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工作"哲学,被西方学术界称为现代世界三大思想方法之一,并广泛地应用于诸多人文科学领域。现象学最本质、最独特之处就是还原事情本身,对于正处在尴尬境地的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象学的运用使教育研究的对象、态度、程序发生了重大变革,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20世纪初的哲学生存危机,逻辑实证主义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比较完备地阐述了关于认识对象呈现的真实性问题,即用唯科学的态度去审视一切供我们可见之物,这样的研究方式遂作为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其自身的不足性也随之扩展开来,即缺少对生存主体,"人"自身生存情境的考察,而这一点却在现象学大家的思想中得到了重视。通过分析唯科学主义当中"眼见为实"的不足,尝试性地运用现象学观点探寻"眼见为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直观理论是现象学的特色方法之一,也是胡塞尔对哲学的重要贡献。胡塞尔在继承传统西方哲学直观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创造,提出了直观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根据直观对象的不同,区分出不同的直观。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是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是本质直观,这和本质反思不同。现象学不承认本质和现象的二分,认为本质就在现象之中,不是在现象的背后,甚而现象就是本质,事物对我们呈现的东西就是本质,因此直观可以对其把握。这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工作"哲学,被西方学术界称为现代世界三大思想方法之一,并广泛地应用于诸多人文科学领域。现象学最本质、最独特之处就是还原事情本身,对于正处在尴尬境地的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象学的运用使教育研究的对象、态度、程序发生了重大变革,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主要以胡塞尔的《小观念》为主,初步分析了现象学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7.
<正> 休谟的不可知论哲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但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地位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休谟不可知论并没有彻底否定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只是为人类认识划出了界限。在理性认识中把人类的知识限定在数和量的范围内,在经验范围内则限定在现象之中。因而他的不可知论包含着许多合理内核,不同于历史上的绝对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现象学的革命性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现象学是现代欧洲哲学史上一次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他的现象学真正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转向--由外在物质世界转向内在精神世界,由社会历史总体转向个体生命,它所确立的直观性原理是对近、现代经验理性主义的彻底清算和否定,同时也是对西方传统的逻辑理性主义的背叛;他创设的新方法和新概念为现代主义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乃至现代科学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和拉康是分属两个时代的哲学巨匠,两不论在风还是在思想的基本立义方面都风格迥异。但是正如法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同时代的拉康同样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特别是早期《精神现象学》时的黑格尔。但是传统献更多强调两在“主人—奴隶”辩证法的继承性,而忽视了精神分析学和哲学在基本动力学概念上的类似性。因此本试图通过《精神现象学》中的“欲望”概念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欲望”的对照,来澄清黑格尔和拉康的同异,并以此管窥精神分析和哲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杨家辉 《科技信息》2009,(36):I0166-I0167
现象学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和文学评论的现象学描述。其哲学根基经历了早期现象学运动、存在论现象学、综合研究阶段,其对文学的方法论借鉴有七个方面。主要流派有艺术本体论、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机制、阅读现象学和现象学文学批评。总体而言,其对文学理论的贡献在于将文学中的"意识"做了深入考察,但忽略了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因素,有片面性。发展的可能趋势是与其他文学理论流派融合,走多样吸收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寻根小说的创作摆脱外在各种政治、历史、社会意识包袱的羁缚,开始了"回到文学自身"的本真实践,然而其创作中的大量景象描写却呈现了"神秘"化铺染的图貌,就其文化品质而言,这种不成熟的"神秘"写作技法主要涵含了"非理性"化回潮、媚俗化倾向、平面化堕落以及奇诞化追尚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白晓  何俊萍 《江西科学》2012,30(3):353-356,385
建筑现象学是一种倡导去关注世界、关注现象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视角,其倡导将建筑"锚固"在被观察和理解的"场所"之中,重塑场所精神,获取丰富的建筑空间知觉,使人达成"纠结的体验"。其将生活形式和意义以更为明确有力的方式显示出来。但是在追求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逐利本性使得建筑师将建筑现象学的美好的愿景被忽略甚至遗弃了,形成一种中国式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1909年,川军钟颖部自康藏,沿昌都进入西藏工布地区。湘人陈渠珍任管带一职,参与大小战事数起。1911年,川军入藏部队发生哗变。陈渠珍率湘中子弟一百十五人东归。历经艰险困苦,仅七人生还。1936年,“湘西王”陈渠珍以笔记体的方式将此次传奇经历进行介绍。与众多关于历史转折时期“宏大叙述”不同,《艽野尘梦》通过历史主角的微观视角,介绍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参与者间不同的国家/地方观,以及在静态事件背后的动态过程。《艽野尘梦》及任乃强先生校注通过道路行程中主观体验,对于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与社会文化进行生动细致介绍。这些都将加深我们对于中国西南民族“历史心性”塑造过程的认识,及其繁扰纷争之外超越性“民族诗学”的最终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散文集的文本出发,立足作家创作散文的宗旨,对散文集99篇文章做了研究归纳:回到原点寻找和谐、自然主义建构的乡村精神、和谐理想并非精神的乌托邦、万物有灵尊重生命和谐平等、从敬畏开始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五个部分。作者对乡村风土人情、山水万物的挚情描写,有对泥土的喜爱,对劳动的新奇,还有对乡村野史的津津乐道和对乡村精神的反思,反映了其回归自然、寻找生活真谛的写作理想,对当代城市生活提出质疑与批判,勾画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5.
《精神现象学·导论》虽然不如《精神现象学·序言》那么引人注目,却以更简洁的形式,表述了黑格尔自己的哲学立场。《导论》使我们了解到黑格尔的意识经验的本质,了解到他所谓的意识通往真知的历程,它就是异在的彻底同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越跨境民族的民间文化场域中,“竹生人”神话母题发生了衍化:“竹”作为“死而复生”所依托的神圣空间,与“瓮”、“棺”等构成了一个象征系统,呈现出由人类起源——英雄诞生——英雄死而复生的演变轨迹。由此,可以追溯越南民族文化中的骆越族群的文化渊源及其精神生长,还能观照当今中越跨境民族的生存与信仰。可见,骆越文化传统的神话叙事是中越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创生的重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现代德育,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回归生命本身,关注生命和谐。面对以道德困境为代表的人类现代危机,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为现世提供一条如何消解困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经历了从省管县到市管县再到省管县体制的转变过程。省管县体制的实行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但相应地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针对省管县体制的实行与区域经济发展运行的矛盾,应该明确中心城市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其实现途径。省管县体制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   

19.
前科消灭在许多国家的刑法中都有规定。我国刑法,目前没有"前科"之名,而且没有前科消灭制度,却有前科报告制度之实。这样的制度设计使犯罪者终生背负犯罪的标签,无法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分析我国刑法在前科方面规定的不合理性,有助于立法者了解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养生"一词的起源,大约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吕氏春秋.二孟冬纪》有"养生"一词:"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一直以来,佛教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注重来世、重死不重生的宗教,与养生没什么密切关系,甚至有人将佛教划为专门"事死"的宗教。但在佛教的思想理论、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修行方式中,都与养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