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省芦笋茎枯病发病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均由天冬茎点霉菌引起。室内药抗实验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化学农药多菌灵有明显地控制病害蔓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21种植物残体,高压灭菌后接芦笋茎枯病菌,除大蒜外,均能腐生并产生分生孢子器。腐生力以芦笋为最强,极显著地高于其他植物。油菜、玉米次之,大豆、马铃薯、菜豆、萹蓄、豌豆等残体上也有较强的腐生力。植物残体上增加氮、磷、钾后,能促进分生孢子器形成,尤以加氮后为最。未腐熟的有机肥上,该菌也能腐生并产生分生孢子器。杂菌能影响芦笋茎枯病菌的腐生力,接种菌丝体其腐生力比接种孢子悬浮液为强。在油菜等非寄主植物上腐生产生的分生孢子回接于芦笋,仍能发病。越冬后的腐生病菌仍有较高的生活力。故田中其他植物残体和未腐熟有机肥上腐生的芦笋茎枯病菌,也是该菌越冬、传播、侵染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芦笋组织培养生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切取生长势一致的芦笋顶芽2~3mm,接种在添加不同浓度KT和IBA两种激素的生根培养基中,结果表明:当IBA浓度为1mg/L,KT浓度为0.02mg/L时,生根率可达到90%.另外,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芦笋品种生根情况差异明显.添加NAA0.1mg/L或PP3331mg/L可促进难生根品种生根,改善生根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辽地区绿芦笋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营养丰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一种名贵的保健蔬菜,但我国芦笋的主要种植基地由于自然条件和芦笋病虫害的影响,对芦笋的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辽地区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非常适合芦笋的种植,本文介绍了通辽地区芦笋的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当地生产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常发育48 hpf的转基因斑马鱼为实验动物,以氯霉素处理引起免疫抑制,分别加入25.0~200.0 mg/L的芦笋多糖、6.25~100.00 mg/L的芦笋皂苷,处理24 h,观察各组斑马鱼的发育情况,拍照并统计斑马鱼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氯霉素处理斑马鱼后,斑马鱼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芦笋多糖在浓度为50.0~200.0 mg/L范围内对斑马鱼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芦笋皂苷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均显示出显著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芦笋的有效成分芦笋多糖、芦笋皂苷对斑马鱼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在大田生产中,农药残留超标和产量下滑现象,已成为制约有机绿芦笋生产发展的两大难题.本文从采取设置隔离带、搞好田间规划、选用抗病新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追施生物肥料、实行病虫害综合生态防治技术,达到有机高产栽培目的,增加农民收入,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芦笋多糖活性炭法脱色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芦笋多糖活性炭法脱色工艺条件,以综合吸附效应指数为考察目标,利用活性炭法进行芦笋多糖脱色,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了均匀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芦笋多糖活性炭法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80℃,脱色时间60 min,活性炭的质量浓度25 g/L,溶液pH值7.0,该条件下综合吸附效应指数为68.24%,脱色率为67%,脱蛋白率为89%,多糖保留率为56%。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芦笋皮造成的环境污染,应加强对芦笋皮的利用.本文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芦笋皮功能饮料加工过程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条件(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和饮料调制的最佳配比(汁水比、白砂糖和柠檬酸添加量).结果表明: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条件是:料液比为1∶80,浸提温度为100℃,浸提时间为60 min;芦笋皮风味饮料最佳配比是:汁水比为1∶0.5,白砂糖和柠檬酸添加量分别为14%和0.04%,最后再经过装瓶、排气、杀菌、冷却即成色香味俱佳的芦笋皮风味饮料成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制作芦笋浊汁饮料的材料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浊汁饮料的各种因素作了单因素实验,最后采用L_(16)(4~4)正交试验,对芦笋浊汁饮料的制作工艺及最佳生产条件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白笋、柠檬酸、白砂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按照正交实验5、6、9号配方所制作的浊汁均有较好的口感及较高的稳定性,但考虑其成本高低,最好的配方应为:白笋200g,水700ml,柠檬酸2ml(l0%),白砂糖8g,CMC30ml(1%)。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低温胁迫下芦笋抗寒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分析:芦笋不同生长年限抗寒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一年生芦笋抗寒性强于二年生强于多年生芦笋.分析其抗寒机理表明:芦笋随着温度的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渗透词节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叶绿体色素含量分解缓慢.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芦笋总皂苷对人乳腺肿瘤细胞MCF-7体外增殖的影响,利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芦笋总皂苷,MTT法检测芦笋总皂苷对人乳腺肿瘤细胞MCF-7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50,350 mg/L的芦笋总皂苷对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质量浓度750mg/L时,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9.46%,之后抑制率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质量浓度1 550mg/L,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54.14%.说明低质量浓度的芦笋总皂苷对人乳腺肿瘤细胞MCF-7的体外增殖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浓度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以通辽地区种植的芦笋与其它5种蔬菜营养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芦笋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黄瓜、茄子、青椒、芹菜、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番茄相近,显著高于黄瓜、茄子、青椒、芹菜;可溶性糖含量与黄瓜、青椒、番茄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黄瓜、芹菜;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芹菜,显著高于黄瓜、茄子、青椒、番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黄瓜、茄子、青椒、芹菜、番茄;Vc含量显著低于青椒,与黄瓜、茄子、芹菜、番茄差异不显著;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芹菜,与黄瓜、茄子、青椒、番茄差异不显著.表明芦笋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无公害绿色蔬菜.  相似文献   

15.
芦笋雌雄性别间同工酶酶谱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垂直平板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芦笋雌雄株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谷氨酸脱氢酶(GDH)和淀粉酶(AMY)同工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芦笋雌株与雄株之间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在雄株中比在雌株中多了Rf值为0.86的一条酶带;酯酶在雄株中多了Rf值为0.18和0.30的两条酶带.谷氨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在雌雄株间具有相同的酶谱带,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盐碱胁迫对芦笋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aCl、Na2CO3、混和盐(NaCl、Na2CO3、NaHCO3、Na2SO4等物质量混合)三种盐,分别以0.1 mol/L、0.2 mol/L、0.3 mol/L三种不同的浓度对芦笋进行胁迫处理,检测其伤害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中性盐对芦笋伤害较轻,碱性盐伤害严重,混合盐碱对芦笋的伤害介于中性盐和碱性盐之间;POD、CAT两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胁迫伤害程度相一致,SOD酶活性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芦笋中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做了研究,找出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 g:30 mL,浸提温度为75~80℃,浸提时间为6 h,乙醇浓度为70%.采用紫外可见分光法检测芦丁的含量,不用加显色剂,直接以258 nm作为最大吸收波长,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芦笋中芦丁的平均含量稳定在2.62%左右,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73%,标准偏差为0.97%.试验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很适合于芦笋中芦丁提取和测定.  相似文献   

18.
PEG 胁迫对芦笋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K、2.5%、5%、7.5%、10%、12.5%、15%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6000)胁迫芦笋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2.5%和5%浓度处理的发芽率、发芽势、胚根生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萌发指数较对照增加或降低不显著,对干旱伤害率影响不明显;大于7.5%高浓度胁迫较对照显著降低,萌发指数、发芽指数和发芽势的干旱伤害率上升,萌发抗旱指数表明,芦笋种子能在2.5%和5%PEG处理下正常萌发.  相似文献   

19.
绿芦笋劣质异形的成因分析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芦笋是一种高档而名贵的蔬菜,被营养学家认为是健康食品和全面抗癌食品,加之其颜色鲜艳、质地脆爽、适口性强等特点,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近几年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些地方带动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鲜销绿芦笋是利用其地上部的嫩茎,要求粗度0.8~1.8厘米,笋体呈翠绿色,不散头,不干瘪,无病虫害,笋体完整。一般加工长度为17~24厘米,采收长度约27厘米。绿芦笋生产过程中,常因环境因子及栽培管理等影响,造成鲜销产品(嫩茎)异形劣质,出现丰产不  相似文献   

20.
烟叶不同采收方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种不同的采烤方式比较,分五次采收的烟叶和七次采收完毕的烟叶比较,两种方式采烤的烟叶在产质量等经济性状表现上无明显影响,但可以节省劳动力12个,每千克干烟可降低能耗成本0.18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