺度图上进行宏观分析,低频小波波幅的发展、加强与城市热岛的强弱相对应.上海城市热岛的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上分布不均匀,冬季热岛变化以14 h和26 h尺度为主,而夏季以12 h和28 h尺度较为明显.同一尺度上冬季上海市热岛强度变化明显,变化幅度大(热岛强度最大达5.6 ℃),相对应的波的振荡频率快,振幅较大;夏季反之.  相似文献   

14.
惠州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惠州城市和乡村1962-2008年逐日定时和2005-2008年逐日逐时的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突变检验方法Mann-Kendall统计分析了惠州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及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惠州城市热岛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月和日变化特征,无明显的周变化特征;上半年城市热岛强度明显低于下半年,四季中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日间一般为负值而夜间为正值,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出现在秋冬季节的夜间,最小出现在冬季的午间。(2)惠州年和四季平均城市热岛强度呈逐年显著上升的趋势,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上升具有明显作用,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为城市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提出城市系统工程的命题及其研究框架。方法采用适应性元胞自动机模型、系统评价与调控及博弈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城市增长仿真、城市经济环境系统管理及城市社会稳定的问题。结果基于适应性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城市增长仿真,反映了城市化的客观规律;面向协调的城市经济环境系统管理模型,提供了系统管理的调控变量;城市社会稳定的博弈分析,则给出了城市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方向。结论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框架及其技术路线具有可行性,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一些国内外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园林植物选择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园林植物评价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指出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评价的全面性问题、评价研究的尺度问题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城市园林绿化效益评价研究的三点建议:(1)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效益的综合评价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2)在综合评判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分区案例研究;(3)更全面地研究评价指标,使之既具完备性又具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物理过程, 采用解析法求解能量平衡方程, 构建城市热岛强度计算模型, 为考虑热岛影响的室外建筑热工设计参数修正提供基础模型。该模型包括城市地表能量平衡计算模块和城市冠层能量平衡计算模块两部分。同时, 采用全球城市热岛数据集以及西安、伯明翰、麦迪逊和巴塞尔的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计算模块在郊区自然下垫面(RMSE<1℃)和城市建成区下垫面(RMSE<3.2℃)都具有较高的精度; 城市冠层能量平衡计算模块的计算精度较高(RMSE<1.5℃), 与同类型模型的计算精度相近, 并与实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采用观测数据验证城市热岛强度计算模型构建过程中仅保留一阶项的合理性(RMSE<0.7℃)。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 城市下垫面参数的敏感性受气候条件影响; 气象要素中, 风速的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夏季城市强热岛边界层气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北京市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气候特征也发生明显变化。应用中科院大气所325m铁塔的梯度观测资料,对发生在北京市的夏季强热岛天气的边界层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在夜间的北京市夏季强热岛,其边界层存在很强的逆温层结,并且逆温层较厚,低层风速较小,一般不超过2.0m/s;但白天,随着太阳短波辐射的加强,逆温结构很快被破坏,城市热岛强度也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城市化与城市气候研究的关系,论及了当前国外城市气候研究的一些趋势,并对我国深入开展城市气候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用流动观测数据计算城市热岛强度过程中的同时性修订问题,克服流动观测方法获取数据非同时性的不足,在分析城市热岛强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同时性修订,提出1个计算流动观测时段内任一时刻热岛强度的数学模型。结合重庆市热岛效应的流动观测,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解释,并将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不同时刻热岛强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解决用流动观测数据计算城市热岛强度过程中的同时性修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