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乞求与克己     
法国著名评论家杜维歇对法国这个“大国”在美国人面前的屈辱感到十分的恼火。不久以前,他曾经这样说:“要求人,就得顺从人家。这样一来,我们就又走上了乞求外交的道路。”在法国的资产阶级评论家和政治家中,这种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是相当普遍的。可是,对于法国这样一个“次等伙伴”来说,“乞求”、“顺从”都是不可缺少的良好品德。不是这样,美国“盟主”怎么肯拿出大量的美元解救法国的财政饥渴,供给大批的飞机轰炸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人民呢?不是这样,法兰西民族的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又怎么能像票据一样交换出去呢? 但是,说来奇怪,“乞求”和“讨好”,原应该是事非得己,而法国当局却好像是出自心坎,十分情  相似文献   

2.
看来越来越像是美国人将为他俩在世界这个遥远地区进行的这场讨厌的小规模战争无限期地付出代价。有人说,美国人经不起撤退。要是撤退,就有可能使约翰逊总统在一个总统选举年遭到人们的指责,说他把战争输给了共产党人,连带着也把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或全部地区输给共产党人。要是更进一步地参加进去,就会冒引  相似文献   

3.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答应他们三个人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 :“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这个故事告诉…  相似文献   

4.
笑话三则     
奇迹一个美国兵走进了一个欧洲的国家的教堂里。他看到了一个银质的老鼠。于是他把教堂里的神父叫来问道:“请您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鼠啊?”神父回答说:“在公元一千二百年的时候,我们城里老鼠多得成灾了。于是我们就祈祷圣乔治说,如果他能使这种动物绝迹的话,我们就献给他一只银鼠。老鼠真的消失了。我们就献了这么一只银鼠。从那时起,这只银鼠就一直摆在这里。”美国兵问道:“噢,而您……相信这个奇迹是真的吗?”神父连想都没想就立刻回答说:“不,如果我们相信的话,那我们早就给圣乔治做一个银质的美国兵了。”“懂礼貌”的美国人一个美国的政治活动家在巴黎的一个大厅里讲演。讲演完了,掌声很稀落。这位美国人非常生气。当他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时,有一个法国人上台了。美国人心想:我给你们看看什么叫有礼貌吧!  相似文献   

5.
在巴黎的戈德弗鲁瓦大街17号,有一座小旅馆——戈德弗鲁瓦旅馆,正面墙上悬挂着一方墨绿色花纹的大理石纪念牌,上端镶嵌着我国已故周恩来总理的半身青铜雕像,下面镌刻着几行金字:“周恩来(1898-1976),1922年至1924年在法国期间住在这所房子里”,这是根据法国政府的倡议、由巴黎市政当局筹办、于1979年10月树立的。巴黎人为纪念某个有杰出成就、声誉卓著的法国人、外国人或者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而设立的纪念牌在整个巴黎多达1,100多处。凡到巴黎访问的人,无论在市内林  相似文献   

6.
弦外之音     
菲律宾总统加西亚在接见合众社记者时说,他同意美国在菲律宾建立导弹基地。菲律宾准备并且愿意面对共产党的愤怒。他在这篇谈话的最后,还说,“我不愿批评美国在亚洲在对共产主义斗争方面的外交活劫。但是,我要说,在这个地区使用美国的力量这方面还有须待改进的充分余地。”他特别强调,“美国应当确定它对印度尼西亚局势的政策。”看来,加西亚还算看得起共产党人的。反对美国建立导弹基地,要求废除核武器,这是全世界正义人类的心声。加西亚这话,确是肯定了共产党人是正义人类的先锋队。所以共产党人首先要对他愤怒了。可是他谈话的落脚点,却已经不是美国对亚洲共产主义斗争方面所进行的外交活劫,而是责怪美国  相似文献   

7.
南越吴庭艶内阁有一半的席位是空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由和他敌对的教派控制着的,他的“首都”西贡受到封锁,他的军队同教派军队在西贡街头拿着武器对峙着,不时发生冲突。为什么这样一个人还能恋栈不去呢?这是因为在他后面有着美国的影子。就像美国“时代”周刊所说的,美国认为吴庭艶是最适合于实现美国利益的人,华盛顿“已经把它的希望、它的专家和每年约四亿美元的金钱投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危机,尽管美国对教派用了各种收买、威吓、诱骗的手段,对教派后面的法国用了各种压力,但是吴庭艶仍愈来愈孤立,美国无法使局势按照它的心意发展。美国人除了骂法国人外,也埋怨吴庭艶,  相似文献   

8.
3月2日,正当尼克松在摩洛哥访问的时候,在法国掀起一片怒潮,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异口同声抨击尼克松。右翼参议员德勃雷更是暴跳如雷,要摩勒政府立即向美国抗议此事。法国的这番大动肝火是兴风作浪、故作紧张吗?不!实际上,尼克松这次的非洲之行已经掀开了美法在非洲的争夺战的序幕。尼克松不是已嘻皮笑脸地说过,“艾森豪威尔主义”不一定要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中东吗?美国到底要抓什么?3月份的美国“每月评论”一语道破了华盛顿的阴谋,它说,“艾森豪威尔主义是要求建立巨大的亚非帝国的宣言。”美国认为,中东将稳稳地落入它的掌中,现在该把魔爪伸向非洲.在利比亚,尼克松向记者承认,他这次来非洲是要“唤醒”美国人更多地注意这个大陆,注意这个地区的资源和人民。其实,又何用尼克松来唤醒?早在几年前,美国就已觊觎并渗入这个大陆了。  相似文献   

9.
环球舆论     
美国《纽约时报》欧洲弥漫对美不满情绪只要看一看法国议会议员诺埃尔·马梅尔的新书的书名——《不了,谢谢山姆大叔》——就会对他的观点一目了然。马梅尔在整本书里宣传他的论点,即美国近来成了一个令人担心的社会。美国拥有武器的公民人数创世界记录,美国有死刑,美国在穷人需要治病的时候将他们拒之门外,美国的立法者不肯批准一项禁止核试验条约。然而美国却到处耀武扬威,要让全世界跟着它走。马梅尔在书的最后一章说,此刻,“是直截了当地反对美国的时候了”。在法国,实际上是在整个欧洲,像马梅尔这样批评美国的决不只是他一个人。欧洲人从最近的一系列事件中看到了威胁。例如,许  相似文献   

10.
选择     
《科技智囊》2008,(3):I0046-I0046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  相似文献   

11.
“马歇尔计划”本来是美国在二次大战后“援助”欧洲穷朋友的,如今一些爱说俏皮话的美国人把一项拟议中的计划,叫做“日本的马歇尔计划”,而美国成了“援助”对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一个美籍日裔实业家,据他说,日本的大企业主也许愿意向美国提供100—500  相似文献   

12.
伦敦泰晤士河畔,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中,有一“诗人角”。它是英国著名文学家们的墓地。几百年来,文人们一直认为死后能埋葬在这里是无上的光荣。“诗人角”里,坟墓累累,纪念碑林立。十四世纪的“诗圣”乔叟,在这里占有突出的地位。除坟墓外,还有“纪念窗”一扇,上面画着他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图画。“诗人角”的中央,埋葬着十九世纪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他的《雾都孤儿》和《双城记》等作品是路人皆知的。和他们一起长眠的还有诗人丁尼生、布朗宁、小说家哈代,以及辞典编辑的鼻祖约翰逊。举世闻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死后被葬在他的故乡斯特拉特福的教堂里,在“诗人角”有一个壁龛,放着他的雕像。但  相似文献   

13.
谁是海湼?     
今年2月间,西德的巴伐利亞廣播电台在德国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海湼逝世一百周年的前夕,曾对西德的許多小学生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几乎没有一个说得上海湼是誰。有的說他是一个“中世纪的舞蹈大师”,有的说他是一个“工会职員”,而当别人提醒說海湼是一位詩人时,才有几个恍然大悟地说:“噢——对了,他是一个犹太人。”这不能怪孩子們对自己祖国的偉大詩人一無所知。  相似文献   

14.
一年以前被暗杀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提出过一个所谓“新边疆”的口号,来概括他当白宫主人的政治抱负。这个“新边疆”计划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宏伟计划,肯尼迪生前似乎还没有明确地加以具体化。但是,它的中心思想是十分清楚的,用肯尼迪的话来说,美国应当“负起世界责任”。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内政与外交之间的界线,已经像我们在水上划的一条线那样难以辨别了,所有发生于我们国内的事,同我们在海外所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过去的400年里,与这个来自斯特拉特福德郡的人过不去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很多还是重量级的作家和名人。阅读是一种特别个人化的行为,关乎你的美学趣味和哲学偏好,因此爱憎相差极大。按理说,如果有一位作家无可争议的话那非莎士比亚莫属,但是在过去的400年里,与这个来自斯特拉特福德郡的人过不去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很多还是重量级的作家和名人。排在第一位的是莎士比亚的朋友,剧作家同事,后来成了英国首位桂冠诗人的本·琼森。这位瓦匠的继子似乎从来没有从他的罗马剧《西亚努斯的覆灭》遭观众嘲弄,而莎士比亚的《恺撒大帝》一炮而红的  相似文献   

16.
“没有激情性爱.真爱可以存在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83%的美国人认为是肯定的,而法国人只有34%的人相信。在法国,性欲不是选项,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没有性欲被认为是有缺陷,就像失去了味觉和嗅觉一样、美国的专家希望成年人控制自己的性冲动,而法国专家则觉得压抑激情是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无谓抵抗。  相似文献   

17.
巴黎“世界报”刊载的罗伯·纪兰写的一篇文章说:法国当局建立一支保大伪军、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计划已经变成了一个“悲剧”. 这个“悲剧”的一个方面是越南青年不愿给法国殖民者当兵.罗  相似文献   

18.
新事 新言     
“我向你保证,如果布什总统在大选中落败,将是本·拉登和全球其他恐怖分子的一大胜利。届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敌人都会作此解释。”———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共和党众议员柯尔在他的网站上为布什拉选票。“当你出任这个职位后,就会发现,这种生活就如同下地狱!”———做国家领导人何其风光,但七位法国前总理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竟不约而同地向公众倾诉自己的辛酸史。“两条鲨鱼在大西洋相遇。一条鲨鱼说:‘啊,我吃金枪鱼实在是吃腻了。’另一条便回答说:‘那么,到莫克姆湾去吃几个中国人可好?’”———英格兰资深保守党议员安·温特顿拿…  相似文献   

19.
负有阴险的和其他的使命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的许多批美国参议员中,有一个在回到美国之后,痛心地谈到他所访问过的国家对于山姆大叔为它们所做的一切事情竟没有感谢之意。他愤慨地说:“没有人喜欢我们!”参议员马隆把这一点说得更切实际,他说,正是由于“美国在远东、非洲及地中海地区支持殖民奴役”的结果,“我们制造敌人要比获得朋友快得多”。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甚至连帝国主义的英国也没有引起像美国所引起的普遍而强烈的仇恨。这是因为,美国用几乎总是傲慢的、通常是肮脏  相似文献   

20.
修改宪法的“宿愿” 9月28日,在法国本土、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的海外属地,将要举行一次“公民投票”,对戴高乐的“宪法”草案进行表决。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戴高乐推销他的“宪法”草案的活动也越来越加紧了。从8月20日开始,他到法国非洲属地和阿尔及利亚去作了一次为期十天、行程万里的巡回“旅行”。9月4日以后,他还要在法国国内四出奔走,到处张罗。修改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宪法,这可以说是戴高乐的一个宿愿。这个宪法,是在1946年10月13日由全国公民复决投票通过的。当时法国共产党曾参加了宪法的起草工作,因此,宪法里列入了一些有利于民主力量的内容,特别是由人民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拥有较大的权力。戴高乐在1946年宣布“退出政治舞台”,就是因为感到这个宪法使得他任意决定法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